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葛健豪

葛健豪

葛健豪(1865年8月17日-1943年3月16日),原名葛兰英,是中国早期女权活动先驱,女子教育先驱,女革命家,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蔡和森的母亲,中国妇女运动先驱蔡畅的母亲。

葛健豪出生于湖南双峰县荷叶镇双合村,16岁嫁到永丰县,后受到女革命家秋瑾的启迪,认定知识能够改变命运。1914年春,年近五十的葛健豪,带着女儿和三岁的外孙女,三代人进省城求学。两年后,她回到永丰,创办了一所女子职业学校——湘乡二女校,后因触怒了封建势力,该女校仅办二三个学期就被迫停办。1919年,她随蔡和森、向警予、蔡畅等人赴法勤工俭学。期间,她白天补习法语,晚上刺绣补贴家用,还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曾发起组织了“开放海外大学女子请愿队”。1923年,葛健豪回国,投身湖南妇女解放运动。1924年,她参加了湖南省女界联合会“恢复成立大会”。1925年,她在长沙颜子庙办起了一所平民女子职业学校,该校随后成了湖南中共地下党组织秘密活动的重要场所。“马日事变”后,该学校遭到破坏。此后,她辗转武汉、上海市等地从事革命活动。1928年底,她回到老家永丰县定居。1943年3月16日,葛健豪病逝于永丰石板冲,享年七十八岁。

葛健豪以其坚韧励志的个人奋斗和跌宕起伏的革命经历为人们所敬仰。她生养在旧社会,但是勇于打破封建枷锁,积极投身解放事业,被人称为二十世纪“惊人的妇人”。她虽未入党,但一生追随革命,培养了四名中央委员,被敬称为“革命的母亲”,并破例立传于《中国共产党党史人物传》第六卷,是其中唯一的一位非党人士。1943年,毛泽东为其赠诗曰:“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65年8月17日(清同治四年六月二十六日),葛健豪出生于湘乡荷叶桂林堂(今属双峰县荷叶镇双合村)。1岁多时,其父葛葆吾在与太平军作战中阵亡,葛健豪由母亲陈氏抚养成人,五六岁时随哥哥葛望钦在家念私塾,能把《四书》背诵下来,10来岁时就认得很多字。因自小就定下亲事,16岁时奉命出嫁到了永丰蔡家。当时的蔡家,除在永丰开设“蔡广益”辣酱店外,每年还有上百石谷的地租收入,生活较富裕;葛健豪与丈夫感情较好,婚后10年内生有两男两女。后由于丈夫蔡蓉峰不善经营家庭产业,又吸鸦片,家境逐渐衰落。

家道中落

1893年,葛健豪为家庭生计,跟随丈夫到上海市投靠曾国藩的女婿聂缉椝,其夫在江南制造总局谋得了一个小官职。两年后,在这里生了第五个孩子蔡和森。在上海,葛健豪十分关注动荡的时局和穷苦的工人。她经常走访工人的家庭,拿出一些钱来救助贫困。后因工人的不公待遇与丈夫发生争吵,带着刚满四岁的蔡和森离开上海,回到了荷叶娘家。大约是一八九九年,其丈夫回到了家乡永丰,变卖了一些家产,在离荷叶葛家不远的地方购置了一栋房子(叫“光甲堂”),葛健豪也回到这里,全家便在这里定居下来。1900年5月,她的第六个孩子蔡咸熙(蔡畅)出生。

1906年,葛健豪家乡的女革命家秋瑾从日本归国后,以筹办大通学校的名义组织革命机关,曾回过荷叶婆家,向家人索银二千两;为了不株连家族,她在荷叶宣布和家人决裂,脱离关系。当时乡里亲友不明真相,以为她是疯了。而葛健豪对她却十分敬佩,认为她是一位“智仁勇兼备的女子”,经常勉励自己和教育儿女,要做秋瑾那样有益于社会的人。第二年,秋瑾在绍兴市被害后,遗体运回家乡,她与儿女们表示了沉痛的哀悼。

