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奉
汤奉,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南直隶仪征人,教门中人,回族。汤奉的故事主要见于第四、第五、第六回,以广东省高要县知县身份出场,解决纠纷,审理案件。他的形象是穿插在其他人的故事和纠纷中渐渐显露的,但这随意点染的墓写,却也能将汤奉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汤奉是小说正文中出现的第一个“父母官”,主政一方,百姓的衣食日用、冤枉委屈全赖基层地方官做主,官虽不大,却跟百姓联系最紧密。他并非是只顾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但也并非两袖清风的清廉。在名利和升迁的诱惑下,汤奉仍然无法抗拒,甚至会方寸大乱。在面对朝廷的制度和教亲的求助时,他毅然选择维护朝廷法令而罔顾教亲的难处,对同族人也不能稍有回护之心。
角色描述
书中这样描绘汤知百县:“次日早堂,头一起带进来的是度一个偷鸡的积贼,知县怒道:‘你这奴才,在我手里犯过几次,总不改业,打也不怕,今日如何是好?’因取过朱笔来,在他脸上写了‘偷鸡贼’三个字:取一面知枷枷了,把他偷的鸡,头向后,尾向前,捆在他头上,枷了出去。才出得县门,那鸡屁股里喇的一声,屙出一泡稀屎来,道从额颅上淌到鼻子上,胡子粘成一片,滴到枷上。两边看的人多笑。
一个信奉回教的乡绅为了能够吃上牛肉,就托人送了五十斤牛肉贿赂知县汤奉。汤奉也是个回教徒,他也十分想吃这牛肉,但又不敢违抗皇帝的禁令。
这时乡绅张乡绅与举人范进正来府中拜访。于是问张静斋:“你是做过官的,有关禁止宰杀耕牛的事正该与你商量。刚才有几个信奉回教的人为了开禁,送来五十斤牛肉,请求我对他们稍微宽松些。你看是接受还是不接受?”
张静斋摇头道:“这万万使不得。你我都是做官的人,心中应当只有皇上,哪里顾得上回教的人?想起洪武年间的刘老先生(指刘基),洪武私访到他家,正巧江南张王(指张士诚)送来一个菜坛子。当面打开一看,是一坛金子。皇上大为恼火,第二天就把刘老先生贬为青田县知县,后来又用毒药把他毒死了。”
汤奉见张静斋说得头头是道,不得不信,于是急忙请教该如何处置为好。张乡绅说道:“世叔可在这件事上大作文章。把那位老者抓起来,打他几十板子,再把一面大枷给他带上了,把送来的牛肉堆在大枷上面,并且在旁边贴出一张告示,说明他大胆妄为,知法犯法,让他游街示众。如果上司知道你办事这样一丝不苟,那么你升官发财就指日可待了。”
朝廷有禁杀耕牛的禁令,汤奉不问因由,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回族老师父活活枷死,闹得群众义愤填,鸣锣罢市。
事发后,按察司不仅没有处罚汤奉,反而将受害的回民问成“奸发挟制官府,依律枷责” 之罪。如此“清廉”的知县,一年下来居然也搜刮了八千两银子。官吏们贪赃枉法,而在八股科举之下,土豪劣绅也恣意横行。
1、高要区的汤知县为了表示“清廉”,竟枷死向他行贿五十斤牛肉的回教老师父。
2、引发回民鸣锣罢市的事件。
3、说明了这些官吏就凭藉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威作福;而贪狠、蛮横则成了他们的共同特性。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儒林外史》并没有一个或几个贯穿全书的主角,也没有起讫完整的情节。
“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答,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
参考资料
儒林外史中汤知县的主要事迹是什么-作品人物网.作品人物网.2022-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