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板桥
苏州市有一座桥因康熙而赫赫有名,它就是位于带城桥下塘,正对江苏省苏州十中大门的红板桥(现更名为织造桥)。因为康熙六巡江南,以织造署充行宫,出入必经此桥。可惜的是,1951年,因城建需要红板桥被拆除。2009年9月,这座消失在苏州人视野里半个多世纪的古桥,完成初步复建。织造桥桥投资近百万元,于2009年10月正式竣工。
红板桥是苏州城区东南部的一座古桥,位于葑门外,跨葑门塘。北接葑门横街,南塘岸与桥同名。它是苏州葑门外最繁忙的步行桥。
基本概况
复建的桥体位于古桥原址西侧,考虑葑门已有一座桥叫红板桥,在申报公示时,取名为织造桥。该桥建成后总跨10米,桥面宽3.7米,北侧分流踏步水平距离7.7米,南侧稍短为3.2米。
历史背景
红板桥原址北出带城桥下塘,正对原苏州织造局大门,南出十全街,对着原织造南局,承载着不可或缺的历史使命。当初不仅是振华女中(苏州十中前身)的大门前通道,而且因当年苏州织造署与如今的网师园是一家,这座桥就成了两地相通的必经之地。而这座桥更因康熙帝而赫赫有名。1951年,由于苏州十中学校大门改在孔付司巷,桥因此也被拆除。
为了恢复这一历史记忆,苏州市沧浪区建设局决定对此桥进行仿古复建。这也意味着一座饱含文化历史意蕴的古桥将重现于世。织造桥施工者在预制梁板上进行花岗石的铺贴,在栏板上雕刻桃花图案,柱顶上描绘李子图案,暗喻桃李满天下,这也与苏州十中的文化氛围相楔合。另外,设计者考虑到桥梁北侧直接下踏步坡长较长,影响带城桥下塘的道路通行能力及苏州十中校门的整体协调性,桥坡采用两侧分流的踏步形式,方便人流分散。
历史上有三处江南织造署,分别在南京、杭州市和苏州市,当今唯一保留大量原貌遗存的只有苏州这一处,有碑刻、龙井和瑞云峰等历史遗迹。
地理位置
红板桥位于苏州城东南葑门外,跨葑门塘。北接葑门横街,南堍塘岸与桥同名。
地名典故
旧为木板桥,桥栏以红漆,故名。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云:“红栏三百九十桥”,盖唐时桥梁多为木结构,且用红漆髹之。
历史沿革
始建于唐宋年间,一说始建年代不详。清同治十一年(1872),一位亲自设计建造红板桥“朱公馆”的主人、台湾大学文学院院长朱立民的祖父(上海外国语大学朱韵清教授的外祖父),把破旧的小桥建成了一座坚固的石桥。宣统二年(1910)由乡里人捐资对桥进行了整修。民国18年又增加了铁铸的栏杆。
在能够包含苏州城外的近现代地图上,光绪三十四年(1908)所绘的《苏州巡警分区全图》、民国三年(1914)《新测苏州城厢明细全图》、民国十年五月(1920)《最新苏州城厢明细全图》均绘入了红板桥。
桥梁现状
现桥为石级单孔桥。长17米,底宽2.5米,顶宽1.9米,跨度5.6米,石级北坡11,南坡16。铁柱铁栏,铸铁漏花板,铸有“延年益寿”字样。条石板梁两侧,刻有楷书“红板桥”三字,字外各加圆圈。两旁刻有小字“同治十一年五月重修”,“宣统二年,里人捐资重建,红办保息安节局”。
地名外延
红板桥亦为街巷名,位于红板桥南堍沿河,北濒葑门塘。东接里河桥(弄)折南口呈直角,西以西肖堡场北口为界与徐公桥(弄)相连,中段有向南支弄通东肖堡场。弄东首有名医许伯安故居。弄长94米,宽5~6米,1980年改弹石路面为水泥六角道板路面。
参考资料
红板桥.红板桥.2021-09-06
苏州沧浪区志第六卷第三章第三节.苏州市沧浪区人民政府走进沧浪.2014-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