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犀牛

中国犀牛

中国犀牛,是对历史时期生存于中国境内的三种野生犀牛种群的统称,它们是印度犀、爪哇犀牛、苏门犀,又分别被称为大独角犀、小独角犀、双角犀,属哺乳纲奇蹄目犀牛科,曾广泛分布在中国的华中地区和华南地区,栖息在接近水源的林缘山地地区。

中国犀牛一般体长在2.1-2.8米,高1.1-1.5米,体重约1吨,皮肤又硬又黑,呈深灰带紫色,上面附有铆钉状的小结节,头两侧长着一对小眼睛,其吻部上长有单角或双角。中国犀牛在受伤或陷入困境时会盲目地冲向敌人,用头上的角猛刺对方。它们能以快的速度行走或奔跑,短距离内能达到每小时50公里左右。中国犀牛的怀孕期为400-550天,每次只产1仔,寿命为50岁左右。

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就已经有了犀牛的存在,到了商代,甲骨文中也经常出现司马卬猎犀牛的记载。春秋战国时代,军队对犀甲的需求量增加,人们对犀牛进行长期的捕杀,使得它们的数量开始急剧下降。西汉晚期,犀牛在中原地区已经基本绝迹。明清时期,中国犀牛的生存环境已经被压缩到云贵高原一代。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犀牛在中国彻底绝迹。

1993年,中国政府颁布禁令,禁止使用犀牛角。作为《国际野生贸易公约》的成员国之一,中国始终支持禁止任何犀牛制品交易的禁令。

历史

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有了犀牛的存在,在余姚市河姆渡遗址中多次发现犀牛的骨头。到了商代,甲骨文中也经常出现司马卬猎犀牛的记载,君主在猎犀前都要动用龟甲求兆。商代卜辞中记载商王捕猎犀牛,少则1头,多则6头,有一次竟然捕猎到71头。

春秋战国时代,军队对犀甲的需求量增加,人们对犀牛进行长期的捕杀,使得这种生殖率很低的野生动物在中国、特别是在北方一带,数量开始急剧下降。西汉晚期,犀牛在中原地区已经基本绝迹。明清时期,中国犀牛的生存环境已经被压缩到云贵高原一代。上个世纪20年代,在中国生存了几千年的犀牛在中国彻底绝迹了。

命名及分类

中国犀牛,是对历史时期生存于中国境内的三种野生犀牛种群的统称,它们是印度犀爪哇犀牛苏门答腊犀,又分别被称为大独角犀、小独角犀、双角犀。

形态特征

中国犀牛一般体长在2.1-2.8米,高1.1-1.5米,体重约1吨。它们身体庞大,外形独特,皮肤又硬又黑,呈深灰带紫色,上面附有铆钉状的小结节;在肩胛、颈下及四肢关节处有宽大的褶缝,看起来就像穿了一件盔甲;中国犀牛头两侧长着一对小眼睛,其吻部上长有单角或双角,雄性鼻子前端的角又粗又短,十分坚硬。

苏门犀

截至2015年4月,苏门犀是现存犀牛中最原始的一种。它们身高在1.1米至1.5米之间,体长范围是2.1米到2.8米,体重约1吨。苏门答腊犀与非洲的白犀、黑犀相似,鼻梁处长着两只角。苏门犀的前角较大,长且向后弯曲,后角较小,角呈黑灰色或者黑色,雄性的角比雌性更大。其四肢后方有两片褶皱状的皮肤,颈部有较小的皱襞。苏门犀皮肤相对较薄,毛发浓密,颜色为红棕色,耳朵里的毛较长,尾尖上还长着一簇浓密的毛。

爪哇犀

爪哇犀身高约 1.7 米,体长处于2.5米至3米之间,体重可达1600千克。爪哇犀的皮厚又粗糙,在肩部、腰部等处有褶皱排列;其毛发稀少且质地坚硬,甚至身体大部分区域没有毛发。爪哇犀耳朵卵圆形,头部又大又长,颈部短粗,长嘴唇向前延长伸出。其头部长着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口中没有犬齿,尾巴细短,身体颜色呈黄褐、褐、黑或者灰色。爪哇犀曾在亚洲(印度、孟加拉国、不丹、中国、越南、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印尼的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广泛分布。

印度犀

截至2015年4月,印度犀是现存第二大犀牛。其体型小于白犀牛,平均体重2.2吨,身高1.85米,体长3.8米 。印度犀的鼻子上仅有一只角,是全球体型最大的单角犀牛。雄性印度犀鼻子前端的角又粗又短,质地坚硬。印度犀的皮肤硬黑,呈深灰带紫色,上附有铆钉形状小结;在其肩胛部位、颈下以及四肢关节处,都有很宽的褶缝。

分布栖息

中国犀牛曾广泛分布在中国的华中地区华南地区,它们栖息在接近水源的林缘山地地区。

商朝时期,犀牛所能到达的北界,可能在殷墟之北的内蒙古自治区乌海一带,经六盘山往东,过桥山中条山太行山,直至泰山北侧,长达一千八百多公里;春秋时期,犀牛分布的北界,缩减到了渭南市山地、汉水上游、淮河直至长江下游;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中原就已经没有犀牛了;唐朝,犀牛分布北界在青海西宁至漳州市一线,包括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等中国西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等,湖南省贵州省、湖北、四川交界处,有十五个州郡出产犀牛,是重要的犀牛栖息地南宋以后,犀牛栖息地继续南移,唐代的犀牛栖息地只剩一两个州郡还有犀牛了;之后,犀牛栖息地继续缩减,只剩岭南两广地区和云南省,明清时期,中国犀牛仅在云南省有残存了。

