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国王
高丽国王是指朝鲜半岛古代高丽的君主,姓王,出自开城。统一新罗时代末年,弓裔建立后高句丽国,后改称摩震、泰封,尚州土豪甄萱建立后百济国。918年泰封部将王建取代弓裔,自称为王,建立高丽国。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基本统一朝鲜半岛。首都开京(今开城),1392年被朝鲜王朝取代。传34王,17世。
概况
公元918年,王建(高丽太祖)推翻弓裔,即位为王,定国号为“高丽”。933年,王建被后唐册封为高丽国王,此后大部分高丽国王均受中原王朝(后唐、后晋、后周、北宋、辽朝、金朝、元朝、明朝)册封(定宗、德宗、李诵、高丽献宗、赵构、昌王、恭让王则没有接受册封的记录)。
高丽国王虽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却长期采用类似中原王朝的皇室制度,颇有“外王内帝”的色彩。高丽国王自称”朕“,国王的命令称为“诏”、“制”、“圣旨”(王治时曾一度改诏为教);国王的继承人被称为“太子”;国王的母亲被称为“太后”,首都被称为“皇城”、“皇都”,高丽国王被尊称为“皇帝”、“皇上”、“海东天子”等,配偶有时亦尊称“皇后”,王昭等君主还有被直接称为“皇帝”的记录,甚至王建和光宗曾自建年号。在仪制方面,高丽国王穿皇帝专用的黄袍,并筑圜丘坛以祭祀昊天上帝。从显陵出土的高丽太祖王建铜像来看,其头戴二十四梁通天冠,用的是唐朝皇帝之制。高丽中期的1140年高丽仁宗定礼祭服为九七章,王晛时定冕服为九旒十二玉。其官制也“窃仿中朝”。不过,高丽国王虽然私下用大量帝制,但始终不敢公开使用帝号。高丽仁宗时期的僧侣妙清屡次主张称帝建元,均未被接受。
1275年高丽向元朝称臣后,高丽王昛从元大都返回开城即位,不再自称“朕”而改称“孤”或“寡人”,“皇帝”改为“殿下”,“皇上“改为“主上”,“太子”改为“世子”,“圣旨”改为“宣旨”,“诏书”改为“教书”,“赦”改为“宥”;将中书省改为议府,枢密院改为密直司,御史台改为检察司,吏部和礼部改为典理司,刑部改为典法司,侍中改为中赞,平章事改为赞成事,高丽的庙号制度从王禃后废止,祭天等活动也不再进行。元朝时期的高丽大臣崔反映了这一情况:“陪臣私谓王曰圣上、曰皇上,上引尧舜,下譬汉唐,而王或自称朕、予一人,命令曰诏、制,肆宥境内曰大赦天下,署置官属皆仿天朝,若此等类,大涉僭逾,实骇观听。其在中国,固待以度外,何嫌之有也?逮附皇元,视同一家,如省、院、台、部等号早去,而俗安旧习,兹病尚在。大德间,朝廷遣平章阔里吉思公釐正,然后涣然一革,无敢有蹈袭之者。”
元王朝曾在高丽置征东等处行中书省,后由高丽国王兼任征东行省丞相。1298年,王璋王璋署征东等处行中书省事。高丽宰枢及行省左右司官员见忠宣王时,“用元朝礼”。这样,高丽朝廷便有两种礼仪。平时宰枢臣僚处理本国一般事务谒见国王时,用的是高丽礼仪,而宰臣、行省官员处理行省事务谒见国王兼行省丞相时,则用“元朝礼”。所以在元朝时期,高丽国王实际是拥有双重身份的国王,既是元朝的地方官,又是高丽国的国王。
公元1356年,高丽恭王摆脱元朝干涉,然而形式上仍是元朝的藩属国。1370年恭愍王接受朱元璋的册封,但未与北元彻底断交,到王禑还一度接受北元册封,行北元年号,隐然为两属之国。1388年北元朝廷被击溃,同年高丽发生威化岛回军,此后就名存实亡。1392年李成桂废黜王瑶,对明朝称权知高丽国事,翌年改国号为朝鲜,高丽国王之称不复存在。传34王,17世。
君主列表
• 下表年号部分中粗体为高丽自建年号(峻丰存疑)、“—”为使用干支纪年。
• 从元年开始使用的年号不标起止年,非元年开始使用的年号标注起止年。
• 高丽对中国年号的使用方式跟中国略有出入,依高丽的使用方式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