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儿酒
糜儿酒,米儿酒就是使用大黄米、小黄米制的酒,满族传统饮料之一。亦称米儿酒、朱酒、黄酒、芦酒等。满族家庭多以此为祭祀供品,平时亦饮用。
简介
糜儿酒,满族传统饮料之一。亦称米儿酒、朱酒、黄酒、芦酒等。满族家庭多以此为祭祀供品,平时亦饮用。
米儿酒就是使用大黄米、小黄米制的酒。大黄米,东北人亦称之为糜子,是一种粘性的粮食,是东北的特产,早被满族人认识,并且耕种,用来食用,也可用来制酒。芦酒是指制酒的原粮用芦粟,又称之为粘高粱。另外还有人称之为秋酒、黄酒,秋酒是指季节,秋天新粮下来之后制酒,有资料说满族春秋都制酒,仅称为秋酒并不准确,而黄酒则指的是酒的颜色,百姓自制米酒,没有过滤的办法,酒呈淡黄色,并显得很浊,现在也是这样。
制法
将糯米(黄米亦可)洗净煮烂,捞出锅晾凉。再将适量的酒曲用水泡开并搓细。将晾凉的米放入坛中,兑以酒曲,然后倒入水搅匀。封口数日后将坛中上浮的“白蒙”撇净,再次封严坛口。一定时间后便可开坛饮用。
历史记载
满族的先世自古就生活在白山黑水,捕鱼狩猎,在冰雪严寒之中求生存,饮酒风习久远。这在我国古籍中多有记载。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嚼米酿酒法的最早记载是《魏书•勿吉传》,当时的“矢韦人”能够“嚼米酿酒,饮之能醉”。《魏书》、《隋书》、《三朝北盟会编》等书都记载了满族先世均有“嚼米为酒”、“酿味极甜”的记述。《三朝北盟会编》记载:“炊谷为糜,和以曲蘖,须臾成酝,朝酿而夕饮,味少甘,多饮不醉。”据《后汉书•挹娄传》记载:“有五谷、麻布、出赤玉好貂。”《三国志•挹娄传》也记有:“有五谷、牛、马、麻布。”由此可知,早在挹娄时期有五谷时,满族的祖先就发现了由自然酒到人工酿酒的演变过程。由于用糜子熬粥再加入嘴嚼的山上短芒大麦草作曲发酵而成,家庭妇女都会制作,方法简便易学,因而也就很容易地被传承下来。
女真皇帝完颜雍回里上京(即今阿城)时,宴宗室于皇武殿,君臣欢饮。由于饮酒成风,金朝三令五申限制官员饮酒,违者依例治罪。正隆五年(1160年)完颜亮“禁朝宫饮酒,犯者死。”大定14年(1174年),世宗诏猛安谋克“虽闻不许痛饮,犯者抵罪”。又据《大金国志》记载:“嗜酒好杀,酿米为酒,醉则缚之,俟其醒,不尔杀人。”
关于此酒的酿造方法在《扈从东巡录》中记载:“炊谷为糜,和以曲蘖,须臾成酿,朝酿而夕饮,味少甘,多饮不醉。”又据《柳边纪略》记载:“满洲烧酒曰汤子酒,斤银四分,黄酒斤银三分。烧酒家为之,惟黄酒多沽饮。”《满洲老档》记载:“满族酿酒、做饽饽都同样是用小黄米。”由于女真人认为黄酒是个好东西,就用黄酒、烧酒敬神祭祖,并被记录在萨满跳神的神词之中,世世代代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