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胆矾

胆矾

胆矾(Chalcanthitum),中药材名,又名石胆、毕石、君石、黑石、铜勒、基石、石液、制石液、鸭嘴胆矾、翠胆矾、蓝矾,为硫酸盐类矿物胆矾Chalcanthite的结晶体,或为人工制成的含水硫酸铜,常产于铜矿次生氧化带中,在中国主产于云南、山西,江西、广东、陕西、甘肃等省亦产。胆矾全年均可开采,开采铜、铅、锌等矿时选取蓝色玻璃状,具光泽的结晶,或用化学方法制得,以块大、色深蓝、半透明者为佳。

胆矾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铜(CuSO4·5H2O),具有催吐等作用。胆矾味酸、辛,性寒;有毒;归肝、胆经。具有涌吐痰涎,解毒收湿,祛腐蚀疮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痰壅塞,喉痹咽喉痛,癫狂烦躁;外治风眼赤烂,犬口炎牙疳,胬肉,疮疡不溃。胆矾无论内服外用都应控制剂量,不宜过量或久服。体虚者、孕妇禁用,严防中毒。

胆矾内服可温汤化服,可入丸、散;外用可研末撒或调敷;可水溶化外洗。胆矾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本草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

来源

胆矾为硫酸盐类矿物胆矾Chalcanthite的结晶体,或为人工制成的含水硫酸铜。常产于铜矿次生氧化带中。

性状

胆矾呈不规则斜方扁块状、棱柱状。表面不平坦,有的面具纵向纤维状纹理。蓝色或淡蓝色;条痕白色或淡蓝色。半透明至透明。玻璃样光泽。体较轻,硬度近于指甲;质脆,易砸碎。气无,味涩。

功能药性

性味与归经

酸、辛,寒;有毒。归肝、胆经。

功能与主治

功效

涌吐痰涎,解毒收湿,祛腐蚀疮。

主治

主要用于风痰壅塞,喉痹咽喉痛,癫狂烦躁;外治风眼赤烂,犬口炎牙疳,胬肉,疮疡不溃。

效用分析

胆矾有强烈的涌吐痰涎作用,故用于风热痰涎壅盛,喉痹肿痛及用于风痰所致的癫痫惊狂。胆矾少量外用能解毒收湿,故用于风眼赤烂、口疮牙疳。胆矾外用又有祛腐蚀疮作用,故用于肿毒不溃,胬肉疼痛。

总之,胆矾内服重在涌吐痰涎;外用则可解毒收湿,祛腐蚀疮。主要用于喉痹癫痫,误食毒物,风眼赤烂,口疮牙疳,肿毒不溃,胬肉疼痛等证。正如《本草纲目》“石胆,其性收敛上行,能涌风热痰涎,发散风木相火,又能杀虫脒,故治咽喉口齿疮毒有奇功也。”

用法用量

内服:0.3-0.6g,温汤化服;催吐,限服1次;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水溶化外洗;或0.5%水溶液点眼。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胆矾配僵蚕:胆矾长于涌吐痰涎,解毒祛腐;白僵蚕善于祛风止痛,化痰散结。两药配伍,可增强涌吐痰涎,化痰散结的作用,适用于风热痰涎壅盛,喉痹肿痛等症。

方剂举例

二圣散(《济生方》)

药物组成:胆矾、白僵蚕。

功能与主治:清热吐涎,解毒消肿。主治热毒痰涎蕴结之缠喉风、急喉痹等。

成药举例

飞龙夺命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

药物组成:乳香、没药、血蝎、唇足纲碱式碳酸铜、胆矾、寒水石、蜗牛轻粉雄黄、麝香、蟾酥冰片朱砂

功能与主治:活血败毒,消肿止痛。用于血瘀化腐成毒引起;痈疽疔毒,脑疽对口,搭背恶疮,乳房炎乳癌,溃烂不愈。

风险禁忌

胆矾无论内服外用都应控制剂量,不宜过量或久服。体虚者、孕妇禁用,严防中毒。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铜(CuSO4·5H2O)。

