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心蕨
黑心蕨,学名Doryopteris concolor (Langsd. et Fisch.) Kuhn陆生蕨类植物,植株高20-35cm。根状茎短而直立,顶端和叶柄中部以下被鳞片;鳞片薄,淡褐色,中央有1条厚的栗黑色中肋。植株高(10) 20-3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顶端和叶柄中部以下被鳞片;鳞片薄,淡棕色,中央有1条厚的栗黑色中肋。叶簇生,一型;柄长6-24厘米,亮栗黑色,粗1-2毫米,中部以上光滑,圆形,上面有1条阔的浅纵沟;叶片五角形,长4-8厘米,宽相等,渐尖头,基部阔心形或戟形,几为三等裂;中央一片菱形,长3.5-5厘米,宽2-4厘米,基部阔楔形,下延于叶轴,羽状深裂;基部一对小羽片最长,羽状半裂或浅裂,向上的全缘,侧生羽片三角形,长3-4.5厘米,宽2.5-3.5厘米。
形态特征
植株高(10) 20-3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顶端和叶柄中部以下被鳞片;鳞片薄,淡褐色,中央有1条厚的栗黑色中肋。叶簇生,一型;柄长6-24厘米,亮栗黑色,粗1-2毫米,中部以上光滑,圆形,上面有1条阔的浅纵沟;叶片五角形,长4-8厘米,宽相等,渐尖头,基部阔心形或戟形,几为三等裂;中央一片阔菱形,长3.5-5厘米,宽2-4厘米,基部阔楔形,下延于叶轴,羽状深裂;基部一对小羽片最长,羽状半裂或浅裂,向上的全缘,侧生羽片三角形,长3-4.5厘米,宽2.5-3.5厘米,基部下延而与中央一片下延的阔翅相连,其下侧基部小羽片特长,羽状深裂,第二片小羽片有粗齿,其余全缘;上侧小羽片远较下侧的为短,全缘。叶脉在裂片上羽状,小脉二叉,不明显。叶干后纸质,上面褐绿色,下面淡褐色,两面无毛,叶轴、羽轴及小羽轴下面均为栗黑色。孢子囊群沿裂片两侧边缘分布,顶端及缺刻不育;囊群盖全缘。染色体2n=120。
生长环境
主要生长在海拔230-800米的林下、溪旁石上或田埂边。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广东省(罗浮山)、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尖峰岭、五指山)、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思县,十万大山)。其它热带地区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热带美洲。
主要价值
化学成份
叶含22(29)-何帕烯[hop-22(29)-ene],何帕醇(hydroxyhopane),6,22-何帕二醇(zeorin),无羁(friedelin),羊齿9(11)-烯[fern-9(11)-ene],鲨烯(squalene)。
性味归经
涩,凉。入膀胱、肝二经。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克。外用:研末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