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奉
董奉(200--280),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乾,侯官县董村(今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人。董奉少时治医学,医术精湛,与张仲景、华佗齐名,号称“建安三神仙”。
董奉常四处云游,行医施赈,往来于福建省、江西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他所到之处除了行医赈济以外,还遍访名山大川,采集野生植物制成丹药为人治病。《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十六记载,董奉精于道教内外丹,善于占卜问卦,长于神仙方术,故人称其为“董仙”。
董奉晚年客居庐山,每日为人治病,不收钱。患重病痊愈者,让他栽五株杏树,病轻者种一株,数年后得杏树十万余株,郁然成林,人称“董仙杏林”。因为董奉种杏行医救贫的缘故,后世便把医生这个职业称为“杏林”,董奉是“杏林”的始祖。福州长乐有座山,原名福山,后人为纪念董奉而易名董奉山。
人物生平
东汉建安时期名医。又名董平,字君异(一说字君平,《大越史记全书》说字“昌”),号拔墘,侯官县董墘(一说董)村(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人。
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青时,曾任侯官县小吏,春天杏子熟时,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
人物事迹
董奉在南方一带行医,除了治病赈济,还遍访名山大川,采集野生植物制成丹药。在交州(今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越南北部一带),他救治了病危的知府士燮,使其从垂死状态恢复健康。士燮后来因反叛朝廷的密谋,试图加害董奉,但董奉利用气功装死,成功逃脱。
董奉晚年隐居于豫章(今江西省)庐山下,继续行医。据《浔阳志·董奉太乙观》记载,董奉居住在庐山大中祥符观。《真仙通鉴》提到,董奉在人间百年,容貌始终如三十岁左右。这表明董奉有一套独特的养生之道。
张景的诗中提到董奉在庐山成仙的传说,强调了他在庐山的影响力。另有传说称董奉年轻时离开福建省前往江西庐山,为民除害。《庐山志》记载,董奉在江西期间,曾治愈县官女儿的怪病,并因此娶其为妻。董奉因常外出治病,收养一女以陪伴妻子。
轶事典故
在吴国先主时期,候官县的长吏注意到董奉,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似乎拥有不为人知的道术。五十年后,长吏再次经过候官县,发现董奉的外貌依旧年轻,而他的同僚们已经老去。长吏询问董奉是否得道,董奉仅以“偶然”回应。
交州士燮病逝后,董奉用三个药丸和水使他复活。士燮感激董奉的救命之恩,为他建造楼阁供奉。董奉饮食简单,且能腾空进食,不被常人察觉。一年后,董奉辞别,士燮无法挽留,董奉仅要求一具棺木。士燮依言准备,董奉次日去世,士燮将其安葬。七日后,士燮得知董奉未死,打开棺材,发现内有画有道符的绸子。
董奉在庐山下居住,治愈了一位热病患者,使其皮脱后新生。当地大旱,县令丁士彦请求董奉降雨,董奉应允,县令立即组织人手为其建房。当晚果然大雨,解了旱情。
董奉不耕田,治病不取报酬,重病者种杏树以报,轻病者种一棵,数年后杏林成片。他允许人们以粮食换取杏子,但若有人贪心,老虎会追至其家。每年救济贫困者和旅人,散发粮食两万斛。
史籍记载
《大越史记全书》
《庐山志》
后世纪念
人们把董奉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市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家,唤中医为“杏林”。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死后,人们在庐山上建有董奉馆;在长乐区有一座山被称为董奉山;在福州市的茶亭街河上村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为纪念董奉。《真仙通鉴》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可见有一套养生之道。
今古槐镇龙田村境内有董奉山,就是后人为纪念董奉改名的。董奉山原名福山,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福州是“因州西北有福山,故名”。清乾隆《福州府志》按语说:“福山,今名董峰山,属长乐县”,董峰可能是董奉的谐音。有的说,福州得名的福山,就是董奉山。
今在董奉老家,古槐镇龙田村与雁堂村交界处,建起了颇具规模的董奉草堂。草堂占地20亩,仿东汉三国时代风格而建,四周遍植杏树,使我们能感受“杏林春暖”千古佳话的意韵。
草堂中的景观有中国长乐中医馆、“杏林望重”大屏风、清代名医陈修园专馆南雅堂、“百草园”以及各种石刻等景点。正厅内立董奉“悬壶济世”半身塑像。
参考资料
杏林始祖董奉.福州市人民政府.2023-12-25
董奉:造福的人、有福的山.福州市人民政府.2023-12-25
杏林始祖董奉.福州市长乐区人民政府.202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