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爱基斯摩杓鹬

爱基斯摩杓鹬

爱斯基摩杓鹬(Numenius borealis),又名极北杓鹬,是新世界的一种中等身形涉禽,属于鸟亚目鹬科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第一次的航海旅程中,经过65天看不见陆地的日子,根据爱斯基摩杓鹬与金鸻的迁徙时间及模式,得以到达邻近的陆地。该物种曾是西北极地区最常见的涉禽,但自19世纪末以来,由于过度捕猎,数量大幅减少。自1987年以来,没有可靠的目击记录,自1963年以来,没有确认的目击记录,因此,爱斯基摩杓鹬被认为是极度濒危或可能已经灭绝。

形态特征

爱斯基摩杓鹬约长12~13,成鸟的脚长而呈深灰色,喙长稍向下弯曲。上身呈杂褐色,下身呈浅褐色。飞行时可见到它们肉桂色的双翼。

它们的外表像长嘴杓鹬中杓鹬,但体形较细小。唯一可以辨别爱斯基摩杓鹬是它们的下身没有斑纹。它们的叫声不明,但肯定包括了清晰的笛声。

分布范围

爱斯基摩杓鹬是新世界的鸟类,于加拿大阿拉斯加州位于北极的西部冻原繁殖。

分类

爱斯基摩杓鹬是8种杓鹬的一种,同属杓鹬属。它以往被分类在Mesoscolopax属中。杓鹬属是在鹬科之下,同科的包括有丘鹬属及鹬属等。爱斯基摩杓鹬是由约翰·雷茵霍尔德·福斯特(Johann Reinhold Forster)于1772年描述。爱斯基摩杓鹬与亚洲小杓鹬是复合种。

生活习性

迁徙

爱斯基摩杓鹬是一种候鸟,会在夏末迁徙至阿根廷的彭巴斯草原,并在2月回归。它们以往有一些会迁徙至欧洲,但最近则再没有纪录到。

1800年代,过百万的爱斯基摩杓鹬在冬天由现在的育空及西北地区,向东沿加拿大的北岸飞行,转向南飞越大西洋南美洲。回程往北美洲时,它们经过美国大平原

觅食习性

爱斯基摩杓鹬会以视觉及喙来捕捉食物。它们在冬天的加拿大主要是吃草莓,其余的迁徙时间及繁殖季节则会吃昆虫。蜗牛及其他无脊椎动物都是它们迁徙时的食物,包括已灭绝的洛矶山蝗虫。

繁殖

爱斯基摩杓鹬是于6月筑巢。它们会将巢放置在地上,但很难发现。它们以干草及叶子来筑巢。蛋呈绿色而有褐色的斑点。

爱斯基摩杓鹬的孵化行为不明。究竟是雄鸟或是雌鸟来孵化、孵化期等都不明。它们肯定不会攻击入侵者,所以估计它们的巢相距甚远。

现状

生存

爱斯基杓杓鹬是全世界最珍稀的鸟类之一。有些生物学家认为,实际上它已经绝种。原先它在北美北极圈里大量繁殖,冬天则迁徙到南美彭巴斯草原去过冬。19世纪,由于遭到猎人的大量捕杀,数量锐减。

接近灭绝

爱斯基摩杓鹬曾一时是北美洲数量最多的涉禽之一,要以百万只来计算。但于19世纪末,每年就有达200万只爱斯基摩杓鹬被杀。最后确实见到它们是于1962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及1963年在巴巴多斯。于1981年,估计它们在得克萨斯州的数量只有23只,另外在加拿大阿根廷及新斯科舍亦有指见到它们。

爱斯基摩杓鹬在阿根廷、加拿大、美国墨西哥都是受到保护的,于1916年就已经禁止猎杀。

文化影响

爱斯基摩杓鹬的困境启发了小说《最后的杓鹬》(后来获得艾美奖的1972年ABC课后特别节目)。此外,爱斯基摩杓鹬出现在约翰·奥杜邦的《美国鸟类》的第CCCLVII版中,展示了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美丽形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