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种
模式种(英语:Type 物种),生物分类学上的一个术语,指建立某个新属时所依据的种,即该属的载名种。它是用来代表一个属或属以下分类群的物种。被首次发现,且被描述并发表的物种定为模式种。与之近似的术语有代表种(representative species)和特征种(characteristic species)。
释义
在植物分类学中,包括属与种在内,皆是由标本或绘图来做代表,称为模式标本,“模式种”在植物分类上,则是一个非正式的称呼。
一般定义
严格上讲,模式种存在于动物界命名原则中。根据国际动物命名原则的文章42.3,设置了在文章42.3上动物学命名原则国际代码类型类或亚属的名字(“类小组名字”)是“模式种”。
植物定义
在植物命名原则中,类型类或种类的名字是一个标本(或例证)(ICBN文章10.1,8.1和10.4)。这个类型通常将是一个包括的种类的种类,在它可以由这个种类情况下表示(艺术的名字10.1)。这个种类称“模式种”,但这个词组没有正式身分。植物典型标本一般称“典型标本”。
与种模式
研读《中国被子植物科属综论》(吴征镒,路安民,汤彦承,陈之端,李德铢,科学出版社,2003,第一版)一书,看其中到对植物名称描述中,经常使用模式种、模式亚属、模式属等概念(如p82,85,89,92,521等几乎所有涉及类群模式的地方)。翻看《中国植物志》一些卷册,也经常看到这样的用法。
使用模式种、模式亚属、模式属或者其他模式类群的概念是不正确的。这是受到植物分类学研究中的传统或者机械的模式研究思想的影响。国际植物命名法规明确规定,任何分类群的模式,都是一张标本。研究类群的模式标定,本质是对类群名称来源、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研究。这是植物分类学中命名法规的灵魂。植物分类学研究中,研究模式对于正确鉴定、名称稳定非常重要。种的模式是一张标本,种级以上的分类学名称,如果基于某些该类群等级以下单位的正确名称建立,就自动标定其模式。植物分类学研究模式的方法不等同于研究的模式方法。研究的模式方法(思想),一直是分类学研究领域避免或者弃的研究方法。因为自然界中,没有模式的物种或者类群,只有类群或者物种的模式。
应用实例
例如在2009年,俄罗斯植物学家列昂尼德·弗拉基米罗维奇·阿韦里亚诺夫(拉丁转写:Leonid Vladimirovich Averyanov)根据采集自越南的新种兰科裂唇早田兰(后命名为“Hayata glandulifera”),拟新增一新属:早田兰属(Hayata)。阿韦里亚诺夫指定以日本植物学家早田文藏(拉丁转写:Hayata Bunzō)所命名的东部线柱兰(Zeuxine tabiyahanensis)作为该属的模式种,并以“Hayata”命名该属,以纪念早田文藏。这个例子展示了模式种在新属建立时的应用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