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春山积翠图

春山积翠图

《春山积翠图》是明代画家戴进创作的一幅纸本墨笔画,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春山积翠图》绘一山间小径,一老者策杖缓行,侍童携琴随后,山间深处屋宇隐约。近景冈丘作古松一组,欹斜盘曲,挺立坡侧,是画面上分量最重的部分,而松荫下山路间,便是画面的主要人物。此图画面呈“s”形布局之特点,诸景交错,产生深远感和开阔感。画中春山染绿,翠色茫茫,展现了春光中的壮丽景色。在技法上,笔墨简劲粗放,山石以大片渲染为主,加几笔勾勒和斧劈。

画作内容

此画从构图来看,可分为远景、中景和近景三段式。近景作山脚,几株古松盘根屈曲,从画面右侧向左中部伸展,枝叶茂盛。苍劲有力的笔法,把山涧里的两株苍松豪爽挺拔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位老者持杖缓行,一书童抱琴随后,一前一后走在山间小径上。前头不远处,山梁后面露出茅舍的屋顶,隐约可见。

是图款识“正统己巳上元钱唐戴进为文序至契写春山积翠图”,印“文进”、“静苞”。

创作背景

明代前期,宫廷内外受南宋院体画风影响很大,以戴进为首形成“浙派”。戴进所作题材比较广泛,笔墨功力深厚,以山水画为最长。戴进画风面貌甚为复杂,传世作品也较多,流散在国内外各地,其中真伪混淆。山水画方面,以其六十二岁所作《春山积翠图》为代表。

《春山积翠图》很典型地代表了戴进中晚期画风的演变。他作此图时,生活已窘迫不堪,在京难以立足,“乞食南还,既还钱塘,又值俗令票拘画公署屋梁,遂逃人余杭山中,卒靡有能物色之者”。画这种春山积翠,隐士携琴的题材只能是发抒不得其志的抑郁之气,重温“遂名海宇”的旧梦,表达对自然景色的依恋。

此画作于己巳(1449),戴进时年62岁,为晚年山水画的代表作。

艺术鉴赏

构图

《春山积翠图》的布局与南宋院体水墨豪放一派紧密相承。用斜向切割式表现近、中、远三个景物层次,十分简洁明快。近景作一山脚,几株劲松屈曲盘桓,枝叶茂盛。一老者曳杖缓行,一书僮抱琴跟随,一前一后走在山间小径上。前头不远处,山梁后面露出茅舍的屋顶,景物与人物活动相呼应。中景和远景的片山皆从画外切入,一左一右相互交叉,与近景结合形成S形曲线。这种构图法是南宋院体的程式。

技法

为了推进层次深度,作者采用了最常见的近浓远淡手法,近景以浓郁的松冠为主体;中景山岩略凝重,浓墨点出树林;远景用淡墨稍示山形,施以苔点,三个大层次自然推出。在此大的程式中又有小的变化,近景山脚用很淡的墨笔少许皴擦,衬出浓重的树色,又有土石的亮度,强烈的亮度反差也拉近了景物。中景和远景的亮度反差依次减弱,三个大层次又进一步推出。表现层次的第三个手段是云气处理。此图的云气全用浸化晕淡空白而成,隐无痕迹又迷漫流动。云气由画底油然而生,迷漾升起,笼罩了近景的山径坡石,至中景山腰环转围绕如一条纱缦,穿过两山之间消失在山谷尽头。它遮盖了峡谷中的茅舍树林、隐去了峰峦底层,使景致愈远愈迷。不仅加强了纵深层次感,而且使静谧的画面充满了流动的生机。

如果说在构图上作者沿用了院体样式,那么用笔方面则脱出了马、夏一派的臼。从形式上看,笔法基本属于小斧劈皴和渴笔苔点,但其着法已从马、夏朴实严谨画格中放笔而成轻快疏放的风采,如近景山坡的皴笔顺其势草草施之,看上去随意不经心,实则将土石质地表现毕至;中景山岩的用笔更不拘一格,用破墨法皴点交并,成草木生机盎然之状。颇富“积翠”之意。

研究价值

此图是作者遗迹中有年款可考的仅存几幅之一,因此它是研究戴进画风演变的一件重要代表作。

历史传承

此图曾经清刘恕、近人庞元济收藏,图上均钤有收藏印记。现藏上海博物馆

重要展览

2015年,由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三家联合举办的“藏·天下:庞莱臣虚斋名画合璧展”在南京博物院举办,《春山积翠图》在其中展出。

作者简介

戴进(1338—1462),明代画家。李文进,号静庵、玉泉山人,杭州市(今浙江杭州)人。工山水、人物、花卉。所作山水,师马远、复,并取法郭熙唐朝,俱道劲苍润。戴进是明代早期声誉卓著的画家,也是画史上正式命名的第一个画派“浙派”的创始人。他生活在号称“仁宣之治”的明朝振兴时期,却意外地遭到折、打击,至使一生坷不平然而正是这种经历,使其艺术生涯进异他人,并创造出不凡响的绘画风貌和审美情趣。他的经历大致可分为早年驻家乡、中年旅北京、晚年返居杭州三个时期。传世作品有《春山积翠图》《关山行旅图》《钟馗夜游图》《仿燕文贵山水图》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