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湾遗址
大地湾遗址,位于天水市秦安县东北45千米处的五营镇邵店村东侧,座落在葫芦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级阶地和相接的缓坡山地上,总面积275万平方米。
大地湾遗址首次发现于1958年,1978年8月,考古人员开始在河边阶地部分进行试掘。从1978年到1995年,大地湾总共发掘面积14752平方米。相继清理新石器时代房屋遗迹240座、灶址98个、柱基2处、灰坑和窖穴325个、墓葬65座、窑址35座以及沟渠12段。出土陶器4147件、石器1931件、骨角牙蚌器2227件、兽骨17000多件以及数十万残陶片。依据地层关系及出土物,划分为五个文化期:主要包括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层文化。
大地湾遗存为中国甘肃东部史前考古树立了距今7800年-4800年的断代标尺,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史前文化发展序列,使中国西北地区新石器考古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88年1月13日,大地湾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大地湾遗址被中共甘肃省委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8月-2015年1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兰州大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组成联合工作队对大地湾遗址开展了正式考古发掘工作。
历史沿革
1958年,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1978年至1984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对遗址进行了历时七年的连续性考古发掘,1995年又进行了补充发掘,揭露面积达14000平方米。大地湾考古出土陶、石、玉、骨、角、蚌器等文物近一万件,发掘房址241座、灶址104个、灰坑和窖穴321个、窑址35个、墓葬70座、壕沟9条。它的研究价值均超过著名的西安半坡遗址,因此,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1988年1月被中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被省委确定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78年至1984年,文物工作队对大地湾遗址进行了历时七年的连续性考古发掘。1988年1月13日,大地湾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5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大地湾遗址保护范围275万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1060万平方米。2005年,大地湾遗址被列入“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引导的重要大遗址保护项目库。2006年,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对大地湾遗址进行发掘。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文物局批准大地湾遗址保护项目立项。该项目共有五个子项目,分别是大地湾史前遗址博物馆建设;F901(大地湾著名的宫殿建筑遗址)遗址保护大厅外观改造;周围散水及护坡加固维修;原始村落复原和遗址展示区。2006年5月至2008年10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和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对大地湾遗址多次发掘,发现了8000年至6万年前的人类活动遗迹。2014年8月-2015年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兰州大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组成联合工作队,在大地湾遗址文物保护研究所、五营镇政府的大力配合下,对大地湾遗址开展了正式考古发掘工作。
遗址特点
规模布局
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秦安县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东侧,座落在葫芦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级阶地和相接的缓坡山地上,总面积275万平方米。遗址背山面河,气候温和、依山傍水。大地湾考古中出土兽骨17000余件,哺乳纲有7目15科28个属种,其中如苏门答腊犀、鬣羚均为生活在南方的动物,另外如猕猴、棕熊、虎、豹、象等均已绝迹。
大地湾文化
大地湾遗存包含五个文化期,据碳-14年代测定时代约为7800—4800年,上下跨越三千年左右。
前仰韶文化或大地湾文化
大地湾一期文化即前仰韶文化或大地湾文化,距今7800—7300年,它是中国渭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是中国新石器考古的重大发现,它的发现改写了甘肃省史前史,确立了渭河流域的前仰韶文化,为新石器文化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批弥足珍贵的科学资料,而且为西北地区考古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河北磁山、河南裴李岗、山东北辛等发现一直被学术界公认为黄河流域考古研究的重大突破。这批最早开发陇原的先民发明了中国最早的彩陶,其上十余种彩绘符号比西安半坡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早1000多年;在同一时期编号为H398的近圆形灰坑中,发现一批碳化植物种子,经鉴定,属禾本科的黍,它在中国出土的同类标本中时代最早,并且与国际上时代最早的希腊出土标本年代相当,确认了中国西北是黍的原产地之一,这是中国先民对人类的一大贡献。黍俗称糜子,是西北地区至今仍然广泛种植的一种常见作物。原始先民经过多少代人的观察和实验,最先将陇西黄土高原上生长的野生黍培育成第一个农作物品种,从而奠定了大地湾是中国原始农业发源地的重要地位。
仰韶文化早期
大地湾二期文化即仰韶文化早期,距今6500—5900年。这里揭露出可称为“陇原第一村”的较完整的原始氏族村落。以广场为中心,房址呈扇形分布,周围以壕沟环绕,平面为向心式封闭格局,展现了原始生活画卷。
仰韶文化中期
大地湾三期文化即仰韶文化中期,距今5900—5600年,彩陶艺术达到鼎盛阶段。这一期发现的考古资料虽不如二期、四期丰富,但与泾渭流域同期考古发现相比则最为全面和系统。它的发现初步确立了甘肃省仰韶文化中期的界定标准,拓展了仰韶文化中期的研究空间,对于解决仰韶文化早中晚期的演变过程以及西北各史前文化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
仰韶文化晚期
