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村
镇海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隆教乡下辖的一个村,总人口1749人,耕地面积1124亩,林地面积800亩,亩地面积150亩,水域面积4000亩。主要农作物包括毛毛豆、花生、水稻等,经济主要依靠近海打捞、养殖等。镇海卫城为一处明代卫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并于2005年5月11日列入第六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3月19日,镇海村被公布为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镇海村的面积为0.749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镇海村在宗理宗淳祐七年(1247年)以前属漳浦县安仁乡沙澳里,淳佑七年为漳浦甘三都。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区候周德兴建镇海卫,为卫所在地。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设立海澄县,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镇海划归海澄县。民国35年5月调整乡镇保甲,为镇海乡镇海保,新中国初期为镇海乡,1959年7月为港尾公社镇海大队,1984年9月改为港尾乡镇海村,1988年5月改为隆教族乡镇海村。
行政区划
龙海市隆教畲族乡镇海村位于隆教乡东南沿海突出部,地处南太武山东南山脉,北邻新村村,东邻流会村,西邻关头村,南面濒邻台湾海峡西海岸。
交通状况
镇海村村内外城道路全部实现水泥化,总长5公里,2006年从村内到海边的道路全程水泥化,方便群众从事海上作业。
建筑景观
1. 城隍庙。镇海村城隍庙历史悠久,建于明朝正统十三年(1448年),座落在镇海村中央,座北朝南,建筑面积90平方米,庙前埕900平方米,主祀城隍爷,经历多次修缮,整个庙宇焕然一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登记为龙海宗教活动场所,历来香火盛。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七为城隍爷诞辰。
2. 兵故垒——镇海卫古城,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位于南太武山麓、鸿江之滨,分东西北四个门,现存墙基、四个门及城墙各一致,城外以海为壕,城下倾陡,镇海卫城纳长流之世漫,会潮汐以奔趋,置身于其中,祠、庙、亭、碑颇为壮观,思古幽雅情潸然而生。登城远眺,东海与南海交接的壮阔海域,岛屿绵延,帆点点,水天一色,实为游览避暑之胜地。镇海卫城墙于2005年5月11日列入第六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气候与物产
镇海村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宜人。全村的农业和海业并举,形成半山半海格局,农业耕地面积1488亩,其中水田322亩,农地1166亩,主要种植水稻、地爪、花生、药材及龙眼等果树。海业养殖品有浅海吊蛎、紫菜、对虾属、鲍鱼等,全村养殖吊蛎8200亩,发展池塘养殖40亩,形成吊蛎养殖基地。农业总产值为3300万元,渔业产值160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3186元。
基础设施
到2006年底,村内环城道路全部实现水泥化,总长5公里,并与省道漳浦云线隆教路段相接,村南又一条通往海边的水泥路。村内环境优美,村容古朴中透出现代美化的气息。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普及率达100%,电话普及率达95%,大多数人以电、液化石油气或煤为烹燃料,40%农户饮用自来水,60%农户饮用自家开的井水。2023年3月19日,镇海村被公布为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这一认定不仅彰显了镇海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对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