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藤茶
古藤茶雅名青霜古藤茶,属葡萄科,为藤本植物,在它适应的生长环境中,生命力极强,具有野兽家畜不吃、病毒蚊虫不生的特点,该植物落地即生根,掉籽即发芽,因表面有一层天然白霜看起来像发霉俗称霉茶,因霉字不吉利故谐音莓茶,文人雅士与《茶经》中称之青霜古藤茶,是民间饮用历史可上溯到神农尝百草时期。中国最早的《诗经总集》称之为古茶 勾藤。它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饮料。已有上千年的民间饮用历史,藤茶富含植物营养素。
基本简介
古藤茶民间饮用历史可上溯到神农尝百草时期。我国最早的《诗经总集》称之为古茶勾藤。它不仅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饮料。
古藤茶特点:起白霜、熟香、滋味厚实、先苦、后回甘、口感良好,直接开水浸泡饮用,甘甜清香、回味长久。
营养成分
依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所营养成分分析结果,每100克产品水分9.4克,热量为291千卡,主要营养素蛋白质20.4克、脂肪0.8克、胡萝卜素5.23毫克、维生素e6.32毫克、铁10.1毫克、锌1.58毫克、钙411.3毫克、铜0.67毫克、镁121.6毫克、10.62微克,含有丰富的黄铜类化合物。与《食物成分表》中茶叶类相比,其营养成分较齐全,优于一般茶叶,尤其是黄铜类化合物和硒的含量远高于绿茶和窨花茶。
制作产地
古藤茶产于福建省崇安和建瓯两县,以武夷山麓八角亭所产品质最佳这里茶树多种植在土壤肥沃的园地上,茶树长势旺盛,芽梢长而肥壮,适制古藤茶。
历史渊源
古藤茶历史悠久。清代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崇安县令陆廷灿对武夷茶产地及品种进行了在《续茶经》中载述:“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洲茶名色有莲子心、白毫、紫毫、龙须、凤尾……”由此可见,古藤茶迄今已有近300的历史史。八角亭茶树多种植在土壤肥沃的园地上,茶树长势旺盛,芽梢长而肥壮,适合精制古藤茶。古藤茶也是八角亭显善庙的庙茶,旧时常用于庙会祭祀活动。因此,每到茶期庙里制作古藤茶时,需要一些要一些劳动力来帮工。萎凋、杀青等重体力劳作就由僧人承担了。僧人们能把握好萎凋和杀青工序,深知此工序是形成古藤茶品质的前提。僧尼将采回的芽梢薄薄地摊晾在竹席上,放置在室内进行自然萎凋,或先在室外进行日光萎凋再进再再进再进然萎凋。当叶片呈半柔软叶片呈下垂状态、叶面光泽消失时,清香透露,即为适度。用手工杀青后的茶叶要乘热揉捻,揉至叶卷成条,茶汁外溢即为适度。僧尼们先将经摊凉、茶汁尚未干的揉捻叶,一一理直,整齐平放在竹匾上,分上下两层,长的茶条放下层,短的放在上层,一些短碎的茶梗和叶片,也被巧妙地夹在上下层之间,然后两端用红色或绿色的彩丝线绕扎,用剪刀将基部修剪整齐,再将两把合并。制作出来的茶叶,有微散开的,恰似凤于是每于是于是每束茶中,都具有“龙须凤尾”的形状。扎好之后的古藤茶,要马上进行烘焙工序。烘焙温度掌握得不妥,就会直接影响古藤茶的外形色泽、内质和干湿均匀程度。古藤茶是以低温烘焙为主,烘焙中还要多次摊凉回潮,然后补火包装。清代后期,八角亭古藤茶由于产量骤增,它已不仅仅是庙茶了。古藤茶成了与岩茶媲美的工艺茶,汕头市、潮州市、福州市等地的茶商来武夷山市采购古藤茶,看重的是古藤茶的工艺美,因而古藤茶也成了民间的礼品茶。古藤茶在各地茶市上大量流通,促进了八角亭古藤茶的规模经营。如今,武夷山八角亭的茶农们,仍沿袭着古藤茶的加工旧制,具有传奇特色的八角亭古藤茶,又迎来了生机,它将与武夷岩茶一样香飘海外。
制作工艺
古藤茶采制工艺独特,技艺高超,成品既是名茶,又是美观别致的工艺品。清《续茶经》中对其采制古藤茶方法也作了简明的叙述:“摘初发之芽一旗未展者,谓之莲子心。连枝二寸。剪下烘焙者,谓之凤尾龙须。”每年谷雨后至立夏前,采摘新梢长达10--13厘米的一芽三、四叶为原料。采摘对应顺序轻放,及时送厂加工处理。加工工艺主要有萎凋、杀青、揉捻、理条扎束、干燥、装箱六道工序。萎凋萎凋是形成古藤茶品质的前提。将采回的芽梢薄摊在竹席上,使其自然萎凋。当含水量达70%左右,叶片呈半柔软状态,手持茶梢基部,前端二片叶呈下垂状态。叶面光泽消失,清香透露,即为适度,杀青:目的是破坏酶的活性,停止萎凋过程发生的理化变化,蒸发水分。采用手工杀青,锅温控制在300℃左右,每锅投叶量700--1000克。当叶片和茶梗转软,折梗不断,清香显露。即为适度。杀青叶乘热揉捻,揉至叶卷成条,茶汁外溢即为适度。理条扎束:理条和扎束是古藤茶独有的工序,是古藤茶造形的关键过程。扎束技术的好坏和速度的快慢,左右着古藤茶的品质风格。
