崖门失玺
《崖门失玺》是由新会粤剧团创作的粤剧。戏曲的背景是宋末元初,宋元崖海之战,南宋皇朝覆没,最后一个皇帝在此投海殉节。赵昺的玉玺沉在崖山海底,起风下雨会有时浮上水面。
正文
(陆秀夫)“他背着赵用白绸缚住,不让他掉下来,又拿出玉玺系在赵昺的腰下,便纵身一跳,葬身崖海中去。”
其它很多文章都有这种说法。
玺,起源于秦始皇,他秦灭六国之战后,规定帝王的印章称“玺”,而一般印章只能称“印”。他的印用玉碾琢而成,因此玺又叫玉玺。而先秦时期的印章大多数用金属制作,官、私印都称“”(音玺xǐ),当时未有纸,主要印在泥上,因此又有将“鉩”写成“土”字旁的。宋室南逃,带着印玺是确定的,但正史未有宋玺沉落崖海的记载。《宋史》卷四十七只说:
“陆秀夫走卫王舟,王舟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出走,乃负昺投海中,后宫及诸臣多从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
而宋玺被元军缴获的记载却可见。《元史》卷一五六“张弘范”条载:
“宋师大溃。宋臣抱其主昺赴水死。获其符玺印章。”
宋玺是被张弘范掠去了。一位老前辈说,他曾有一本书,书名已忘记,说张弘范带着这些“符玺”回京庆功并作诗。笔者为此专门找来张弘范个人诗集《淮阳集》,但还未读到这个细节。
究竟赵昺、陆秀夫带的是怎样的玉玺呢?我们不得而知,但《宋史》卷一五四对宋代的玉玺有详尽的记述。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已拿到几年前就制造的“皇帝承天受命之宝”、“皇帝神宝”二玺,又制“大宋受命之宝”。至李世民又制“承天受命之宝”。之后,每朝皇帝都新制一宝,以“皇帝恭天命之宝”为文。到宋徽宗时已形成“八宝”,并各有用处:
“镇国宝、受命宝不常用,唯封禅则用之。皇帝之宝,答邻国书则用之;皇帝行宝,降御札则用之;皇帝信宝,赐邻国书及物则用之;天子之宝,答外国书则用之;天子行宝,封册则用之;天子信宝,举大兵则用之。”
“宝用玉,篆文,广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
政和七年(1117),又制一宝,成为“九宝”。但北宋末,朝廷南逃,七宝俱失,只留下“大宋受命之宝”和“定命宝”。到赵构赵构建炎(1127),开始作金宝三件。绍兴市十六年(1146),又作八宝:一是镇国神宝,以“承天福延万亿永无极”九字为文;二是受命宝,以“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为文;三是天子之宝;四是天子信宝;五是天子行宝;六是皇帝之宝;七是皇帝信宝;八是皇帝行宝。赵昚即位(1163),又给老子尊号“光尧寿圣太上皇帝”。乾道六年(1170),再加14字尊号。从上述记载分析,按这样的制度,赵昺带着先皇传下的玉玺是一组,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一件。
玺象征皇权,代表国宝。看来,“崖山失玺”,即是宋皇朝政权在崖门失掉的意思,宋玺并不在崖海中。真不愿意儿时的幻想破碎,但又不得不尊重历史事实。灭宋的元军主帅张弘范是汉族,世人唾骂之为叛徒、“汉奸”,因此民间传说宁让玉玺投入崖海,更动人悲壮,使之符合人民的感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