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武汉北站

武汉北站

武汉北站(Wuhanbei Railway 车站),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货运编组站,中心里程位于京广线K1167+360m处,衔接京广铁路、合武铁路、武麻铁路、武九铁路、汉丹铁路的等众多铁路干线,是武汉铁路枢纽的“心脏”,承担着全国各地货车通过武汉中转解编的任务,是全国路网重要枢纽节点之一。

武汉北站于2006年4月18日动工兴建;于2009年4月27日完成交工验收工作; 于2009年5月19日投用运营。

截至2012年2月,截至2012年2月,武汉北站站场规模为双向三级七场,总建筑面积为6.2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32.05亿元人民币。

历史沿革

2004年1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签订《关于湖北铁路建设有关问题的会谈纪要》,内容提及武汉北站相关建设。

2005年11月20日,武汉北站进行工程的前期建设工作。

2006年4月18日,武汉北站动工兴建。

2009年3月18日,武汉北站进行信号灯、接触网安装工作;  3月25日,武汉北站工程竣工;  4月16日,武汉北站进行联调联试工作;  4月27日,武汉北站完成交工验收工作;  5月19日,武汉北站投用运营,并举行揭牌仪式。

2010年5月24日,武汉北站完成竣工验收工作。

2023年7月27日,武汉北站Ⅱ场扩能改造工程顺利完成信号联锁换装施工,为8月初竣工投产创造了先决条件。

交通区位

截至2009年5月,武汉北站北接京广铁道、合武铁路武麻铁路,南接京广铁路汉丹铁路,并通过天兴洲长江大桥武九铁路、京广货车外绕铁路衔接。

站点规模

车站设计

武汉北站房屋统一采用了坡屋面造型的设计风格,车场采用双向三级七场混合式站型布置,共设有四个列检作业场,分别为上行到达、出发场和下行到达、出发场,其中,两个调车场间设交换场,预留下行辅助凋车场。

车场下行出发场与上行到达场之间设机务段,在下行到达场与上行出发场之间设机务折返段,在下行系统建达场与上行系统出发场之间设站修所,在交换场与下行调车场之问设整倒装站台,下行出发场外侧设军用站。

设计参数

截至2009年5月,武汉北站占地面积约为4.867平方千米,房屋总建筑面积为6.2万平方米,站场长度为8089米,铺轨267千米,股道总数128条,远期预留有175股道;单日可处理货运列车2.2万辆·次,后期可处理货运列车3万辆·次。

站台线路

武汉北站内接入武汉货车外绕线,北端与京广铁路合武铁路武麻铁路等连接,南接与京广铁路、汉丹铁路等连接,并通过天兴洲长江大桥武九铁路连接。

运营情况

配套设施

截至2010年11月,武汉北站运用正负压货票管道传输系统自动传输,不仅保证了货票安全、迅速、自动传送到目的地,也为提高编组站的运输效率发挥了巨大作用。

截至2015年12月,武汉北站运用货运检查安全集中监控系统,该系统包含超偏载检测系统、轨道衡检测系统、站场视频监控系统、出发货车视频监控系统、超限检测及装载状态监视系统,整合了车务和车辆部门的预确报管理系统、车号自动识别系统、车辆5T检测系统,实现了列车进站预检、站内作业跟踪、出发监控闭环控制等功能。特别是该系统能够保存到达与出发列车的视频影像资料,为车辆故障分析和事故界定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截至2019年7月,武汉北站运用综合集成自动化系统(简称CIPS系统),对电煤货车实施全程跟踪,提前预知电煤货车到达时刻、货车数量及电煤的品类、吨位及收货人,并对电煤车辆实行优先解体、优先编组、优先安排机车接运。

运输流量

2009年5月18日至2011年1月10日,武汉北站日均办理车数为20649辆·次。

2010年11月13日,武汉北站办理车数达到20461辆·次;同月14日,武汉北站办理车数达到20307辆·次。

2019年,武汉北站日均办理车达18260辆,7月1日至7日,武汉北站运送电煤1052辆·次,共7万余吨,年底日均办理车多次突破22000辆,逼近历史最高值23000辆。