大地湾四期文化即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500—4900年。此时的聚落由于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剧增迅速扩大到整个遗址,山坡中轴线分布着数座大型会堂式建筑,周围为密集的部落或氏族。其中以F901为代表的大型建筑占地420平方米,居住面为料疆石和沙石混凝而成的类似现代水泥的地面,既有主室和侧室,又有后室和门前附属建筑,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好、结构之复杂、工艺之精湛均为中国史前建筑所仅见。开创了中国后世宫殿建筑的先河,其类似现代的水泥地面与古罗马人用火山灰制成的水泥同属世界上最古老的混凝土。
常山下层文化
大地湾五期文化即常山下层文化,距今4900—4800年。这是仰韶文化向齐家文化过渡性质的遗存。这类遗存在渭河流域是首次发现,在清水河沿岸和秦安县陆续发现一批同类遗址。它的发现对探讨该地区仰韶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齐家文化的渊源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新鲜资料。此时大地湾的聚落面积更为扩大,此前的环壕已被突破,居住和活动的地域发展到今麻沟村西侧一带,面积在280万平方米左右。
文物概况
大地湾遗址先后出土了土陶,石、玉、骨、角、蚌器等文物近万件,发掘房址241座、灶址104个、灰坑和窑穴321个、窑址35个、墓葬70座、壕沟9条。编号F901原始地面下层混合层中的材料是中国较早的人造轻骨料。编号F405、F901用草泥包裹的附墙壁柱遗迹是中国较早的消防实例。出土的条形盘、铲形抄、簸箕形器等是中国较早的度量衡。在大地湾一期灰坑中,采集到禾本科的黍和十字花科的油菜籽,是中国同类作物中时代最早的标本之一。出土的形式较为固定的石铲、石刀、磨石、磨盘等农业生产、加工工具,表明当时原始农业生产的一整套生产加工技术业已形成。以大地湾遗址为中心的清水河谷是中国最早的粮食和油料作物的种植地,也是中国旱作农业黍的发祥地之一。
相关文化
在大地湾遗址还发现了世界最早的水泥地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仰韶晚期文化的F901原始宫殿建筑遗址,还创造了将造型与绘画融为一体的人头型器口彩陶瓶、情趣盎然的鱼纹盆及F411地画等艺术珍品。其中大地湾四期F411房址中出土的一幅1.3平方米见方的地画,为研究当时人们活动的一些现象和思维方式提供了素材。
研究价值
大地湾遗址的发现不仅为建立史前文化的时空框架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而且为甘肃省史前考古确立了断代标尺,建立较为完整的发展序列。亦使西北地区新石器考古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重建中国史前史增添了宝贵的资料。大地湾遗址及其现有地理环境不仅基本保持了史前生态环境—由梁与河川组合而成的完整的原始地形地貌,而且还分布着渭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延续发展了3000年左右的原始聚落遗存,揭示了聚落阶段发展的完整性,同时反映出聚落选址在此3000年间存在着一个由低向高的连续活动过程,是中国史前史极为难得的实例,在史前聚落研究方面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产生、发展以及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发与保护
中国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政府非常重视大地湾遗址的保护工作。曾指出:大地湾遗址以复原原始社会聚落的自然风貌为总体设想,科学地、全面地再现原始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建立中国第一个形象生动的史前文化遗址博物馆,作为考古科学研究基地与开放、旅游、学习的场所。截至2023年3月,已经被中国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和实施的遗址保护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新建大地湾史前遗址博物馆、重建F901宫殿遗址保护大厅、原始村落复原、历史环境修复、修建遗址保护棚、通往遗址的非干线公路及景区内道路、游客服务中心、电路改造、景区环境建设等旅游基础设施。
2005年大地湾遗址被列入“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引导的重要大遗址保护项目库。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文物局批准大地湾遗址保护项目立项。2022年1月,民盟甘肃省委员会的委员们提出了《再次启动大地湾文化考古发掘打造国家级古建筑奇迹的大遗址公园》的提案。提案中建议,省文旅厅和省文物保护局尽快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再次开展对大地湾遗址及其周边相关地区进行考古发掘。重点对清水河沿岸各部落聚落中心的古混凝土建筑、城市聚落、宗教祭祀等遗址的考古印证为核心,确立大地湾遗址古混凝土建筑技术在世界最早的历史地位。
相关事件
2023年11月,由兰州文理学院研究制作的《梦回大地湾》VR版和《走进大地湾》视频版在第九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甘肃特色版权馆展出。该团队用VR技术立体构建了大地湾遗址10个典型的场景,能让观众360度立体式感受大地湾文明,让古老的历史遗迹再次鲜活。
获得荣誉
1988年1月13日,大地湾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10月,大地湾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
参考资料
史前文化明珠 ——大地湾遗址.秦安县人民政府.2023-11-25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19-03-11
走进大地湾 探源华夏文明.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2023-11-26
甘肃考古回放丨大地湾遗址.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2023-11-27
大地湾文化.天水政府网.2019-03-11
史前文化明珠 ——大地湾遗址.秦安政府网.2019-03-13
为什么说8000年文明看天水?帝都都是个“岁娃娃” .天水生活网.2023-11-26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文旅人在行动 | 文明上源·大地曙光——大地湾遗址考古出土文物展:原始农业.澎湃.2023-11-26
大地湾遗址.秦安县政府网.2024-04-10
「履职建言·提案」民盟甘肃省委员会建议:再次启动大地湾文化考古发掘 打造国家级古建筑奇迹的大遗址公园.奔流新闻.2023-11-26
【甘快看】梦回大地湾VR版亮相第九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 带观众立体感知八千年历史文化.中国甘肃网.2023-11-27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公布.国家文物局.202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