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蠹语
本书是作者以书精为名所写博文的精选,涉及作者的工作、研究、业界交流、各地见闻和爱好等各个方面。
基本信息
第一部分“书城印记”,是作者参加各种工作的记录,也包括一些对中国国家图书馆人和事的回忆。第二部分是作者在各个方面的工作心得。第三部分包括作者业余生活和社会兼职相关的感想。第四部分是作者在世界各地的见闻。第五部分是“生活体验”,包括作者对故乡上海市的回忆与思考,还有对生活各个方面的体会。本书生动具体地记录了作为图书馆人的作者的生活状态和工作情况,展现了图书馆事业的勃勃生机和图书馆人的精神风貌。同时,本书中有关于学术研究和采编工作的内容,对于关心图书馆事业的读者也会起到借鉴和参考的作用。
作者简介
顾犇,笔名三牛、书蠹精等,1961年12月生于上海,祖籍苏州市。理学硕士、管理学博士;研究馆员;中国国家图书馆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主任;国际图联编目专业常设委员会委员、《国际图联杂志》编委、国际《编目和分类》季刊编委、《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修订组成员、国际机读目录(UNIMARC)永久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资源建设与共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信息和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文献著录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顾犇还担任第八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第一和第二届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委员、第二届文化部青年联合会常委;中国翻译协会第五届全国理事会理事、专家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获得2004年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顾在各种领域内的各种文字出版物(包括专著、译著、编著、文章等)近200种,合计700多万字,其论文曾经用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立陶宛语、匈牙利语、日语、朝鲜语等语言发表。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书城印记
第二部分:心得
第三部分:读书、出版、青联和音乐
第四部分:各地见闻
第五部分:生活体验
图书前言
本文集收入本人以书蠹精为名所写博文的精选,涉及本人的工作、研究、业界交流、各地见闻和本人爱好等各个方面,大多数都曾经发表在新浪博客中,部分半公开发表在MSN博客里。第一部分"书城印记",主要包括从2008年到2012年间本人担任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文采编部主任和外文采编部主任这个时期的工作心得,也是本人参与各种工作的记录,最后也包括一些对国家图书馆人和事的回忆。第二部分是本人在各个方面的工作心得。在国际交流方面,正是本人担任国际图联编目组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修订组成员、ISSN中国国家中心主任、《国际图联杂志》编委等职务的时期的记录。第三部分包括本人业余生活和与社会兼职相关的感想。第四部分是本人在世界各地的见闻。第五部分是"生活体验",包括本人对故乡上海市的一些回忆和思考,还有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各个学习阶段老师和同学的回忆,以及对生活各个方面的体会。本文集还收入了本人兴趣爱好的主要方面,例如音乐、美食、技术等。
博客是一种日记,也可以被后人作为"野史"参考。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出版平台,我的博客有一些本人对专业问题的看法,因为没有整理成论文的体例,不可能在专业刊物中发表。
感谢张志清先生,他在百忙之中为本集子构思了书名。感谢我的同事郝永利、吕淑萍、王雁行,他们分别为我提供图片或插图素材。感谢青岛市画家韩盈老师,他为我画了漫像和插图。感谢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同事们、全国各地的同行和朋友们的支持,也感谢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编辑们。
2013年1月16日
相关评介
《图书馆报》
图书馆人的真实生活——从顾犇先生《书山蠹语》一书说起
