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腐败与反腐败的经济学研究

腐败与反腐败的经济学研究

《腐败与反腐败的经济学研究》是倪星于2004年5月创作的经济学著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旨在将经济学政治学相结合,运用经济学方法研究腐败与反腐败这一传统政治问题,推动政治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在实践层面,书中对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进行了科学、理性和实证分析,深入探讨其根源,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创作背景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分析是研究社会现象的重要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而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建立在特定经济基础上并受其制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态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因此,要正确把握社会问题的本质,必须从经济基础出发,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基于此,倪星在《腐败与反腐败的经济学研究》中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内容简介

《腐败与反腐败的经济学研究》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系统地分析了腐败的概念、类型、现状、心理根源、制度基础和后果,并在比较各种反腐败策略的经济合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书中强调了人类行为的经济人特征,并将其作为研究廉政建设问题的基础。

作者简介

倪星,法学博士,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博士后,卡尔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访问学者。近年来主要从事行政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经济学、廉政政策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新华文摘》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教材和专著6本,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5项。1999年被遴选为武汉大学重点培养的青年骨干教师,2002年获武汉大学优秀教学质量奖和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

作品思想

该书认为,腐败行为的本质是对个人私欲的非法满足,其主体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即利益最大化者。政府官员的腐败活动和第三方当事人的行贿行为都是基于成本和收益的理性计算。然而,人的理性具有有限性,信息不完备、认识偏差和计算能力的限制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从而导致原本自利的个人行为最终对自身造成危害。腐败活动就是这种类型的活动。书中提出,从经济学角度看,最佳限度的腐败不是零。腐败会造成社会成本,而反腐败也有社会成本。为了将腐败和反腐败对社会造成的双重代价减少到最低,必须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反腐败虽然能减少腐败活动的频率和数量,但随着反腐败的增加,其固有的社会成本也在增加。因此,社会成本最小的综合方案可能不是无限制地进行反腐败,也不是让腐败完全消亡。

图书目录

导论

第一节 对腐败进行经济学研究的可行性

人类行为人经济人特征

腐败活动的经济性

反腐败活动的经济性

经济学分析的普遍性

第二节 对腐败进行经济学研究的必要性

政治学研究的长处与不足

社会学研究的长处与不足

文化学研究的长处与不足

经济学研究的长处与不足

第三节 本书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研究目标与意义

研究思路与重点

研究方法与理论创新

内容框架与章节安排

第一章 腐败的经济学界定与测量

第一节 腐败的经济学界定

对腐败的不同解释

腐败的经济学定义

腐败的经济学类型

第二节 腐败现状的测量

社会测量与腐败测量

腐败测量的主要方法和指标

第三节 中国腐败现状的客观测量

中国腐败现状的客观测量方法

腐败案件数量与涉案金额的变动

腐败案件涉案人数的变动

涉案县处级以上官员人数的变动

第四节 中国腐败现状的主观测量

中国腐败主观指标的静态分析

中国腐败感觉指数得分的动态分析

中国腐败感觉指数排名的动态分析

中国腐败现象的演变规律

第二章 政府官员的经济人角色与腐败的滋生

第三章 公共权力委托-代理失灵与代理人腐败

第四章 不同制度中腐败现象的经常比较

第五章 腐败后果的经济考察

第六章 反腐败方略的经济学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资料

腐败与反腐败的经济学研究.中国国家图书馆.2024-03-20

作者信息.中国社会科学文库.202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