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爱迪生效应

爱迪生效应

爱迪生效应是指在两个不接触的导体之间,因热辐射而产生的电流流动的现象。这一现象最初由美国科学家托马斯·爱迪生于1883年发现。

发现历史

爱迪生效应的发现源于爱迪生在尝试改善电灯泡寿命的过程中。他在灯泡内部加入了一根铜线,试图防止碳丝过早蒸发。尽管这项尝试未能成功延长灯泡寿命,但它引发了爱迪生的一个新发现——在没有直接电气连接的情况下,铜线和碳丝之间产生了微弱的电流。这一现象促使爱迪生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并将其命名为“爱迪生效应”。

物理原理

爱迪生效应的发生是因为热量使得载流子能够克服束缚势能并离开原本所在的区域。这些载流子可能是电子或离子。一旦载流子被发射出去,原区域就会产生与其数量相等极性相反的新载流子。然而,如果发射极与电源相连,那么产生的电荷会被电源提供的载流子抵消,从而使发射极恢复到初始状态。这种通过热发射产生电子的过程称为热电子发射。

参考资料

【每周科普】【57】爱迪生效应.微信公众平台.2024-11-07

爱迪生效应.道客巴巴.2024-11-07

爱迪生效应(关于爱迪生效应简述).爱问知识人·教育.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