1908年前后,葛健豪家中频生变故,母亲陈氏去世、二女儿蔡顺熙意外夭折,大儿子蔡麟仙患白喉病逝去。于是在大女儿蔡庆熙出嫁后,葛健豪与丈夫决定将房子卖掉,从荷叶搬回永丰。因为家境败落,子女们难以继续上学,二儿子蔡林蒸在家门口做起了小买卖,蔡和森去当了学徒,年纪还小的蔡畅留在家中。蔡和森做完三年学徒,不肯再去,想要上学,葛健豪支持蔡和森求学的想法,变卖了自己的嫁妆送蔡和森去省城读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蔡和森向母亲宣传革命理论,葛健豪听后很受触动,毅然剪掉了自己的巴巴头,并决意不给小女儿蔡畅裹足。1913年夏,丈夫蔡蓉峰为得五百银圆的“聘礼”,要把年仅十三岁的蔡畅卖给一户地主做小媳妇。她万分气愤,支持女儿同他抗争,要女儿躲到长沙市的一个亲戚家去。不久,蔡畅在亲戚和哥哥蔡和森的帮助下,考入了周南女校。随后,丈夫蔡蓉峰弃家外出,葛健豪一点也不惋惜,决心彻底打破封建枷锁,象秋瑾那样,走出自己的生活道路来。

赴省城读书

1913年,蔡和森从省城回到家里,告诉母亲,省城有个女子教员养习所,是专为女子教育培养师资的一所速成学校,只要有高小文化基础就可以报考,学校免收学膳费,经过两年的学习后,就能从事女子教育的职业。于是葛健豪要儿子下个学期带她去报考,并打发儿子把已经死去丈夫的大女蔡庆熙接回来,一道进省城去读书。

1914年春,年近五十的葛健豪,带着女儿和年约三岁的外孙女,随着蔡和森进了省城。湖南省女子教员养习所的老师见她年纪这么大,还带着小孙女,不让她报名。她十分气愤,要和森写了一张状纸,到县衙门去评理。县官读了她的呈文,又听了她的申述,觉得这是一位了不起的妇女,在呈文上批了“奇志可嘉”四字,令学校破格取录了。就这样,她进了湖南女子教员养习所;蔡庆熙先入自治女校,后转校学缝纫、刺绣;外孙女则进了幼儿园。

葛健豪在学校里刻苦攻读各科课文,每晚就寝钟响过后,还要自学一阵才睡。1914年春,毛泽东从湖南第四师范学校转入一师后,很快与蔡和森相识,“成为挚友,也很快地认识了蔡母葛健豪,每次见到她,总是亲切地称她“蔡伯母”。她要儿女们向毛泽东学习,她自己也成为毛泽东等有志青年倡导的革命活动的最热情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兴办女校

葛健豪在省城读过两年书后,回到永丰,打算创办一所女子职业学校。蔡和森利用假期为母亲到湘乡县政府联系办学事宜,得到了县府的同意。于是在永丰办了“二女校”,由葛健豪任校长。她任职后,就立即着手征聘教员和筹备开学等工作,很快就开学了。湘乡二女校设在永丰观音阁。葛健豪创办第二女校后,按照女子职业学校的要求,改变原女学堂的学科,头一个学期只办一个综合班,50余人;第二个学期扩大为文科、缝纫、职业3个班,学生达100余人。学生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中青年女生,对经济有困难的学生,还发给一定的生活费津贴。在当时,很多妇女把二女校当成“妇女之家”,说“进了二女校,就好象生活在一个自由天地。”

葛健豪既是校长,又是教员。她重视国文课的教学。按当时规定,学生必读《圣经》,星期天要做“礼拜”,葛健豪把读《圣经》改为读国文,利用做“礼拜”的时间讲时势、论国事。她还倡导学生参加唱歌、跳舞、跳高、跳远等体育活动。她的女儿蔡畅,就是“二女校”的音体教员。在女校的学生中,大都放脚和留短发。葛健豪的这些“越轨”的办学行动,触怒了封建势力,他们说“二女校”的学生男不男、女不女,败坏了社会风气,并多方阻挠妇女入学,使得这所新型女子职业学校,仅办二三个学期就被迫停办。

投身革命

1917年夏,蔡和森在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决定暂不去谋个人职业,而要在省城同毛泽东等同学继续从事真理的探索。葛健豪因“二女校”停办,举家搬迁到长沙岳麓山饮马堂,后又搬迁到岳麓山下刘家台子。尽管蔡畅在周南女校任教,有一些工资,但仍然捉襟见肘。葛健豪便在院子里种上蔬菜,以此节省开支。生活虽然拮据,但她热情接待毛泽东等先进青年。

1918年4月14日,新民学会在葛健豪家正式宣布成立。葛健豪很高兴,她和女儿蔡庆熙、蔡畅一起动手,特意为大家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盛情祝贺“新民学会”的诞生。1919年春,毛泽东的母亲文氏来长沙市看病,还曾借住在葛健豪家中,受到了葛健豪的悉心照顾。此后,毛泽东、张昆弟罗学瓒等一批有志青年常集会于此,研究学问、探求救国良方。葛健豪时常旁听,积极学习,有时还发表自己的看法。

