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逸畴
杨逸畴,男,出生于1935年,是一位江苏籍的水资源专家。他的主要职业身份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员及教授。同时,他也是一名地理地貌学家和科学探险家。杨逸畴在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后,便投身于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登山科学考察以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科考探险活动中。他曾多次前往青藏高原,深入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进行探索。
人物经历
早年生活
杨逸畴1935年出生于江苏省常州武进区鸣凰镇南周乡巷上村。童年时期,尽管经历了战争带来的动荡,但他坚韧的性格得到了培养。通过持续的体育锻炼,他拥有了一副强壮的身体。受到《徐霞客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的影响,他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3年,他进入了南京大学地理系,开始了他的科学探索之路。
科学生涯
四年后,杨逸畴加入了中国科学院地理所,这是中国地理学领域的权威机构。由于身体素质出色,他被安排参与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项目。在那里,他面对的是极端恶劣的条件和科学上的诸多未知领域。然而,这些挑战也为他提供了广阔的科研空间。自1959年起,他共进行了20次青藏高原考察,8次深入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5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在这片占全国国土面积约四分之一的土地上,他以实地测量的方式,践行了一个科学实践者的原则。
在那个时代,众多科学家响应国家号召,前往青藏高原开展综合科学考察。杨逸畴作为其中一员,专注于区域地貌研究,填补了青藏高原地貌科学研究的空白。他对高原地貌的形成和演化、高原区域环境的变化(涉及湖泊、冰川、喀斯特、风沙、雅鲁藏布江河流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正是得益于包括杨逸畴在内的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我们才得以对这一广袤土地有基本的科学认识。
1973年,当中国科学家首次进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时,杨逸畴就是其中之一。1998年,他还徒步穿过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最后的90公里无人区。作为第一个提出并证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的人,他的名字被铭刻在历史之中,并且永远留在了中国世纪坛的白玉墙上。
除了青藏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也是杨逸畴科学之旅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8年以来,他五次深入沙漠腹地,对青藏高原隆起与塔里木盆地环境变化、沙漠环境变迁以及人类文明兴衰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在沙漠探险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位同行曾经提到,每次他们去西藏,总会有人问:“是不是杨逸畴带队来的?”的确,杨逸畴已经在高原上度过了四十多年的时间,从年轻到年迈,青藏高原已经成为他内心深处的一个情结。当他被问及下次考察的目的地时,这位看起来并不显老的老人会大声回答:“我希望能在古稀之前去看看北极。”
荣誉与成就
杨逸畴在其职业生涯中获得了多项荣誉和奖项。他的研究成果《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荣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陈嘉庚地球科学奖、1983年中国科学院野外先进工作者奖、1992年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工作奖。此外,他的著作《西藏地貌》获得1985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西藏第四纪地质》获得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为了表彰他在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中的卓越贡献,自1992年10月起,他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杨逸畴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0部学术专著、80余篇论文和50余篇科普文章。其中包括《西藏高原地貌的形成和演化》《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水汽通道初探》《青藏高原的隆起与塔里木盆地环境的演变》《塔里木盆地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兴衰初探》等学术论著,以及《西藏地貌》《西藏第四纪地质》《南迦巴瓦峰登山综合科学考察》《西北干旱地区全新环境变迁与人类文明兴衰》《秘境青藏》《沙漠探险》《南迦巴瓦峰地区自然地理和资源》《中国地理博览》《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获得1997年度河南省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等专著和文集。
参考资料
杨逸畴校友的地理人生.南京大学校友网.2024-08-28
不该被平潭遗忘的“平潭海蚀地貌甲天下”的关键奠基者—— 杨逸畴先生.搜狐网.2024-08-28
发现世界第一大峡谷七旬“行者”壮心不减.新浪网.2024-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