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植棋
陈植棋(1906年1月16日—1931年4月13日),中国台湾第一代西画画家,以其短暂而耀眼的艺术生涯在台湾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包括风景、静物和人物等,受到后印象派和野兽派的影响,被誉为台湾最早的“野兽派”画家。尽管他的绘画生命仅有1924到1930年的七个年头,但他在台湾美术界的影响力无人能出其右。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21年陈植棋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南港公学校,并考入台北师范学校。 1924年因学潮事件,自师范学院退学。 1925年赴日就读东京艺术大学。陈植棋生性活泼大胆,向往发光发热的生命型态。他为了理想坚持、奋斗,年轻的外表下,却是少年老成的深思熟虑。 「如果生命是细而长的话,我宁愿短而亮,我向往迸发的生命力。」25岁的陈植棋以他流星般的生命实践了这句话,但是对台湾美术界而言,这么一位充满潜力,具备理想、热情的年轻人,急促地结束了他的一生,实在是令人扼腕。
职业生涯
陈植棋的职业生涯虽短暂,但成就斐然。1928年,他以《台湾风景》入选第9回陈澄波。他的作品受到《台湾日日新报》的高度评价,称其为天才青年画家。陈植棋经常往返于台湾和日本之间。1931年4月13日,因过度操劳,陈植棋因胸膜炎并发脑膜炎去世,享年仅25岁。同月19日在台北西本愿寺举行了追悼会,9月在总督府旧厅舍举办了遗作展,展出了八十余件作品。
个人生活
1927年,陈植棋与潘鹣结婚,她是士林士绅潘光楷之女,台北市第三高女毕业,曾担任小学教员。陈植棋的部分作品包含了妻子的一系列肖像画,如《夫人画像》(1927)、《我的妻子》(1927)、《妇人像》(1930~1931),展现了台湾女性勇敢、坚定的形象。陈植棋曾为了能亲身品尝日本和牛,特地搭飞机前往神户。
文化影响
陈植棋的艺术成就和传奇人生,也在现代文化中得到了传承。2016年,电视剧《紫色大稻埕》中,由曾子益饰演的角色即是以陈植棋为原型。他的生平和作品至今仍然激励着台湾省乃至世界的艺术家们。
主要作品
淡水教堂
1924 年
油彩‧纸板,36.7 x 27.3 公分
说明:弧形笔触的白云、远山和草浪传达连绵无际的感觉。短促跳跃的白、黄和墨绿色线条则让高耸的松柏充满阳光。而阳光下,教堂的屋舍表现手法强烈;白色呈三角形的线条搭配或平缓或突出的屋顶和塔尖,呈现了建筑物的特殊风采。温暖的鲜红和粉红则是画家热情眼睛下的印象。整幅画透。
家旁的龙眼树
1925 ~ 1930年
木板;油彩
16 x 23 公分
说明:
前景是一棵巨大的龙眼树。树的後面有一方小溪潭,溪水由 画面的中间向下方流出,白色线条即是。中景由三种颜色不同、 姿态互异的高大树丛构成,居间还点缀著一小间土地公庙。再远些,画家用两三笔金黄带绿的横 线条抹出大片稻浪迎风的感觉。 远山清晰、蓝空微云,是亮丽、清新的台湾风光。值得一提的是 , 这麼丰富的内容却是在两张明信片般大的画布上呈现出来。
庙口
庙口
1925 年
纸;水彩
23 x 31.5 公分
说明:透明淡彩,清新飘逸。中景是画面重心。右方两座划向天际的飞檐与左方的电线杆构成线条的主要部分。大片红墙稳住了中心。红墙前有一热闹的饮食摊。墙後微露的山头与画面右下挑担的人物让远近两景显得开阔明、朗。挑担正要走出画面的人物呼应著背後姿态丰富的人丛。整幅画看似清淡;但却把庙口宁静中有热闹、热闹中有安详的人文趣味记录下来。
夫人像
夫人像
1927年
油彩‧画布
90 x 65 公分
说明:鲜红的中国式嫁衣高张於宝石蓝的帷幕前。画家用深浓的色彩和夸张的线条烘托端坐於前的模特儿。此幅作品画家以新婚夫人为描绘对象。手持羽毛摺扇的女主角两眼面对镜头,庄严中略带拘谨。画家用两笔强烈的鲜红色块表达脸部的立体感,兼及红色布景的反光效果。丝质洋装的垂坠感、羽毛的轻松感与背後的大红衣,一轻一重,一淡一浓,在飞扬与内敛中显示了丰富的视觉层次。
黄玫瑰
1925 ~ 1930 年
油彩‧画布
21.2 x 27.2 公分
说明:画家用细致的黄、蓝、褐色块与线条堆叠出四朵风姿绰约、光灿亮丽的黄玫瑰。同样是盛开的花朵,但是在画家精心的布局下,角度并不相同。而左後方倾斜向上的一枝红色花苞与右下方向下斜切的三片绿叶不仅让画面更富变化,也让整个画面重心稳定。粉红、深红的背景及红、粉相间的中国式瓷瓶,同色系相辅相成,酿成一种很温馨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