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艾耶尔
阿尔弗雷德·朱尔斯·“弗雷迪”·艾耶尔爵士FBA(1910年10月29日-1989年6月27日),英国哲学家,以推动逻辑实证主义而闻名,尤其是通过其著作《语言真理与逻辑》(1936年)和《知识问题》(1956年)。
人物经历
艾耶尔出生于伦敦西北部的圣约翰伍德,父母是来自欧洲大陆的富裕家庭。他接受教育于东本恩海滨镇的阿斯卡姆圣文森特学校和伊顿公学,在伊顿,艾耶尔因其特有的勇气和早熟而出名。尽管主要关注于他的知识追求,他非常热衷于体育,特别是橄榄球,并在伊顿的墙球比赛中表现出色。
在伊顿的期末考试中,艾耶尔在他的年级中排名第二,古典学科中排名第一。艾耶尔在维也纳度过了一年,然后返回英国并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语言、真理和逻辑》(1936年)。作为一位新近出名的知识分子,他在1938年牛津大学的补选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艾耶尔担任威尔士卫队军官,主要从事情报工作。
他于1940年9月21日从军官候补训练单位被任命为威尔士卫队少尉。战后,艾耶尔短暂回到牛津大学,成为瓦德姆学院的院士和院长。他是一个外向的社交者,喜欢跳舞和参加伦敦和纽约的俱乐部。他还痴迷于体育:他曾在伊顿打橄榄球,并且是一名著名的板球运动员,也是托特纳姆热刺足球队的忠实支持者,多年来一直是球票持有者。作为一名学者,艾耶尔在当时是一个与“上流社会”和权势集团有着密切联系的人物。
他经常主持牛津大学的高桌晚宴,通常被描述为迷人,但也可能令人畏惧。艾耶尔与三名女性结过四次婚。他的第一次婚姻是从1932年到1941年,与(格雷斯·伊莎贝尔)伦内结婚,他们有一个儿子,据说是艾耶尔的朋友和同事斯图尔特·汉普郡的儿子,以及一个女儿。伦内后来嫁给了汉普郡。1960年,艾耶尔与阿尔伯塔·康斯坦斯(迪)韦尔斯结婚,他们有一个儿子。这段婚姻于1983年解除,同年,艾耶尔与政治家奈杰尔·劳森的前妻瓦内萨·萨尔蒙结婚。她于1985年去世,1989年,艾耶尔再婚韦尔斯,后者成为了他的遗孀。他还与好莱坞专栏作家希拉·格雷厄姆·韦斯特布鲁克有一个女儿。
1950年,艾耶尔参加了在柏林西部地区举行的文化自由大会的创始会议。他发表了关于为什么约翰·密尔的自由和自由观念在20世纪仍然有效的演讲。与历史学家休·特雷弗-罗珀一起,艾耶尔与阿瑟·科斯特勒和弗朗茨·博肯瑙进行了激烈的辩论。紧张的气氛还来自于大会在西柏林举行,以及朝鲜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爆发,大会的第四天,给人一种世界濒临战争的感觉。从1959年到1978年,艾耶尔担任牛津大学韦克姆教授。
退休后,艾耶尔多次在美国教学或讲学,包括1987年在巴德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同年举办时装设计师费尔南多·桑切斯的派对时,艾耶尔曾阻止迈克·泰森对当时还不知名的模特娜奥米·坎贝尔进行侵犯。当艾耶尔要求泰森停止时,泰森据说问道:“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世界重量级拳击冠军”,艾耶尔回答说:“我是前韦克姆逻辑教授。我们都是我们领域的杰出人物。我建议我们像理性的人一样谈谈这件事。”艾耶尔和泰森随后开始交谈,让坎贝尔得以逃脱。
艾耶尔还参与了政治活动,包括反越南战争的活动,支持工党(后来是社会民主党),担任运动反对体育中的种族歧视的主席。1988年,艾耶尔去世前一年,他写了一篇题为“当我死的时候我看到了什么”的文章,描述了一次不寻常的临死体验。关于这次体验,他起初说:“这使我对我真正的死亡的信念稍微减弱了……尽管我仍然希望它会是。”几周后,他修改了这一说法,说:“我应该说的是,我的经历削弱了我对死后没有生命的信念,而不是我对这种信念的不可动摇的态度。”艾耶尔于1989年6月27日去世。从1980年到1989年,他住在玛丽尔本的约克街51号,1995年11月19日揭幕了一块纪念牌。
理论
艾耶尔最著名的,或许是他在《语言真理与逻辑》中提出的“证实原则”。根据这个原则,一个句子只有在可以被经验验证的条件下才有意义。否则,要么它是“分析的”同意反复;要么,如果既非经验的,也非分析的,则是“形而上学”的,也就是没有意义的。艾耶尔的思想受到维也纳学派和大卫·休姆的很大影响。他的写作风格清晰、活跃且善于辩论。这也使得他的《语言、真理与逻辑》成为了逻辑实证主义者的必读,这本书被认为是二十世纪分析哲学的经典文本,它极大帮助了逻辑实证主义(起源于德语国家奥地利)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艾耶尔继承了约翰·洛克,休姆,以及与他同时代的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的英国经验主义传统。艾耶尔一生一直忠于自己的观点:他始终拒斥先验知识的可能性,所以他视哲学的方法为对关键概念--诸如“因果律”、“真理”、“知识”、“自由”等的分析。
1972-73年,艾耶尔在圣安德鲁斯大学讲授,随后出版了《哲学的中心问题》。他相信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大部分传统的所谓“哲学”--包括所有的形而上学、神学和美学都不能被判断为真或假,故关于它们的讨论都是无意义的。这使得他在许多哲学系受到冷落甚至攻击。
在《人的概念和其他论文》(1963年)一书中,艾耶尔提出了对于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理论的若干批评。
牛津大学哲学家奥斯丁在其《感觉与可被感知之物》一书中批评了艾耶尔在《经验主义知识的基础》一书中提出的“感觉材料”理论。艾耶尔以《奥斯丁驳倒感觉材料理论了吗?》回复了奥斯丁的批评。
他撰写了两部关于罗素的作品:《罗素与摩尔:分析哲学之传统》(1971年),《罗素》(1972年)。他还写了休姆哲学入门文献。
成果
艾耶尔的著作包括《语言真理与逻辑》(1936年)、《经验知识的基础》(1940年)、《哲学论文》(1954年)、《作为逻辑关系的概率的概念》(1957年)、《知识的问题》(1955年)、《人的概念和其他论文》(1963年)、《奥斯丁驳倒感觉材料理论了吗?》(1967年)、《实用主义的起源》(1968年)、《形而上学与常识》(1969年)、《罗素与摩尔:分析哲学之传统》(1971年)、《概率与证据》(1972年)、《伯特兰·罗素》(1972年)、《哲学的中心问题》(1973年)、《我生命的一部分》(1977年)、《回复》(1979年)、《休姆》(1980年)、《二十世纪里的哲学》(1982年)、《自由与伦理及其他论文》(1984年)、《我生命中的更多部分》(1984年)、《路德维希·维特根施坦》(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