赴法俭学

1919年,在五四运动推动下,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形成高潮,向警予、蔡畅等人发起“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蔡和森动员自己的母亲也去。葛健豪稍一犹豫便赞同儿子的主张,表示会将自己的一手刺绣工艺带到国外去。在解决了旅费的困难后,她同女儿蔡畅以及向警予等女青年,于寒衣节道离开长沙市,前往上海市。在上海,为了帮助一些穷苦学生解决旅费不足的困难,葛健豪利用亲戚和同乡关系,向曾国藩的女婿聂缉椝的儿子聂云台借来六百块银圆,分别资助因旅费困难而思想有些动摇的湖南省青年。

1919年12月25日,他们在上海杨树浦码头乘法国邮船“央脱莱蓬”号起程赴法。经过35天的航海旅行,葛健豪等于1920年2月2日安全抵达巴黎。她在巴黎住了五天,参观了李石曾开设的豆腐公司,于七日到达蒙达尼。由于当时法国的男女学生不同校,她和蔡畅、向警予进入蒙达尼女子中学,蔡和森则入男子中学。这两所中学相隔不远,她们母子天天可以相见。葛健豪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像小学生一样,刻苦攻读法文。虽然年纪大,记忆差,又没有外语基础,她从一个个单词学起。每天数她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直到能用法语对话和阅读法文报纸。

1920年5月,蔡和森与向警予自愿结成“向蔡同盟”。葛健豪坚决支持儿子的行动,认为这种志同道合的结合。随后,在她的支持下,女儿蔡畅也在法国同李富春结了婚。留法期间,葛健豪与向警予、蔡畅一起,白天补习法语,回家后立即开始刺绣,直到深夜。葛健豪的绣艺工艺精湛,深得法国妇女的喜爱,一件可卖几十太平洋法郎至上百法郎,这使两代人能安心地攻读。

此外,她还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她曾发起组织了“开放海外大学女子请愿队”,她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到里昂大学请愿。1920年7月5日至10日,“新民学会”留法会员在蒙达尼举行会议,她虽不是会员,但主动参加了旁听。她赞同学会的宗旨改为“改造中国与世界”。1921年2月28日,发生了留法学生向北洋政府驻法公使馆的请愿斗争,她跟着向警予冲进了公使馆。该次斗争迫使公使馆给勤工俭学学生发了三个月的维持费。

此后,在蔡和森、周恩来、赵世炎等留法青年领导的多次斗争中,她都有参与。1922年,蔡畅怀孕,蔡和森与向警予先后回国参加中共中央的领导工作。1923年2月,她的外孙女出世,她又要学习,又要做工,又要带婴儿。同年秋,党派蔡畅夫妇去苏联,她带着外孙女李特特辗转回国。

再办学校

回国后,葛健豪在上海只作了一个短暂的逗留,便带着蔡畅的女儿回到长沙市,居住在天茂花园一号。1924年5月,蔡和森同向警予湖南省探亲时,葛健豪的家曾一度成为湖南党的组织的联络地点,也是她母子的学友聚会的场所。葛健豪积极投身湖南妇女解放运动。1924年6月9日,她参加了湖南省女界联合会“恢复成立大会”,参与了女界联合会简章和宗旨的讨论、制定工作。葛剑豪与唐群英王昌国等人倡议恢复了湖南女界联合会,最终使湖南省宪政委员会,同意在《湖南省宪法》中列入如下条文:无论男女,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21岁以上男女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享有受义务教育以上的各级教育权。开创了宪法收录“男女平权”的先河。

1925年夏,葛健豪为妇女的解放,在长沙颜子庙办起了一所平民女子职业学校。该校是专教贫穷女子手工和针黹等技艺的学校,再把工艺换来的钱帮助这些贫穷的女子。大家公推她为校长。其长女蔡庆熙也被聘为缝纫教员。由于葛健豪的影响,省中华全国总工会介绍眷属来入学的颇多。学校办到第二个学期,学生由2个班增至4个班。该校在传授新知、教授技能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爱国革命活动,这批新女性很多后来逐渐成长为共产党员。

