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陈伟军

陈伟军

陈伟军,1973年6月生,湖南湘潭人,文学博士。

曾在南方日报社工作7年,2004年获评主任编辑职称。2005年调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2009年评定教授,主要从事传媒文化、新闻业务、文化产业等方面的研究。2010年受聘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评委。

中国中央电视台特邀评奖专家,广州市舆情咨询研究专家组成员。在《文学评论》、《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社会科学战线》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等期刊全文转载。代表性专著有《媒介融合与话语越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传媒视域中的文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各1项.

主要论文

1.《论建国后十七年的出版体制与文学生产》,《文学评论》2006年第5期;

2.《论“第二媒介时代”的人文导向》,《现代传播》2006年第4期;

3.《建国后十七年红色小说畅销模式的传播学解读》,《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2期;

4.《大众传媒与建国后十七年文学体制建构》,《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5.《改革开放以来的图书出版与文化思潮》,《中国出版》2008年第10期;

6..《广告与文学:传媒时代的文本越界》,《暨南学报》2008年第6期;

7.《“农家书屋”的受众开发》,《中国出版》2007年第10期;

8.《从传播学视角看“十七年”小说的大众接受》,《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9.《“农家书屋”与农村出版物发行》,《出版发行研究》2007年第7期;

10.《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生产中的媒介角色》,《暨南学报》2007年第5期;

11.《手机媒体与图书营销》,《中国出版》2007年第3期;

12.程文超的文学研究与文化建构》,《学术研究》2006年第10期;

13.《“十七年”的舆论环境与作家心态张力》,《江淮论坛》2006年第5期;

14.《著书不为稻粱谋——“十七年”稿酬制度流变与作家的生存方式》,《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1期;

15.《大众化叙述中的文化张力》,《福建论坛》2005年第5期;

16.《“欲望”理性化叙述的盲视》,《学术论坛》2005年第5期;

17.《冯雪峰与人民文学出版社》,《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第5期;

18《论新闻媒体的价值引导》,《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1

19《新闻教育的人文向度》,《粤海风》2007年第4期;

20.《建国初期文艺界关于同人刊物的倡言》,《粤海风》2007年第6期;

21《欲望的“非理性”之旅》,《浙江学刊》2004年第4期;

22.《将头版做成新闻“盛宴”》,《新闻战线》2004年第7期;

23《90年代现实主义:“命名”的尴尬》,《文艺争鸣》1999年第3期;

24《90年代文学批评:“命名”的发生学探讨》,《学术研究》1999年第11期

25.《世纪初的“小说”神话》,《晋阳学刊》1999年第1期;

26《“后新时期”概念讨论与“后现代”话语生产》,《求是学刊》1998年第6期。

荣誉

2017年,陈伟军被评为暨南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陈伟军是广东新闻“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得者。

陈伟军的作品《社会思潮传播与核心价值引领》获广东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广东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获广东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陈伟军与人合著的作品《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获广东省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陈伟军参与的教学项目多次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陈伟军.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