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皱叶麒麟

皱叶麒麟

皱叶麒麟(学名:Euphorbia decaryi Guillaumin)是大戟科大戟属多年生肉质植物,原产于非洲东部的马达加斯加岛。植株呈矮性匍匐状,高5-10厘米,是一种蔓延的常绿植物。短小的肉质茎细圆棒状,茎表皮深褐至黄褐、灰白色。叶轮生,植株下部的叶片常脱落,仅在茎的上部留有为数不多的叶子。叶片长椭圆形,全缘。小花黄绿色,不甚显著,花期为4月至6月。皱叶麒麟因叶子充满起伏的皱褶而得名,是一种充满野趣的小型多肉植物,其株形小巧玲珑,根状茎曲多姿,皱巴巴的叶子簇生于枝头。除单独盆栽观赏,还是制作盆景小品的理想选择。由于栖息地的丧失,皱叶麒麟面临着威胁。

形态特征

多年生肉质植物。植株呈矮性匍匐状,高5-10厘米。短小的肉质茎细圆棒状,幼株直立,成株则匍匐生长。茎表皮深褐至黄褐、灰白色,并有粗糙的褶皱。叶轮生,植株下部的叶片常脱落,仅在茎的上部留有为数不多的叶子。叶片长椭圆形,全缘,深绿至灰褐色,表面完全皱缩。小花黄绿色,不甚显著。

近种区别

与皱叶麒麟相似的还有棒叶麒麟,其叶片棒形,顶端尖,上面有一浅沟,茎表皮的褶皱较少,其余特征及繁殖、管理与皱叶麒麟相同。

产地生境

皱叶麒麟原产于非洲东部的马达加斯加岛,生长在亚热带或热带干林、亚热带或热带干灌木地和岩石地带。宜充足而柔和的光照和温暖、干燥的环境,耐干旱和半阴,忌积水和过于荫蔽。在强光下虽然也能正常生长,但叶片往往呈灰褐色,缺乏生机,给人以半死不活的感觉。而在光线柔和处生长的植株叶片浓绿,充满生机。过于荫蔽则植株生长不良,因此除冬季放在室内阳光充足处外,其他季节则要避开强烈的直射阳光。

繁殖方法

皱叶麒麟的繁殖常用播种、分株或插法。其中皱叶麒麟的播种苗长大后有块根,其观赏价值大大高于用分株、扦插法繁殖的植株,但其幼苗生长缓慢,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成型。而用扦插、分株等无性方法繁殖具有简单、方便、生长速度快等优点。

播种:皱叶麒麟种子的寿命不长,种子应随采随播,不可长期贮存,否则势必影响出芽率。苗期管理须谨慎,勿因积水而造成腐烂。

分株:繁殖可结合春季换盆时进行分株,新株上盆前要在伤口处涂些硫磺粉、草木灰或木炭粉,以防腐烂,栽种前应晾1-2天,栽后浇水不必过多,保持稍有潮湿即可。

扦插:也可在生长季节剪取健壮的带有顶端叶片的茎段,稍晾后在素沙土中进行扦插。无论是分株还是扦插,都要晾1-2天,等伤口干燥后再进行,以免腐烂。植株生根前应放在无直射阳光处养护,不要浇太多的水,保持盆土稍有潮气即可。等生根后,顶部开始长新叶时再进行正常的管理。

栽培技术

土壤:夏季高温时宜将植株放在通风、凉爽处养护,空气干燥时可向植株喷些水,以保持叶片的清新、滋润。但盆土不宜过于潮湿,否则根部很容易腐烂。

浇水:春季、初夏和秋季是植株的生长旺季,应掌握“干透浇透”的浇水原则,避免盆土积水。

施肥:每20天左右施一次腐熟的薄肥,以提供充足的养分,使叶片浓绿、健壮。冬季停止施肥,节制浇水,5℃以上即可安全越冬。

翻盆:当植株过分拥挤时,可在春季进行翻盆,盆土要求肥沃,并具有良好的排水、透气性,常用腐叶土2份、蛭石2份、粗沙1份混合后配制,并加少量的草木灰或骨粉作基肥。

修剪:由于皱叶麒麟基部的萌芽力强,栽培中应注意整形,及时除去多余的幼芽,剪掉多余的枝干,摘去影响美观的叶片,以维持植株形态的优美。每1至2年翻盆一次,一般在春季进行,盆土可用疏松肥沃,具有良好排水性的沙质土壤。

主要价值

皱叶麒麟株形不大,形态很像热带海滩上经常被狂风吹袭的椰子,褶皱的叶片和茎干给人以历尽沧桑而又顽强生长的感觉。宜用小而浅的花盆稀疏地栽上几株,并配以顽石,模仿热带海滩风光,点缀几案、窗台、书桌等处,既充满大自然的野趣,又具迷人的异国风情。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4年 ver 3.1——濒危(EN)。

列入《还被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Ⅰ级保护植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