葛健豪也紧密配合党组织开展革命斗争。平民女子学校一度成为了湖南中共地下党组织秘密活动的重要场所,许多党内同志曾到葛健豪家中借住。葛健豪还亲自担负过接头任务,秘密传递信件。1925年,葛健豪的第二个儿子蔡林蒸在广东东征战役牺牲,组织上发了六百元抚恤金。1927年1月,中共中央从上海市迁至汉口,蔡畅从南昌市转移武汉时,曾回到长沙市,在天茂花园住了几天,把抚恤金交给了母亲,但并没有告诉她儿子牺牲。葛健豪不顾家庭生活的困难,用这笔钱为学校添置了两部缝纫机

马日事变”后,葛健豪的家被搜查,她办的这所学校也遭到破坏,长沙无法居住,她让丈夫带着长女、孙儿先回老家永丰;自己则带着两个外孙女前往武汉找蔡和森、向警予。在武汉,党组织安排她住在一条小巷子里。她鼓励儿子和媳妇,要他们在革命危急关头,既要敢于革命,又要注意安全。不久,由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她依照蔡和森的意见,带着外孙女回到了老家永丰。

晚年生活

1928年春,蔡和森从北方局来到上海市党中央机关工作,蔡畅同李富春也到了上海。为了掩护革命,蔡和森兄妹把母亲、小孩都接到了上海。葛健豪一面带小孩,一面替革命同志做掩护工作。1928年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蔡和森被派驻共产国际。葛健豪于1928年底从上海回到了永丰。因永丰财产一点也没有了,只好和丈夫带着长女、孙子和两个外孙女到别人的家里寄居,先后在永丰附近的毛家塘、茶亭子、杨梅子咀等处佃居。1932年,丈夫蔡蓉峰去世后,长女蔡庆熙把婆家的财产全部变卖,在离永丰十多华里的石板冲买了几间破旧房子,与母亲一起在这里定居下来。

1938年,周恩来和叶剑英来到长沙市时,专门派人到石板冲,想把她接出去,她不愿加重党的负担,仍随长女住在乡村。后来,党组织就按月汇给她生活费。1943年3月16日(农历二月二十一日),葛健豪病逝于石板冲,享年七十八岁。临终时,她仍然不知道蔡和森已于1931年牺牲,问长女蔡庆熙:“和森、咸熙(蔡畅)有信回没有?”她要长女写信告诉他们:“母亲已看不到你们的事业的成功了。但革命一定会胜利的!”

个人生活

兴趣爱好

葛健豪从小就十分爱好养鱼、栽花、种树。她每住一处,都要设立一个养鱼和种花的池园。定居石板冲后,屋侧有一个小园,既是她的菜园,又是她的花果园。每天下午和早晨,她总是带着小孙儿在这里劳动或散步。

家族成员

成就影响

葛剑豪与唐群英王昌国等人倡议恢复了湖南女界联合会,最终使湖南省宪政委员会,同意在《湖南省宪法》中列入如下条文:无论男女,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21岁以上男女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享有受义务教育以上的各级教育权。开创了宪法收录“男女平权”的先河。

作为中国女子教育先驱、女革命家,葛健豪以其坚忍励志的个人奋斗和跌宕起伏的革命经历为人们所敬仰。她生养在旧社会,但是勇于打破封建枷锁,积极投身解放事业;她年过半百,执意留法勤工俭学,被人称为二十世纪“惊人的妇人”;她虽未入党,但一生追随革命,培养了四名中央委员,被敬称为“革命的母亲”,并破例立传于《中国共产党党史人物传》第六卷,是其中唯一的一位非党人士。1943年,毛泽东为其赠诗曰:“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

人物评价

蔡母葛健豪的家教是卓有成效的,她舍小家为大家,教育自己的子女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是我们每个革命同志学习的榜样。(毛泽东在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一次讲话摘要中评)

“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毛泽东 评)

“豪杰蔡家多,儿女万人歌;堪为烈母颂,留学创先河。”(1985年时任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珩 评)

葛健豪作为一个小脚老太太,勇敢地走出山乡,走向长沙市上海市,甚至远渡重洋勤工俭学,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些对于今天的年轻人,非常具有励志价值。(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原副会长雷达 评)

她是一个成长型的人物,就是凭着坚韧的精神一步步成长起来,她身上有一种气质,就是认定一条道路一直走下去绝不妥协。(文艺报社总编辑梁鸿鹰 评)

作为中国女子教育先驱、女革命家,葛健豪以其坚忍励志的个人奋斗和跌宕起伏的革命经历为人们所敬仰。(光明日报 评)

