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韩玉敏

韩玉敏

韩玉敏,别名韩煜芝,原名朱曼倩,女,汉族,1933年11月出生于苏州市,中国沪剧女演员,国家一级演员、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

韩玉敏出身于评弹世家,但祖父立下了朱家女孩不能吃评弹这碗开口饭的规矩,因此学了沪剧。1947年,她拜王雅琴为师。16岁时,跟老师唱电台,唱堂会。1951年,韩玉敏进入爱华沪剧团。1956年,在新戏《少奶奶的扇子》中演少奶奶而出名。1964年11月6日,韩玉敏和沪剧《红灯记》剧组应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进行《红灯记》的演出。1973年韩玉敏进入上海沪剧团,后成为上海沪剧院会副主任。她在沪剧团饰演了《少奶奶的扇子》中的金曼萍、《寻娘记》中的孪生姊妹宋月娥、宋月玲(一饰二角)、《洪湖赤卫队》中的韩英、《红灯记》中的李奶奶等角色。

文革后,韩玉敏由花旦青衣,改成了老旦,她在《寻娘记》《啼笑因缘》里饰演的几位老旦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8年,她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2010年,又被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沪剧)传承人之一。2015年8月25日,韩玉敏入选2015年度“名家传戏——当代地方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

韩玉敏戏路较宽,能演老旦及彩旦,尤擅演姑娘旦。她的唱腔善于融合各派之所长,既有石筱英的柔美甜润,又有凌爱珍的刚劲挺秀,形成委婉情切、跌岩多姿的特色,在沪剧唱腔上对“4”的半音运用别具一格,表演能以情制腔、感情丰富,并因角而异刻画性格。主要作品有《少奶奶的扇子》《苗家儿女》《桃李颂》《南海长城》《年青的一代》《红灯记》《洪湖赤卫队》《救救她》《寻娘记》《啼笑因缘》等。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韩玉敏原名朱曼倩,1933年11月出生于苏州市的一个评弹世家,父亲朱介生是评弹界著名“响档”。她自小喜爱文艺,又在艺术氛围里长大,但当时她的祖父立下了朱家女孩不能吃评弹这碗开口饭的规矩,因此韩玉敏去学了沪剧,她也无奈得随母亲改姓,改名韩煜芝。1947年,她拜王雅琴为师,王筱新看她机智敏捷便为她取了艺名为韩玉敏。16岁时,跟老师唱电台,唱堂会。

表演经历

1951年,韩玉敏进入爱华沪剧团。1956年,在新戏《少奶奶的扇子》中演少奶奶,袁滨忠演徐子明,这个戏很快出名,很多青年观众把他们的合作称为牛奶加咖啡,是当时沪剧舞台上最年轻的黄金搭档,从此开始走红沪上。

1963年,爱华沪剧团《红灯记》的演出是解放后沪剧艺术创作的重要成果。韩玉敏在该剧中扮演李铁梅可以说在全国戏曲院团中最早的,她从人物出发较好地刻画了李铁梅勇敢、刚强坚定的性格,获得了同行的较高评价。1964年11月6日,韩玉敏和沪剧《红灯记》剧组应中国国家京剧院之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进行《红灯记》的演出。

1973年起,韩玉敏在上海沪剧团(后为上海沪剧院)的艺术建设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饰演了《少奶奶的扇子》中的金曼萍、《寻娘记》中孪生姊妹宋月娥、宋月玲(一饰二角)、在《洪湖赤卫队》中饰韩英、《救救她》中饰方老师、《红灯记》中饰李奶奶等角色。她的表演着重刻画人物性格、感情真挚、富有活力,在六十余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同年,韩玉敏进入上海沪剧团,后成为上海沪剧院会副主任。文革后,韩玉敏由花旦青衣,改成了老旦,她在《寻娘记》《啼笑因缘》里饰演的几位老旦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75年,韩玉敏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为了沪剧界首位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她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

2010年,韩玉敏被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沪剧)传承人之一。2015年8月25日,入选2015年度“名家传戏——当代地方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2021年6月10日,参演的《百年正芳华——东方之韵名家经典演唱会》上演。

个人生活

韩玉敏出身艺术世家,祖父朱耀庭(1866-1948),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原织绸工,业余习胡琴、唱苏滩,常客串苏滩堂会。24岁改业,从王润泉学苏州弹词,后又拜朱蕴泉为师,说唱双珠凤》。还曾向朱幼轩补学《落金扇》,并说唱过《黄金印》《七义图》等书目。29岁后携弟耀笙拼双档,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遂成响档。其说表灵活,表演各种小人物惟妙惟肖,起《双珠凤》中陆九皋、倪卖婆、来富、秋菊等尤具特色,有“活陆九皋”“活来富”之誉。曾任光裕社社长,弹唱俱佳。

父亲朱介生(1903-1985),苏州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1903年生。自幼随其父朱耀庭叔父朱耀生习弹词《双珠凤》,后与蒋如庭拼双档演唱《落金扇》《双金锭》。擅长“俞调”,并吸收昆曲京剧等戏曲、曲艺江南民歌的唱腔,使之更为婉转低回、清丽圆润,别具风格。与蒋如庭合称“蒋朱档”,其唱腔称为“蒋朱调”。

