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黄老之学通论

黄老之学通论

《黄老之学通论》是由当代学者吴光撰写的一部哲学专著,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于1985年6月出版,全书共256页。

作品简介

该书深入探讨了道家黄老之学的发展历程、不同流派以及其兴衰过程。书中详细剖析了黄老之学的理论内涵、理论基础及特征,并对其优缺点、历史地位以及对后代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作者将道家划分为早期道家和后期黄老道家两个阶段,其中老子、庄子被视为早期道家代表人物,而杨朱则是道家的先驱者。后期黄老道家的作品主要包括《黄老帛书》、《吕氏春秋》、《鹖冠子》和《淮南子》。这一学派在汉朝初期达到鼎盛时期,但在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后逐渐式微,随着淮南王刘安的自杀事件,黄老之学逐渐消失。此外,作者还将宋尹学派定位为墨家,将《管子》中的《心术》、《白心》、《内业》等篇章视为稷下道家的著作,并将《庄子·天下》篇提到的彭蒙、田骈、慎到等人认定为早期道家的重要成员。

哲学思想分析

在分析《老子》的哲学思想时,作者指出,老子哲学的核心内容包含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客观唯心主义的“道”论;二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三是朴素辩证法思想。作者强调,老子哲学中的“道”并非等同于创造世界的“上帝”,也非支配一切的“神灵”,尽管它是某种抽象概念的具体体现,但也具备不受人类主观意志影响的客观特性,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客观法则”、“自然规律”的本质。然而总体而言,老子的哲学体系仍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范畴,而非唯物主义的“物质本原说”或“自然界本原说”。在此基础上,老子的认识论主张以“道”作为所有认知活动的基础和终点。他认为,知识纯粹源于个人内心,否定感性经验对认知的重要性,也不理解认知与实践活动之间的关联。同时,老子否定了理性的思考作用,甚至质疑认知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辩证法领域,老子认识到矛盾的普遍存在,并初步揭示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但是由于社会阶层的限制,他最终将这种转化导向了衰退和灭亡的状态,因此提倡保持一种柔弱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黄老之学通论.豆瓣读书.2024-09-04

黄老之学通论.中国科学院知识服务平台.2024-09-04

《黄老之学通论》.穆童 · 研狗.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