轶事典故

反抗夫权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蔡和森从城里回来,向母亲宣传革命理论。葛健豪听后很受触动,毅然剪掉了自己的“巴巴头”(妇女梳在脑后的圆形发髻),并决意不给小女儿蔡畅裹足,这在当时闭塞的农村掀起了轩然大波。蔡蓉峰认为她们的行为实在荒唐、不成体统,更是对常常跑出去的蔡畅感到气愤,强制要求蔡畅遵从封建礼教规矩,乖乖待在家中,不许她随便外出。但是葛健豪不以为然,写下言志联“遵一家教,从三代言,不出闺房半步,小奴家何苦束手就缚;学五车书,练两手技,闯荡江湖万里,新女性岂能宰割任人”,以此反对丈夫,更是反对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

她鼓励蔡畅走出家门,学习新事物,做新女性。没过几年,蔡蓉峰竟恬不知耻地为了500银元想要把十多岁的蔡畅卖给别人家作童养媳。葛健豪坚决不同意,顶住压力,撰联“遵守礼教,无非是甘卖生女作小媳;莫出闺门,却原来忍将骨肉换大洋”来讽刺丈夫蔡蓉峰的虚伪无情,并赶忙叫回蔡和森商量此事,决定帮助蔡畅逃婚。在葛健豪的帮助下,蔡畅先在长沙市的亲戚家借住了一段时间,后又报考周南女校音乐体育专修科,从此开启了新的生活。

改名风波

葛健豪到县城第一女校报名时,老师见她是位裹足的妇女,年纪这么大(实龄48岁),不肯让她报名。她很气愤,便要儿子帮她写一张“状纸”到县衙去告状。县官看完呈文,例行公事地说:“叫什么名字呀?”葛健豪答:“我原叫葛兰英,现改名叫葛健豪,‘健’就是要做改造社会的健将,‘豪’就是要打倒封建豪强。”县官闻言一惊,又问:“为什么要读书?”她大声说:“要寻求救国道理,男女都要读书。”县官觉得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妇人,便在呈文上批上“奇志可嘉”四字,令学校破格录取。就这样,葛健豪免试进了湘乡县立第一女校,与儿子蔡和森(在另一学校)同读高小班。

好学的“蔡伯母”

1917年夏,为支持蔡和森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葛健豪带着一家人来到长沙市。尽管蔡畅在周南女校任教,有一些工资,但仍然捉襟见肘。葛健豪便在院子里种上蔬菜,以此节省开支。生活虽然拮据,但她热情接待毛泽东等先进青年。此后,毛泽东、张昆弟罗学瓒等一批有志青年常集会于此,研究学问、探求救国良方。葛健豪时常旁听,积极学习,有时还发表自己的看法。她是大家生活上的“蔡伯母”,也是他们事业上的坚定支持者。1918年4月14日,这批有志青年在葛健豪家中成立了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的新民学会。成立当天,葛健豪早早准备了一桌子菜,还写下对联“新鲜血液活肌体;民主思想救中华”,以此庆祝新民学会的诞生。

身先士卒

1920年下半年,欧洲经济出现大萧条,大批工人失业,工人运动迭起,留法勤工俭学生“已经做工的不到总数之四分之一”,生活穷困潦倒,甚至有些学生因营养不良而病故,一时间他们将希望寄托国内,希望能够得到帮助,但是事与愿违。1921年1月,华法教育会发出通知,宣布“脱卸一切经济上之责任”,这引起了全体留法勤工俭学生的极大愤怒。在蔡和森、李维汉等人的组织下,2月28日在法国巴黎爆发了“争生存权、争求学权”的“二二八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葛健豪大声疾呼“身先士卒入虎口,同舟共济过龙潭”,同蔡畅、向警予等人站在400多名留法学生请愿队伍的前列,将公使馆团团围住,要求与驻法公使陈箓谈判。陈箓被迫答应中午到附近公园协商,但是面对这群女子开路的学生,他一面含糊其词,称职权所限,一面联系法国军警,使用武力驱散学生,逮捕葛健豪、蔡畅、向警予等十余人。为免节外生枝,公使馆最终联系放人,答应延长一定时期的救济费,设法安置失业学生。

后世纪念

葛健豪雕像

2007年10月,葛健豪家乡双峰县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正式命名为全国第一个荷叶乡。 2008年4月15日,双峰县八女杰雕塑揭幕仪式在女杰广场举行。包括葛健豪、秋瑾、唐群英向警予、蔡畅、王灿芝、曾宪植、曾宝荪八女杰雕像,葛健豪孙女蔡妮、孙女婿洪戈出席仪式。

