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
李梦,女,博士,2004年6月获得华中师范大学艺术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艺术设计系党支部书记,艺术设计系系主任,中华美学学会会员。
研究方向
文艺美学、设计史论、设计批评与策划。
主讲课程
本科课程:美学概论、设计艺术史、美术作品欣赏。
研究生课程:科学美学、设计与文化学。
科研项目
1、主持: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项目:艺术与科学的交叉-现代地球科学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主持: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项目:设计史课程专题研究模式的探索;
3、主持:湖北省教育厅教学课题:艺术设计课程“正反”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4、主持:湖北省教育厅人文重点B类项目:原始思维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已结题;
5、主持:通识教育选修课《西方美术鉴赏》(校教学研究立项项目),已结题;
6、主持:校2007年度教学研究立项项目:关于艺术设计课程情境模式教学的探究,已结题;
7、主持:校人文开放基金项目:地球科学中的美学,已结题;
8、参与:武汉市“城中村”整治规划研究,湖北省教育厅省市项目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排第二;
9、主持负责: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技项目“原始思维对视觉艺术的影响”,2005-5—2007-6;
10、主持负责:中国地质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关于艺术设计课程多位互动模式的探究”,2007-5—2009-5;
11、主持负责: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艺术与科学的交叉——现代地球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009-1—2011-1。
论文著作
1、《彭立勋的审美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3月25日,版面B03;
2、《壮美与崇高的比较研究》,《美与时代》,2013年8月;
3、《试论怪诞图像原型二题》,《南方论丛》,2013年8月;
4、《论字体设计中知觉、感觉、认知原理的应用》,《艺术与设计》,2013年9月;
5、《颠覆性阅读主流动画中的女性形象—从女娲型、底波拉型与洛丽塔型谈及》,《艺术与设计》,2013年10月;
6、《怪诞溯源》,《美与时代》,2013年第11期;
7、《比较“聊斋志异”与“修道士”之异同》,《教育教学论坛》,2013.8,(第二作者);
8、《餐厅设计中的“祖玛印迹”》,《艺术科技》,2013.5,(第二作者);
9、《黑白模式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包装工程》,2013.4;(第二作者);
10、《西兰卡普纹样的艺术特色以及保护与传承》,《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核心),2014年2月;
11、《以弗所狄安娜的多维解读》,《美与时代》,2014年第8期;
12、《原始思维的完整性在中国绘画中的表现》,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99.1 (第一作者);
13、《原始思维的具体性与中国绘画》,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0.4 (第一作者);
14、《古代中国绘画对日本绘画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3(第一作者);
15、《原始思维的象征性在中国绘画中的表现》,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2.4(第一作者);
16、《原始巫术的美感生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1(第一作者);
17、《论中国绘画的情感性特征》,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1(第一作者);
18、《原始思维与象征性艺术》,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4(第一作者);
19、《怪诞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研究》,湖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2(第一作者)。
获奖荣誉
1、论文《失语与凝视——父权文化构建的动画帝国中的女性》获得湖北省第四届大学生中国艺术节一等奖;
2、论文《论古德寺建筑风格的象征性特征》获湖北省第三届高校美术与设计大展“金奖”;
3、论文《艺术与科学的交叉---现代地球科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获得湖北高校第四届美术与设计大展参评作品“一等奖”;
4、论文《对黑格尔与维特鲁威希腊女像柱观点的质疑》获得湖北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节教师组论文一等奖;
5、获得中国地质大学第六届“研究生良师益友”称号;
6、2005年获中国地质大学人文与经济学院“教学优秀”荣誉;
7、2006年获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优秀教案”荣誉;
8、2007年获“八艺节全国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作品”优秀奖;
9、2007-08年获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最受欢迎的老师”称号;
10、2007-08年获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科研优秀”荣誉;
11、2008年获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优秀工作者”荣誉;
12、2008年获湖北省第三届高校美术艺术设计大赛教学优秀奖。
参考资料
设计学 李梦-首页 | 艺术与传媒学院.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2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