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南亚季风

南亚季风

南亚季风(South Asian Monsoon),是指亚洲南部的季风。南亚季风以印度半岛季风和北印度洋季风表现最突出,因此又称为印度季风。

南亚季风的形成原因可概括为: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则受气压带风带移动影响。 南亚季风的爆发是以印度为中心的低层季风低压的建立和加强、底层强烈的西至西南风到达印度半岛、印度北部进入雨季为标志。

南压季风区范围较广,包括北印度洋及其周围的东非、西南亚、南亚、中南半岛一带,与东亚季风区相连接。 中国受影响的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

概述

南亚季风是指亚洲南部(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以及中国西南等地区)的季风。以印度半岛最为典型,故命名为南亚季风。 南亚季风具有海陆季风的明显特征。南亚季风存在于地面到对流层中下部,和东亚季风一样,表现出海陆季风的典型特征:冬季盛行的东北风由南亚陆地吹向海洋,东北风携带着较高纬度的变性气团,风干且温度偏低,降水少,使南亚区出现明显的干季;夏季盛行的西南风由海洋吹向大陆,西南风携带着高温高湿的海洋性气团,降水丰富,形成南亚地区的雨季。

成因

其形成主要是由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引起的,同时也有海陆热力差异和地形因素的影响。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赤道低气压带移至南半球亚洲大陆冷高压强大,风由蒙古西伯亚吹向印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成为东北风,即亚洲南部的冬季风。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赤道低压移至北半球,本来位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至印度半岛,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成为西南风,即为南亚的夏季风。且由于夏季西南风强于冬季东北风,故有西南季风之称。冬干夏湿是南亚季风的主要气候特征。 总而言之,南亚季风的形成原因可概括为: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则受气压带风带移动影响。

影响

南压季风区范围较广,包括北印度洋及其周围的东非、西南亚、南亚、中南半岛一带,与东亚季风区相连接。南亚季风以印度半岛季风和北印度洋季风表现最突出,因此又称为印度季风。南亚季风主要是由于行星风带的季节性位移引起的,海、陆热力差异和青藏高原大地形作用也对此有相当大的影响。冬季,行星风带南移,赤道低压带移到南半球亚洲大陆高压强大,其南部的东北风就成为亚洲南部的冬季风。亚洲南部因为远离大陆高压中心,并有青藏高原的阻挡,再加上印度半岛面积相对较小,纬度较低,海、陆之间气压梯度较弱,所以冬季风不强。自11月至次年4月,北印度洋在东北季风的控制下,风力一般为3~4级,被称为北印度洋航海的“黄金季节”。在最盛期,东北季风可以越过赤道转变为西北季风,可以影响10°S以北的海域。夏季,亚洲南部增温强烈,形成高温低压区,低压中心位于印度半岛北部,该地区气压梯度增大,盛行西南季风。而此时南半球为冬季,澳大利亚高压发展,并与南印度洋副热带高压合并加强,位置偏北,使这一地区气压梯度加大。与此同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之后,受地转偏向力作用逐渐转变为西南风。这样,西南季风与西南信风叠加在一起,造成了北印度洋夏季的西南风特别强大,使北印度洋成为世界海洋上著名的狂风恶浪区域之一。一般从5月起,小型船舶就停止在该海区航行,从7月初至8月末,西南季风的风力常达8~9级,并伴有暴雨,会给船舶的安全航行造成一定困难。9—10月风力逐渐减小。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主要成因不同,性质也不相同。印度由于受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的屏蔽,冬季风不明显,夏季风强于冬季风。我国冬季受北方冷空气的影响强烈,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印度夏季风来得快,气象学上称为季风爆发,表明它的迅速到来。我国夏季风来得很慢,4月初,夏季的东南季风已常见于广东省沿海,但到6月底才到达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相反,我国的冬季风却来得很快,一般不用1个月,即能从渤海扩展到南海

参考资料

印度季风、东亚夏季风、东亚冬季风.宁波天气.2023-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