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刺史部
荆州刺史部,是汉朝十三州刺史部之一。西汉刘彻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全国除中央之外的地域分为13个州刺史部。汉代州域范围大致是今日的河南省西南部,湖北省、湖南省大部及贵州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边缘。
历史沿革
西汉
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全国除中央之外的地域分为13个州刺史部,其中荆州的辖域相当广,大体来说以北为现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往南延伸至两湖(湖北、湖南)全境内。但是此时的州刺史部只是监察区,无治所,非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
东汉
刘宏中平五年(188年)后,州成为正式的一级行政区域,依据后汉书记载,荆州市辖有南阳郡(河南省西南)、南郡(湖北西部)、江夏郡(湖北东部)、长沙郡(湖南省东北)、桂阳郡(湖南东南)、武陵郡(湖南西北)、零陵郡(湖南西南)七郡。州治所一直到东汉刘协时刘表领荆州牧以前都在汉寿县(武陵郡辖,今常德市汉寿县),后因荆南地区黄巾军余孽尚未退去才将治所移到当时南郡襄阳城(今襄阳市)。
208年赤壁之战后,原先短暂领有荆州的曹操只保住了荆州北部南阳郡、江夏郡与南郡的一部分,而中南部被孙刘联军占据。曹操之后从南郡、南阳郡郡中分出襄阳郡、南乡郡,荆州成为三分割据的局面:南郡、零陵区、武陵归刘备,江夏区、桂阳、长沙市归孙权,南阳、襄阳、南乡归曹操。一般认为这阶段三家各占三郡的局面是“荆襄九郡”一词的来源。
219年,荆州牧刘备的守将关羽被孙吴、曹魏联军击败,在随后的夷陵之战中刘备又败于孙权势力后,蜀汉再无力夺回原有荆州辖权,荆州成为由曹魏与孙吴两家分领的局面。
三国
曹魏荆州,治所在南阳郡新野,下辖南阳郡、江夏郡(长江以北)、襄阳郡、南乡郡、新城郡、上庸郡、魏兴郡等共七郡。孙吴荆州市,治所在南郡的江陵,下辖南郡、江夏郡(长江以南)、长沙郡、湘东郡、桂阳郡、临贺郡、零陵郡、衡阳郡、武陵郡、建平郡、宜都郡等共十一郡。
西晋
荆州治所在襄阳市,下辖23个郡国。
南北朝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于邓州市(今河南邓州市)置荆州,辖8郡。后来州的数量增多,地域缩小,刘宋设有荆州,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阳),南齐改治所为南郡,另设武威郡,治所在襄阳宁蛮府(湖北襄阳)。而北魏设荆州和东荆州,治所分别在山北(河南鲁山)和比阳乐陵镇(河南泌阳)。
行政区划
西汉
下辖:宛县,西鄂,博望,雉县,鲁山县,县,叶县,堵阳,舞阴,比阳,平氏,复阳,隋县,章陵,襄乡,蔡阳,邓县,湖阳,朝阳,新野县,棘阳,涅阳,穰县,安众,郦国,析县,丹江,顺阳,南乡,冠军,酂县,阴县,筑阳,山都,武当。
【江夏郡】治西陵(今湖北新洲城河西)
下辖:西陵,县,鄂县,沙羡,下雉,蕲春,西阳,黾县,平春,安陆市,南新市,云社,天门市。
下辖:江陵,华容,州陵,枝江市,枝城市,夷陵区,当阳市,宜城市,中卢,襄阳市,编县,临沮,秭归县,巫县。
【武陵郡】治临(今湖南常德)
下辖:临沅,沅南,汉寿,零阳,孱陵,充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迁陵,沅陵县,辰阳。
下辖:临湘,益阳市,罗县,下隽,醴陵市,湘南,县,容陵,茶陵县,安城,连道,昭陵。
下辖:泉陵,重安,湘乡市,昭阳,阳,夫夷,都梁,洮阳,零陵,始安,营浦,营道,道。
下辖:郴县,汉宁,便县,耒阳市,阴山,南平,临武县,桂阳县,曲江,阳。
东汉
领36县:宛县、西鄂、博望镇、堵阳、南召县、叶县、犨县、鲁山县、郦国、析县、丹江、南乡、顺阳、武当、冠军、酂县、阴县、筑阳、山都、邓州市、蔡阳、章陵、襄乡、湖阳、朝阳、新野、安众、穰县、涅阳、棘阳、育阳、舞阴、比阳、平氏、复阳、随县。
江夏郡治西陵(今湖北新洲城河西岸)。
领14县:西陵、邾县、鄂县、蕲春、下雉、沙羡,安陆市、南新市、云杜、天门市、西阳、国[dài]、鄳县[méng]、平春。
领17县:江陵、华容、州陵、枝江市、枝城市、宜昌市、当阳市、鄀国、编县、宜城市、国[qǐ]、中卢、襄阳市、临沮、屈原故里、巫县、佷山。
领12县:临湘、湘南、益阳市,罗县、下隽、连道、昭陵、醴陵市、安城、茶陵县、攸县、容陵。
武陵郡治临沅(今湖南常德)。
领12县:临沅、沅南、汉寿、作唐、孱陵、零阳、充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迁陵、沅陵县、辰阳、镡成。
领13县:泉陵、营浦、营道、泠道、重安、湘乡市、昭阳、燕阳、夫夷、都梁、洮阳、零陵、始安。
领11县:郴县、汉宁、便县、耒阳市、阴山、临武县、南平、桂阳县、曲江、浈阳、含。
三国
西晋
荆州市下辖郡·国:江夏郡、南郡、襄阳郡、南阳国、顺阳郡(顺阳国) 、义阳郡(义阳国) 、新城郡、魏兴郡、上庸郡、武陵郡、宜都郡、南平郡、武陵郡(武陵国) 、天门郡、长沙郡(长沙国) 、衡阳郡、湘东郡、零陵郡、邵阳郡、桂阳郡、武昌郡、安成郡、随郡、新野郡、竟陵郡、成都郡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周
隋朝
参考资料
东汉荆州刺史部所辖诸郡沿革考.知网.2014-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