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奖励出好孩子

奖励出好孩子

《奖励出好孩子》主要讲述了,你还在用责骂、威吓或是收买的方式规范孩子的行为吗?《奖励出好孩子》用一种激励方式培养学龄前儿童及小学生们做出良好的表现。奖励方式能“吸引孩子表现良好”。奖励,而不是贿赂,是奖励方案的核心所在。

内容简介

《奖励出好孩子》用一种方式激励学龄前儿童及小学生们做出良好表现,不求助于责骂、威吓或是收买是家长们面临的首要挑战。清晰、简单的步骤帮助家长学到用创造力的方式去改变自己孩子的问题行为个性化的方案帮助孩子为他们所取得的新成就感到自豪,深入揭示儿童的心理需求以及激励办法。多样性、有趣的图表、证书工具吸引不同年龄段的男孩、女孩,帮助孩子们改善自己行为,解决孩子拖延上床时间、不做家务、难以静心完成作业、难与伙伴相处、无法按时上学等困难。

图书目录

我们的故事

第一部分关于奖励方案

第一章“不!我不要!”——奖励方案介绍

第二章是贿赂还是奖励?——关键的区别

第三章制订和实施你自己的奖励方案

第二部分该行动起来啦:奖励方案示例

引言

第四章“我不跟你玩儿了!”——和他人的相处之道

第五章“你可以快一点吗?”——按计划行事

第六章“我睡不着!”——解决睡眠问题

第七章“今晚不洗头!”——不再为个人卫生问题烦恼

第八章“是他先打我的!”——和兄弟姐妹相处

第九章“我一会儿再做!”——做家务

第十章“我没什么作业!”——减少作业忧虑

第三部分你的工具箱:奖励方案图表及其他

引言

第十一章图表及活动指南

活页部分活页图表、奖品、合约及其他

序言

在我们小的时候,家里的父母大多信奉“不打不成才”“黄荆棍下出好人”之类的教育理念,严父慈母往往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遇到孩子的问题行为(如不认真完成作业、说脏话)或一些原则性问题(如偷拿家里的钱)时,多以责骂或体罚解决。相信在那个年代,没尝过“竹笋炒肉丝”滋味的孩子少之又少。这种方式至今仍有父母采用,尽管当年他们在挨揍时曾在心里默默发誓说以后肯定不会碰自己孩子的一根小手指头。

那么,这种方式的效果如何呢?有些家长似乎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把孩子“骂”进了哈佛大学, “打”进了北大,但那毕竟是少数。而且当孩子因为太小还不那么明白是非曲直的时候,当孩子因为体罚跟你的关系恶化对你怒目而视的时候,当孩子把“竹笋炒肉丝”当成家常便饭而变得麻木的时候,你打算怎么办呢?当竹片一下下落在孩子的身上,却一阵阵痛在父母的心上时,你是否考虑过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解决问题呢?

在日常生活方面,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务一概不做,且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责任感以及进入社会后与人相处都没有好处。有些家长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但当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可能觉得跟他们说不明白。等孩子长大以后,一些习惯已经形成,家长虽然知道不好,但已经很难改变。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娃娃抓起。这一阶段的孩子可塑性强,但自控力差。对一些坏习惯可能导致的后果还没有清楚的认识(比如爱吃糖、不刷牙),或者在一些问题上对家长的良苦用心还不能理解(如学习乐器、培养阅读习惯)。在这个很多教育方法都还不具备施展条件,但又是如此关键的时期,家长们应该怎么做呢?

哈佛大学儿童心理学家维吉尼亚·H.谢勒在培养自己的孩子时获得了灵感,并根据她多年的研究实践,从诸多反馈中不断总结完善,与她的伙伴一起,最终完成了本书。她以广泛意义上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建立良好的行为表现和良好的结果——奖励之间的心理联系,让孩子即使不明白你让他这么做的深层涵义,也能乐于配合。在教育实施过程中,适当的奖励是一种积极正面的办法。即使是成年人在工作中,大部分情况下奖励也是他们前进的动力,而非批评。当孩子年幼时,奖励方案能使他们将良好的表现和积极的结果联系起来,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当孩子逐渐长大时,奖励方案可以帮助他们尝试并体验良好的行为带来的益处,使其乐意保持这样的行为。

中国和美国在教育孩子的理念方面肯定是有共性的,但也有差别。本书特别详加阐释的奖励与贿赂之间的区别肯定是中美家长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很多疑问和问题也是正在看这本书的,并希望改善孩子问题行为的家长们所共同关心的,如个人卫生问题、睡眠问题、与他人相处、完成作业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