药理作用

胆矾具有催吐等作用。

1、催吐作用 胆矾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铜(CuSO4·5H2O),具有致呕吐作用,传统用作涌吐药,药理实验中常作为催吐剂使用。

2、其他作用 胆矾有一定镇痛作用,将胆矾丙三醇剂涂于小鼠后足,涂药15、30、60、90分钟后,可延长热板法实验小鼠舔后足时间,提高小鼠痛阈。胆矾甘油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

毒理研究

胆矾有毒,为多亲和性毒物,可作用于全身各系统。胆矾对口腔、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局部粘膜充血、水肿、溃疡;对心、肝、肾有直接的毒性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亦有很强的亲和力。此外,胆矾还能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可于铜矿中挖得,选择蓝色、有玻璃光泽之结晶即可。又常存于矿水,蒸去水分即得。人工制造者,可用硫酸作用于铜片或氧化铜而制得。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打成碎块。

贮藏

贮干燥容器内,密封,防风化。

相关论述

1、《神农本草经》“味酸,寒。主明目,目痛,金疮,诸痫痉,女子急性女阴溃疡痛,尿石症,寒热,血崩下血.诸邪毒气。”

2、《本草纲目》“石胆,其性收敛上行,能涌风热痰涎,发散风木相火,又能杀虫脒,故治咽喉口齿疮毒有奇功也。”

3、《本草述》“在娄全善有云:喉痹恶寒者,皆是寒折热,寒闭于外,热郁于内,切忌胆矾酸寒等剂点喉,反使其阳郁不升,为患反剧。若然,则此味宜于喉闭及缠喉风者,乃治阴不能蓄阳之痹,是为风淫,属不恶寒之喉痹也。”

鉴别

药材鉴别

1、胆矾与瓜蒂:二者均为苦寒之品,有涌吐痰饮的作用,均可用于风痰壅塞,喉痹,癫痫之症。而胆矾涌吐作用强于甜瓜蒂,可用于涌吐误食毒物,甜瓜蒂则可治疗宿食停留于胃。二者均可外用,胆矾研末撒或调敷,有解毒收湿、蚀疮去腐之功,可用于风眼赤烂和肿毒不破等。甜瓜蒂研末吹鼻可引去湿热,治疗因湿热引起的黄疸和湿家头痛。

2、胆矾与常山:二者均为涌吐药,具有涌吐痰涎的作用,用于痰涎壅盛。然胆矾味酸性寒,有强烈的涌吐痰涎的作用,故用于风热痰涎壅盛,喉痹肿痛及用于风痰所致的癫痫惊狂,尚具有解毒收湿,祛腐蚀疮,又可用于误食毒物,风眼赤烂,犬口炎牙疳,肿毒不溃,胬肉疼痛等。而常山味苦性寒,辛开苦泄,宣可去壅,善开痰结,以涌吐胸中痰饮为主;还能清热,开痰,截疟,亦多用于疟疾寒热。

理化鉴别

1、取胆矾加热灼烧,即失去结晶水变成白色,遇水又变成蓝色。

2、取胆矾于闭口试管中加热,可析出水分并产生二氧化硫气体,剩下的为白色粉末。

矿物学信息

矿物种属

硫酸盐类胆矾族矿物胆矾的晶体,或为硫酸作用于铜而制成的含水硫酸铜结晶。

形态特征

晶体结构三斜晶系。单晶体呈厚板状或短柱状,但不常见。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肾状或粒状。多具棱角,表面不平坦,深蓝色或附有风化物——白色粉霜。

分布区域

胆矾在中国主要产于西北等气候干燥地区铜矿床的氧化带中。主产于云南省山西省江西省广东省陕西省甘肃省等省亦产。

理化性质

半透明,硬度2.5,性极脆,易打碎,断口贝壳状。相对密度2.1-2.3。极易溶于水,使水呈均匀的天蓝色。胆矾是由含铜硫化物氧化分解形成的次生矿物,可与蓝铜矿(扁青)、孔雀石(绿青)等矿物共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