从1904年中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至今,中国图书馆事业已走过了百余年的历程。而在西方国家,近代图书馆的诞生则要更早一些,其历史可以追溯至 1852年英国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的成立。一个多世纪以来,图书馆究竟在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中扮演何种角色?图书馆人的真实生活究竟如何?这恐怕不是每个图书馆人所能确切回答、更不是一般社会人士所能正确理解的问题。实际上,长期以来,在中国普通民众印象中,图书馆人似乎主要就是从事图书借阅活动的人。近读顾犇先生从博文萃选结集而成的《书山蠹语》一书,使我对图书馆及图书馆人有了一点新的认识。
阅读《书山蠹语》一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图书馆不是孤立的历史存在。正如作者所说的:"博客是一种日记,也是一种非正式出版平台。作为日记,我的博客记录了我所经历的各种事件,使得读者可以了解一个图书馆员的所做、所见、所思,它们不可能收入正史中,却可以被后人作为'野史'参考。"他还对自己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经历作了简要的叙述:最早是 286,显示器从CGA到SVGA,操作系统从 PC-DOS到WindowsXP,还搭建过局域网:Nowell、WindowsNT等等。事实上,透过这种个性化的描述,我们读到的是深刻的社会历史的变迁,从这里映射出当代图书馆事业的飞速发展。
图书馆是社会的公共文化机构,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的神圣职责。而图书馆人,则不妨视为公共文化的守护者。在顾犇先生的书中,我看到了他对事业强烈的责任心。正如他在书中所说的:"中国国家图书馆正在经历一次阵痛,大概要有半年时间。希望经过这个过程以后,国家图书馆将获得新生,一个崭新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将出现在世人面前。"这是改革的阵痛,也是文化守护人对发展的渴望。当代图书馆人不仅有对于社会变革、事业发展的期待与思索,又是安居乐业、享受人生的幸运的一代。因为他们毋须像前辈那样,去历经战争的创伤、社会的动荡。图书馆人与社会上其他职业人群一样,在履行自己使命的同时,可以去享受寻常人的快乐,抒发自己的真挚情怀。另一方面,图书馆人其实也是时代潮流的追随者。这种追随不是单纯地去追求时尚,而具有图书馆人的职业特性。在阅读此书过程中,我清晰地感受到个人对新事物的追求,是与他对图书馆发展大环境的认识、对图书馆未来的探索同步的。如果使用计算机与互联网络是由于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的外力推动,那么对于图书馆领域特别是编目领域变革的积极参与,则表明作者不是在被动地承受、适应这一变化,而是在努力地紧跟甚至试图去引导这种变革。作者曾在国际图联编目组常设委员会工作8年,组织翻译了多个重要文件,就是明证。我非常赞赏与敬佩这样的图书馆人,因为我觉得有这样的人在,人们会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更有信心!
《文汇读书周报》
“书蠹精”的书生活
简平
在我眼里,顾犇就是一个"书蠹精"的活标本。书,简直是顾犇生活的全部主题。他的生活与书息息相关:工作时间,他在中国中国国家图书馆里负责外文图书的采编,而且在图书馆编目领域的研究有着杰出的成就;业余时间,他读书、藏书、写书、译书,不亦乐乎。这样的人被大家称作"书蠹精"当然毫不为奇,而顾犇自己也乐于接受,干脆将自己的博客命名为"书蠹精"。无论身处国内国外,他几乎每天在他的博客上记录下他的"书生活",几年下来,便有了很壮观的局面和景象。现在,顾犇将他博客中的精彩内容辑成了一本书———《书山蠹语》。
因为是日记体,也因为写作时的松弛恣意,所以,读这本书会觉得格外亲切,也格外有趣,让人得以窥探到一个"书蠹精"有着怎样的书生活,那绝无想象中迂腐的学究气、憨痴的呆傻劲,而是充满了新鲜感和鲜活感,读书感悟、译书心得、藏书记录、图书馆故事……信手拈来,无不成章,呈现出一幅生动活泼的生活画面。
其实,顾犇之所以看重博客这一平台,是有他自己的想法的,正如他在书中所说:"博客是一种记忆,不仅便于自己日后归纳总结,也记录了我所经历过的各种事件,大多数是以后不会有人再去记录的;博客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了解到大家对我所关心的问题的看法;博客是一种交流方式,我可以把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与大家分享,同时也从大家的评论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阅读过程中,我不时会想到一个人,他年近六旬时双眼失明,但他依旧坚持在图书馆工作,并继续从事着文学写作。他是阿根廷伟大的作家博尔赫斯。顾犇一直自称为"图书馆人",从这位真正的爱书人身上,是可以发现我所尊敬的博尔赫斯的一些影子的。
参考资料
书山蠹语.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