老师王雅琴(1917年2月-2003年1月28日),韩玉敏老师,浙江宁波人,沪剧表演艺术家。她是第一个把申曲改名为沪剧,创办了上海沪剧社;首次邀请话剧电影艺术家加盟沪剧创作;率先把立体布景灯光、油彩化妆造型等现代剧场艺术引进了沪剧舞台,实现了上海市大都市本地剧种的一次划时代的艺术飞越。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主演了《庵堂相会》《铁汉娇娃》《魂断兰桥》《碧落黄泉》《孟丽君》《天下父母心》《家》《日出》等100多个剧目。20世纪40年代主演的《恨海难填》被搬上了银幕;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戏曲汇演中荣获表演一等奖。是沪剧四大名旦”之一,曾当选为“申曲皇后”,被誉为“申曲梅兰芳”。

个人作品

艺术特色

韩玉敏戏路较宽,能演老旦及彩旦,尤擅演姑娘旦,如《桃李颂》中李慧英、《苗家儿女》中迈香、《南海长城》中阿螺等,她的表演着重刻画人物性格、感情真挚、富有活力,在六十余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她嗓音甜润,早在年轻时就经常和沪剧前辈艺人一起唱电台、唱堂会,从而打下了扎实的演唱功底。在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中,她所创立的“韩派”唱腔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音调,是她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创造性地把半音“4”,很自然地融入长腔中板的“清板”“送腔”“甩腔”的旋律之中,丰富了沪剧基本调的色彩感,更加强了唱腔的抒情功能。如《苗家儿女·话别》的“清板”唱腔我在生产战线加把劲”;此外,她长期受到了老团长凌爱珍的艺术熏陶,如在《桃李颂》中“敌又开出了黑名单”那段唱腔,具有明显的凌派唱法特色。

韩玉敏的唱腔博采众长,还吸收了石筱英杨飞飞等流派的旋律因素,如在《红灯记·铁梅归家》那段“月无光,星不明,黑夜沉沉”的唱腔,就是从《杨八曲》凤凰头中的曲调加以变化发展而成。她为了人物的感情需要,还善于把评弹、越剧、锡剧等兄弟剧种的养料融入于自己的唱腔之中。韩派的声腔甜糯婉转、感情真切,抒情动听,具有甜润柔美的演唱风格。代表唱段有《少奶奶的扇子·劝女》《苗家儿女·话别》《桃李颂·向往解放区》《红灯记·铁梅归家》等。

社会任职

1973年,韩玉敏进入上海沪剧团后,曾任艺委会副主任、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老文艺工作者协会理事。

人物轶事

学艺趣事

韩玉敏她随师进文滨剧团后,白天经常溜到对面中艺沪剧团演出的剧场去看石筱英邵滨孙筱爱琴的戏,自己琢磨,看一点,学一点。因此,老师们今天演出的戏,她明天就学会唱了。韩玉敏16岁时,就跟老师唱电台,唱堂会。由于她学啥像啥,电台节目主持人丁伟勇就亲切地叫她“韩玉敏小妹妹”,后来点播她唱的听众越来越多。

拜师改名

韩玉原名朱曼倩,她自小喜爱文艺,又在艺术氛围里长大,但当时她祖父立下了规矩说朱家门女孩不能吃评弹这碗开口饭,因此韩玉敏就走了另外一条路,去学了沪剧。1947年拜当时被称为沪剧皇后的著名沪剧演员王雅琴为师。学艺后就用了母亲的姓,姓韩。由于其师的“弟子”都是“玉”字辈,当时著名申曲艺人王筱新见她人小很聪明,就把艺名的第三个字定为“敏”,即成韩玉敏。

定腔定调

韩玉敏在谈到从前他们唱戏时,是如何自己动手搞唱腔的,曾说:“他们当初演戏,要自己通过对角色的领会,根据人物的规定情景自己动脑筋定腔定调,整天想的是如何把老师的唱腔化过来,变成自己好听的唱腔。我和袁滨忠的许多对唱也是经过反复琢磨后边唱、边发现问题、边修改提高的。有些重点剧目,即使请了作曲者谱写唱腔,也要演员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试着唱,待修改后等到导演、作曲者、演员共同认可再最后定腔。这样的唱腔才会有自己的特色。现在的唱腔都由作曲者来写,演员不用动脑子,只要按曲谱唱就可以了,这样虽然比较规范,也较省力,但演员的唱腔就没有自己的特色了。”她这番语重心长的话,是值得当前专业剧团的作曲和青年演员们深思的。

参考资料

2015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戏曲专项扶持入选项目名单.山西戏剧网.2024-06-06

韩玉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6-06

沪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6-06

上海戏曲界连续4天演唱会庆建党百年,首场越剧名家大聚会_文艺范_澎湃新闻-The Paper.澎湃.2021-06-09

王雅琴.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2024-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