2020年5月以来,武汉北编组站日办理车数日益回升,自5月1日至24日,该站日均吞吐量为16482辆,环比增长11.2%,与2019年同期基本持平,24日办理车达到20886辆,这是疫情发生以来首次突破2万辆,之后又接连刷纪录。整个5月份武汉北编组站日均办理车17400辆,恢复2019年同期水平。

2021年8月,编组站日均办理车辆数达到20587辆。10月24日武汉北站完成办理车24452辆,11月12日17时57分,武汉北站顺利完成18点前所有运输生产任务,实现日办理车25260辆,一月内再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2022年9月29日实现日办理货运列车27306辆,刷新历史纪录。

2023年春运期间,武汉北编组站日均中转货车20272辆,同比增长5.6%。

建设成果

技术难题

武汉北站的科技创新与新技术应用主要为:

1. 设计理念先进,技术领先。编组站在设计观念上充分吸收和借鉴当时中国国内外编组站设计的成功经验,采用领先技术,注重系统设计,对各系统之间的协调性、流水性和灵活性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注重“前瞻性,系统性”,布局合理、紧凑,优化车站咽喉布局,在满足平行作业进路的前提下,使到车作业顺畅,既节约土地,又提高车站作业效率,节约了工程投资及运营维修费用。

2. 采用设备先进、安全、高效。编组站采用国内先进成熟的“编组站综合集成自动化系统”,并采用了“服务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无线通信技术”,以及“优化决策、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先进的设计方法,采用先进高效的“四推双溜自动化驼峰和点连式设备”,实现调度决策指挥自动化前提下的全面过程控制自动化,一方面提高作业能力,另一方面实现整体作业自动化溜放车辆速度可控化,极大地提高了编组站内的安全生产。

3. 工程科技含量高,采用技术新。编组站站调楼和机务段办公楼采用地源热泵系统,站场照明采用灯桥和投光灯塔有机结合,供电采用AT、直接供电混合供电方式等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桥涵设计采用大跨度大斜交连续框架桥、大跨异型高箱框架桥、超深排水竖井、斜交异型高挡墙等新技术,完成最宽106米的框架桥、最长603米的涵洞、最高12米的异型挡墙等特殊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为编组站顺利建设提供了技术保证。

4. 铁路生产力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编组站内机务、车辆设备在系统考虑京广铁路及其周边生产力布局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工程规模,从机车交路合理性、机车应用和配套均衡性、机车整备作业效率最大化、车辆段维修任务合理性等方面,提出机务车辆设备的配置数量,并一次规划,预留发展条件。从近一年的使用看,使用单位对此评价很好。

5. 生产设施综合集中,系统优化。编组站对生产设施采用系统整合,改变以往铁路生产设施各自为政的格局,本着统筹考虑、服务运输的指导思想,将同一或相近的生产设施集中整体优化,减少房屋面积1.2万平方米,省地400亩,为铁路编组站生产设施的设置和布局发挥了示范作用。

荣誉表彰

价值意义

随着武汉北站的启用,武汉铁路枢纽内将形成一主二辅的货运格局,即一主为武汉北编组站,两辅为武昌南、武昌东编组站,这意味着,大部分货物列车将通过即将开通的天兴洲长江大桥、京广货车外绕线开行,穿越三镇闹市区的车辆将大大减少(湖北省人民政府 评)。

2009年5月18日,武汉北编组站正式开通运营,它与武汉市境内的阳逻港口、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口货场、武汉新港铁路一起相互衔接,形成水、陆、空互联互通一体化的综合物流平台,有力地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建站十年来,车站始终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始终把确保安全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坚守政治红线和职业底线,确保了高铁和旅客安全,截止2019年5月15日18时,顺利实现了安全生产3388天(长江云 评)。

参考资料

亚洲最大铁路编组站—武汉北铁路编组站动工兴建.中国政府网.202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