生活习性

中国犀牛是胆小不伤人的动物,但在受伤或陷入困境时却凶猛异常,会盲目地冲向敌人,用头上的角猛刺对方。虽然它们体形笨重,仍能以相当快的速度行走或奔跑,短距离内能达到每小时50公里左右。天气变冷时,中国犀牛会在地上挖个坑,把自己整个身体躲进去,仅留个鼻子在外面,以抵御寒冷。

繁殖生长

中国犀牛的怀孕期为400-550天,每次只产1仔,寿命为50岁左右。

灭绝原因

气候变冷

犀牛是一种喜欢温暖气候的热带亚热带动物,《中国野生犀牛的灭绝》一文指出,气候逐渐变冷是导致中国野生犀牛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

公元前500年前后,黄河以北地区气候明显变冷,当地的犀牛种群开始持续南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朝,黄河以北的气候条件已完全不适合犀牛生存。《旧唐书・德宗纪》记载,公元797年(贞元十二年)冬天,积雪在平地上厚达二尺,很多竹子和柏树都被冻死了,当时养在长安皇宫动物园里的一头中原地区犀牛也被冻死。1050年前后,不仅长江流域的气候开始变冷,冬天连岭南玉林市(今广西兴业县)的犀牛都要掘地藏身抵御寒冷。

人为原因

栖息地缩减

以犀牛在商周时期1800千米的北界作一条边,以最西北端屈吴山作原点,由原点向南与云南省西南端连一条线,与中国东部海岸线的弧形之间围成的扇形区域,就是中国古代犀牛分布的总面积。根据这个扇形面积的缩小速度,三千多年来,中国犀牛栖息地北界线一直在以每年500米的速度向西南移动,直到当代归零。造成这种改变的外力,不仅是气候改变和直接大量捕杀,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人口压力增加,也在一直改变着犀牛栖息地环境。

古代犀牛在最适生境区内最高密度可达每100平方千米6-7头,但在古代州郡建制的大范围内,只能达到每600平方千米1头。犀牛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压力为4人/平方千米。唐朝34个产贡犀或犀角的州郡,除连州市人口压力为3.17人/平方千米、玉林市为3.03人/平方千米外,其他各州皆小于2.90人/平方千米,且有10个州郡人口密度小于1人/平方千米。宋代,唐代曾有犀牛生存的各州,除云贵高原外,其他州郡的人口压力皆在4人/平方千米以上,除2个州郡尚偶有犀牛记载外,其他各州已无犀牛生存。明清时期,中原地区犀牛仅在云南省有残存了,当时云南省境内,大部分地区的人口压力都在5人/平方千米以上,甚至15人/平方千米。

人类猎杀

人们把犀牛角当成珍贵的药材,也把它与象牙一样用来雕刻制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还将犀牛的皮和血入药,在宋朝就有用犀牛角的记载。唐朝,犀角成为腰带装饰品带銙,唐朝的上流社会将犀角分成三六九等,不同品级官员参加宴会,佩戴不同品级的带銙。犀牛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资源,犀牛皮坚硬,在上古时期用于制作士兵的盔甲,是铁制铠甲兴盛之前武士们的装备。

中国犀牛长期被作为贡品大规模捕杀,是导致滇南犀牛种群消亡的主要原因。据动物专家统计,1312年-1790年间,若按照每次朝贡2-3支犀牛角计算,云南省向“天朝”进献的犀角约为46-69支,但实际数量可能不止这些,有明确记载,1565年1月,由老挝进献了10支犀角。

公元20世纪初,犀牛在中国所剩无几,这时的犀牛角更显得珍贵,据当时官方资料,在公元1900年到公元1910年,官方和民间进贡的犀牛角就有300多支,这还不包括偷运到国外的。之后,犀牛就极少能捕到了。1916年,最后一头苏门答腊犀被捕杀;1920年,最后一头印度犀被杀;1922年,最后一头爪哇犀牛被杀。在民国建立后的十余年间,共捕杀中原地区犀牛只有10头左右。此后,它们就在中国彻底的绝迹了。

物种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从海外引进了一些犀牛。1993年,中国政府颁布禁令,禁止使用犀牛角。中国境内虽然已经没有了野生的犀牛,但是作为《国际野生贸易公约》的成员国之一,中国始终支持禁止任何犀牛制品交易的禁令。

参考资料

独角犀牛 印度犀牛.动物多样性网.2025-02-11

苏门答腊犀牛.动物多样性网.2025-02-11

亚洲独角犀牛.动物多样性网.2025-02-11

“灭绝动物”之中国犀牛.“灭绝动物”之中国犀牛.2025-01-26

天朝贡品:中国犀牛的绝唱.新浪收藏.2025-02-10

中国犀牛.动保网.2025-02-11

中国历史上犀牛形象为何失真.人民周刊网.2025-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