具体操作
具体操作是:先将经摊凉、茶汁尚未干的揉捻叶,一一理直,整齐平放在竹匾上,宽约10厘米左右,分上、下两层,长的茶条放下层,短的放在上层,将短碎的茶梗和叶片,搓成长约2—3厘米的椭圆形的小 古藤茶球,夹在上下层之间,尔后两端用红色或绿色的丝线扎篮,用剪刀将基部修剪整齐,再将两把合并 (单束的不合并),中间用另一色丝线扎紧。扎束时动作应迅速,以防茶汁蒸发不易粘结成形,捆扎的松紧 应适度,否则难以形成美观别致的外形。干燥:干燥是炒制古藤茶的最后工序,也是最复杂最费时的工序。干燥得不当,烘温掌握得不妥,都将着影响着影着影响着影响茶的外形色泽、内质和干湿均匀程度。干燥的特点是分段进行烘间低温间低间低温间低温焙,多次摊凉 回潮。全程共分初烘、再干、摊凉回潮、补火、再摊凉回潮和复火六个过程。初烘由生产厂家进行,其他几个过程均由收购部门集中处理。初烘:烘温100℃左右,每笼投叶量2000--2500克,烘时将茶束按顺序分层间隔放置,翻拌时应离火 在另一空焙笼中进行。当供至六成干,茶束表面已有明显刺手感,下烘摊凉,叶质稍转软,送交收购个小时个小个小时个小时个小时进来再进来进来收进来进进来进来藤茶应立即进行再干,以防茶干度不足而变质。再干的原则是:低温慢烘。烘温60—70℃,投叶量3500克--4000克,每隔2小时翻拌一次,全程翻动20余次、历时二昼夜。摊凉回潮:目的是使茶束内的水分重新分布,以防因表干里湿引起的劣变,摊凉时间通常在24小时左右。补火和复火:均在低温下进行,中间再经过一次 摊凉回潮过程。烘温60--70℃,投叶量3500--4000克。通过文火慢烘达到足干的目的。古藤茶加工全过程历时长达5个昼夜左右。装箱外运:复火结束经摊凉即可装箱,装箱时茶束必须按顺序排列整齐,动作要轻巧,以防碰碎茶束。每箱重19公斤,约1500--1600个茶束,装毕外运待售。
品质特点
古藤茶的品质特点是,外形壮直,形似“龙须”,色呈墨绿色,乌龙茶香型,伴有花香,滋味醇厚,汤 古藤茶色橙黄,清澈明亮,经泡耐饮。古藤茶以优异的内质、美观别致的外形、别具一格的风味驰名中外。历史上主销美国以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是当地侨胞馈赠海外亲友的礼品。
主要由来
古藤茶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人间仙境的武夷山,不仅有清幽的九曲溪、崇阳溪,还有许多神奇 的嘉木,于是引来了龙翔与凤栖。一次,卧于九龙窠看守大红袍的龙,被一只突然飞来的不死鸟叫醒了,飞累了的凤凰栖身在九龙的一棵大红袍茶树上。凤凰说:“我从武夷山东面八角亭飞来,那里有高大的梧桐树,是我梦寐以求的栖身之处。我听仙人说,九龙窠有几株神奇的茶,凡夫俗子是不能享用的。”龙哥告诉凤凰:“这茶树是我们的命根,我们九兄弟一直厮守着,它是皇帝享用的神茶。”凤凰心想,我八角亭梧桐树下长的那溪洲也好种茶咧,于是执意要龙哥赠送九龙窠里的茶苗给她。龙哥在赠送茶苗的同时,还从嘴角拔下几缕龙须,说:“凤凰妹子,你种下茶苗时把龙须一同种下。然后再找海清大帝显灵,你的茶苗就种得活!”种茶那阵天大旱,但由于海清大帝显灵招雨,九龙窠的茶苗在沙壤土上种活了。春茶开园采摘时,不死鸟变成了八角亭茶园里美丽的采茶村姑。春茶开采之夜,凤凰想起了龙哥曾赐予她的龙须,于是给茶取名叫“古藤茶”。后来,地方官把八角亭古藤茶当做御茶奉献给朝廷皇帝品尝,皇帝一听说茶名含有“龙须”二字,龙颜大悦,遂御赐八角亭庙为“显善庙”。数百年来,八角亭古藤茶的名字就这样叫开了。八角亭古藤茶的传说充满了神奇意味,但古藤茶更因它的制作工艺独特而出名。
古藤茶也是八角亭显善庙的庙茶,因此每到茶期庙里制作古藤茶时,僧人尼姑就是采茶焙茶的主要帮工。
因古藤茶讲究造型,工序独特,理条扎束是一道心细手巧的工艺,这道工艺大都是由显善庙里念经用斋的尼姑来完成的。她们精心地理条、扎束,完成了古藤茶造型的关键过程。民间认为龙须与凤尾恰似九龙窠龙哥哥与八角亭凤凰姑娘的配对,因此用两束茶捆成一札,再用另一彩色丝线扎紧。制作中的茶叶,有微散开的,恰似凤尾。于是每束茶中,都具有“龙须凤尾”的形状。如今,武夷山市八角亭的茶农们,仍沿袭着古藤茶的加工旧制,八角亭古藤茶又迎来了生机,它将与岩茶一样香飘海外。
参考资料
青霜古藤茶的历史.酒水行业网.2023-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