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格格翼龙

格格翼龙

格格翼龙属(学名:Gegepterus)是翼龙目梳颌翼龙科的一属,化石发现于中国北票市义县组,地质年代白垩纪早期。格格翼龙的颌部延长,口鼻部平坦,上侧曲线有凹处,具有低矮而细的冠饰,前额稍微凸出,颈椎延长。研究人员根据格格翼龙的长喙状嘴、众多的针状牙齿(约150颗),将它们归类于梳颌翼龙科。

命名与发现

2007年,古生物学家汪筱林、亚历山大·克尔纳(Alexander Kellner)、周忠和等人将化石进行叙述、命名,模式种是张氏格格翼龙(G. changi)。属名意为“格格的翼”,格格是当地满族贵族女性的通称,暗指这个标本的保存状态细致;种名则是以中国女性古生物学家张弥曼为名,她曾帮助中国、巴西古生物学界建立良好研究关系。

化石标本

格格翼龙目前只有两个标本,正模标本(编号IVPP V 11981)是一个遭到挤压变形、破坏的部分身体骨骼,是个未成年个体,包含头颅骨、脊椎、肋骨、腹肋、肩带、后肢,以及暗色软组织,分布于头颅骨、腹肋、眼眶。由软组织可知,头部后侧有些没有分叉的小型纤维。这个化石是在2001年发现于义县组下层的页岩地质年代约1亿2500万年前。在2011年发现第二个标本(编号IVPP V 11972),体型较小,而身体的已发现部位跟正模标本互有出入,也被发现更广泛的类似毛发组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