 葛健豪故居

葛健豪故居位于双峰县永丰街道璜璧堂村石板冲,是一座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938年至1943年,葛健豪一家居住于此。故居原为蔡林氏公屋,始建于清代晚期,坐南朝北,土木结构的“凹”字型建筑,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80平方米。故居为南方农宅形式,泥砖墙,小青瓦顶,一明二次间,左右辅以厢房,进深二间。1938年春,葛健豪在此扩建厨房及横厅吊楼。改建完成后,她带着大女儿蔡庆熙、长孙蔡博、孙女蔡妮和蔡转、外孙李特特搬迁入住隐居,度过了晚年生活。右厢房第一间是葛健豪的卧室,现陈列有葛健豪写给在外革命儿孙的多封家书。门前桂花树为葛健豪当年亲手所种植。2022年下半年,葛健豪故居红色旅游景区启动保护修缮工程,全面恢复故居当年原貌。

葛健豪墓

葛健豪墓位于永丰街道金田村担水组蔡家坟山,距县城东南4公里,座北朝南。坟墓前下40余米处,有一狭长山嘴,名老鼠嘴。坟山植被为杂生林,土壤为黄褐粘土。1943年蔡母葛健豪逝世后,由她的家人将其遗体安葬于此。1985年9月,双峰县人民政府为她立碑:“蔡母葛健豪纪念碑”,碑名由陈云同志题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珩题写了“母仪是式,亮节高风”,并题诗:“豪杰蔡家多,儿女万人歌,堪为烈母颂,留学创先河。” 201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葛健豪故居及墓为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作品

书籍作品

其他作品

参考资料

葛健豪:培养了四名中央委员的革命母亲,毛主席为其赠诗.红色文化网.2025-01-25

标题全文作者关键字来源.中红网.2025-01-26

葛健豪:超拔非凡的伟大母亲.人民网.2025-01-25

在中共中央纪念李富春蔡畅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光明网.2025-01-25

传奇女性的跌宕人生.光明网.2025-01-26

组图:培育出四位中央委员的英雄母亲葛健豪.人民网.2024-06-21

巾帼心向党·学党史㉔|英雄的母亲 葛健豪.澎湃新闻.2025-01-26

蔡和森: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新华社.2024-07-29

蔡麓仙:省港大罢工中壮烈牺牲的纠察队长.人民网.2025-01-25

坚持“事实就是事实”的邓颖超【2】.人民网.2025-01-25

蔡和森.蔡和森纪念馆.2024-07-29

在纪念蔡和森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光明网.2025-01-26

“模范妇女领袖”——向警予.中国青年报.2025-01-26

蔡和森之女再获俄国家勋章.武汉市人民政府.2025-01-26

蔡畅.人民网.2025-01-25

李富春.中国政府网.2025-01-25

向警予和蔡和森女儿蔡妮:父母的血色浪漫.南海网新闻.2025-01-25

蔡和森之女蔡转获颁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章.长江网.2025-01-25

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带头人和奠基人.祖国网.2025-01-25

“把每一件事做到令人满意”——蔡和森子孙谈家风.湖南日报.2024-07-29

原农业机械部副部长刘昂同志逝世.新浪网.2025-01-25

李富春蔡畅之女李特特逝世 享年97岁.中国新闻网.2025-01-25

传奇女性的跌宕人生——评京剧《母亲》.百家号.2024-06-21

组图:培育出四位中央委员的英雄母亲葛健豪.人民网.2025-01-25

荷叶自古多女杰——秋瑾、葛健豪、唐群英湖南故里探访(组图).新浪新闻中心.2022-01-05

娄底双峰女杰广场八女杰雕塑揭幕(图).新浪网.2025-01-25

双峰历史上的今天:革命母亲葛健豪逝世于石板冲.微信公众号.2025-01-25

组图:培育出四位中央委员的英雄母亲葛健豪.搜狐网.2025-01-26

湖南又添26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5-01-26

《葛健豪和她的儿女们》:传奇母亲培育四位中央委员.中新网.2025-01-25

特稿:《葛健豪传》作者后记.中红网.2025-01-25

大型话剧《母亲》反响热烈.光明网.2025-01-25

资料:《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主创人员.新浪娱乐.2025-01-26

不仅有戏曲传统 更有开放的眼光 京剧《母亲》首演获专家点赞.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2025-01-25

伟大的母亲.豆瓣电影.2025-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