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叶原始观音座莲
尖叶原始观音座莲(学名:Angiopteris tonkinensis)是合囊蕨科原始观音座莲属的陆生中型蕨类植物。其根状茎颇长,近直立或斜生。叶簇生,多汁草质,上面有一宽纵沟槽,腹部着生,边缘有粗齿牙。叶片卵状三角形,阔披针形,渐尖头,有小柄,叶脉分离。孢子囊的顶部有不发育的环带,并以腹部的一纵缝开裂,放出大量孢子。
形态特征
尖叶原始观音座莲的叶柄长40-45厘米,淡绿色,腹面有宽沟,疏生褐色披针形而有齿牙的鳞片,下部较多,基部以上20-30厘米处有膨大的节。叶片阔卵圆形,远短于叶柄,奇数羽状,顶生羽片有长柄,与侧生的同形,侧生羽片2-4对,对生,斜出,或斜开展,卵状披针形,长20-25厘米,宽4-5厘米,有柄(柄长约5毫米,膨大,干后近黑色),中部最宽,向两端渐狭,顶端为长渐尖,基部短楔形。叶缘有弧曲形尖锯齿。叶多少为厚坚纸质,上面光滑,无毛,下面沿中肋有鳞片疏生。叶脉甚开展,很明显,分叉或单脉,向上弯弓,直达锯齿。孢子囊长7-10厘米,线形,位于叶缘与中肋之间,有细密而分枝的节状夹丝,短于孢子囊,易脱落;孢子长圆形,有微小密刺头突起,透明。
生长环境
尖叶原始观音座莲主要生长于热带常绿阔叶林中。
分布范围
本种提示
尖叶原始观音座莲颇似亨利原始观音座莲(A. henryi Christ et Gies.),但叶柄远较叶片为长(约两倍),羽片卵状披针形,对生,边缘具有规则的的弧曲锯齿,夹丝远短于孢子囊,故易区别。
同物异名
尖叶原始观音座莲的同物异名有Protomarattia tonkinensis Hayata, Bot. Gaz. 67: 88. 1919和Archangiopteris tonkinensis (Hayata) Ching, Ic. Fil. Sinic. V (1958) t. 209。
生物史
尖叶原始观音座莲于1919年由早田文藏在越南三岛山一带发现,此后再无纪录存在。直到2019年,中国研究团队再次发现本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