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裕昌
罗裕昌(1920年-2012年9月20日),男,四川省资中县甘露镇人,原台湾铁路局首席副局长。罗裕昌耗时近40年,将战后古老传统的台湾铁路推向现代化,被誉为“台湾铁路电气化之父”。
1946年,罗裕昌从武汉大学毕业,进入台湾铁路局工作。两年后,在武大校友会上,认识齐邦媛并于同年10月与之结婚。1950年6月左右,罗裕昌调往台中。1953年到1964年,在罗裕昌的领导下,台湾铁路局先后完成了彰化至台南市间CTC(中央行车控制号志工程,Central Traffic Control)、彰化至竹南间海线CTC等的设备安装。1966年,罗裕昌被调派到台北总管理处,参加台湾“十大建设”——铁路电气化计划工作。十三年后,铁路电气化工程完成通车,罗裕昌获颁五等景星勋章,并被聘为台湾建设研究会研究员。1985年,罗裕昌退休。2008年,汶川发生地震,罗裕昌嘱托其子罗思平为家乡捐资助学。2012年9月20日,罗裕昌逝世,享年93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0年,罗裕昌出生在资中县甘露镇一户清寒人家,家中有四个姐妹,一个弟弟。九岁时,父亲去世。罗裕昌中学就读于省立资中中学,后考入武汉大学。
台北“建”家
1946年,罗裕昌自国立武汉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后,就职于台湾铁路管理局台北电务段。
1948年年初,在武大校友会上,时任台北电务段段长的罗裕昌与初到台湾大学任助教的齐邦媛相遇并相恋。这年暑假,罗裕昌与齐邦媛回到上海市,得到齐邦媛父母的认可后,于同年10月10日,在上海新天安堂基督教举行婚礼。
婚后,罗裕昌回到台湾,先借住在铁路局电务科科长郑兆宾的家,后搬到台北电务段的一间大仓库:一个用甘蔗板隔成的暂用宿舍。后来终于分到铁路局在台北调车站后方空地用水泥墙和地板盖的宿舍,但每次调动机车,黑煤烟就灌进屋内,致齐邦媛咳喘复发,又辗转回到甘蔗板隔成的暂用宿舍。
1949年年末,罗裕昌的妻子怀孕。因台中市段段长宿舍更适合养育儿女,于是罗裕昌在铁路局台中电务段段长出缺时,申请调往台中。
台中十七年
1950年6月左右,罗裕昌调往台中。这年9月19日,罗裕昌的第一个儿子罗思齐出生。
1953年,罗裕昌通过武汉大学校友杨俊贤哥哥的关系,得到十多本美国铁路协会出版的《美国铁路号志之理论及运用》(American Railway Signal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开始着手研究CTC(中央行车控制号志工程,Central Traffic Control)。
1954年后,台湾铁路管理局以台湾铁路实际情况开始拟出安装CTC系统设备的计划,并由罗裕昌详列由彰化至台南市的号志机及行车转辙器的第一期计划。在动工前一年,铁路局分批派电务员工前往瑞典实习,罗裕昌阅读《美国铁路号志之理论及运用》研究、翻译的《中央控制行车制》被印成简易手册,作为工程有关人员必读书。
1957年,在彰化开始安装CTC系统,罗裕昌终年无休,来往于工地之间。1959年8月,彰化与台中市之间的大肚溪铁桥被台风冲垮,大水淹没了彰化市。幸好这一天罗裕昌在彰化留守赶夜工,才避免了洪水对CTC主机房的影响。次年7月25日,全亚洲第一座全自动控制行车“号志”启用,一列火车在“号志”指挥下自彰化站驶往花坛站。
1964年,罗裕昌原班人马装设由彰化到竹南镇的第二条纵贯线CTC设备。
重返台北
1966年,罗裕昌被台湾铁路管理局调派到台北总管理处,参加台湾“十大建设”——铁路电气化计划工作,负责台湾铁路所到之处。第二年,罗裕昌携全家搬到台北,他的衣物漱洗物品随身放办公室,随时奔赴不同铁路线段区。
1970年后,因“两路案”,罗裕昌受到审查。他白天奔波在铁路,晚上写自白书。在忧劳中,罗裕昌中耳炎复发,但没有时间得到进一步的治疗。1979年,铁路电气化工程完成通车,罗裕昌获颁五等景星勋章,并被聘为台湾建设研究会研究员。但他的耳朵却只剩下一半的听力。
晚年生活及逝世
1985年,罗裕昌在台湾铁路管理局副局长的位置上退休。这年,他的听力几乎完全丧失。2008年,汶川发生地震,罗裕昌嘱托其子罗思平为家乡捐资助学。2012年9月20日,罗裕昌逝世,享年93岁。
主要成就
罗裕昌在台湾铁路局工作近40年。他带头研究CTC(中央行车控制号志工程,Central Traffic Control),领导完成台湾铁路彰化至台南市、彰化到竹南镇的CTC系统设备安装,推动台湾铁路运输,从人力到自动化的转变。1966年后,罗裕昌作为铁路电气化计划工作执行负责人,实现了让台湾的火车在通了电的轨道上飞驰。罗裕昌因此获颁五等景星勋章,被誉为“台湾铁路电气化之父”。
家庭生活
罗裕昌的妻子齐邦媛是民国要人齐世英的女儿。她生于1924年的元宵节,就读于天津市南开中学、武汉大学,是朱光潜的弟子,大学毕业后,任教于台湾大学。齐邦媛毕生从事教育、兼翻译出版、统筹中学教材编选,推广台湾文学等工作,被誉为“台湾文学之母”“台湾文学的守护天使”,著有回忆录《巨流河》,,散文《一生中的一天》,评论《千年之泪》等。
罗裕昌与齐邦媛在台北武大校友会上相遇并相恋,于1948年10月10日结婚。他们育有三子,大儿子罗思齐,二儿子罗思贤,小儿子罗思平。
社会活动
2008年,汶川5.12地震后,罗裕昌嘱托其子罗思平(美籍华人,慈善家)为家乡捐资助学。经由四川省、内江市侨联帮助协调,罗思平于2008年8月,捐资30万元人民币和资中县政府共同建设银山镇双塘乡中心小学教学楼,工程于2010年完工。资中县将银山镇双塘乡中心小学命名为“罗裕昌爱心中心小学”。
人物评价
台湾铁路管理局前副总工程司黄运杰说:罗裕昌高大威严,带兵严格,是非分明、没有灰色地带。他对工程质量要求高,在他底下做事,大家都战战兢兢,但他私下待人温和。
齐邦媛在回忆录《巨流河》中写到:裕昌生性淡泊,没有争逐名利的兴趣,这么大的工程由他执行,是对他能力的肯定。他在一场又一场的线路、图表、系统中全神贯注地使用精致细密的思考,看着它们一站又一站地施工成为实体。看到火车在新的轨道上行驶,他所得到的满足就是最大的报偿了。
中国新闻网评论:他的一生却是台湾战后半部铁道史。
参考资料
"台铁之父"罗裕昌病逝 系作家齐邦媛夫婿(图).中国新闻网.2024-08-01
齐邦媛.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2024-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