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竹
妈竹(学名:Bambusa boniopsis McClure)是禾本科簕竹属的一种被子植物门,模式标本采自海南陵水。妈竹多生于水溪边、山地林下或村落附近,分布于中国海南,成都望江楼公园有引栽。妈竹竹丛形态优美,适宜园林点缀布景,为优良的庭院绿化竹种。
形态特征
妈竹的竿高3-6米,直径1-2.5厘米,尾梢近直立,下部近于挺直;节间长23-30厘米,稍弯或通直,幼时薄被白蜡树粉,无毛,竿壁较厚;节处不隆起,仅于竿中下部各节的环之上方环被一圈白色蜡粉;分枝常自竿基第三至五节开始,竿中部各节为数枝乃至多枝簇生,主枝略较粗长。箨鞘早落;背面无毛,幼时稍有白蜡粉,干时质硬,纵肋稍显,先端稍向外侧的那一边下斜,呈不对称的宽拱形;箨耳不相等,微有皱褶,常有部分为箨片的基部所掩盖,边缘具极细弱的卷曲短毛,大耳呈椭圆形至宽椭圆形,长10-13毫米,宽7-8毫米,小耳通常为椭圆形,长约4毫米,宽2毫米;箨舌高1.5毫米,边缘作啮蚀状,被极细的短纤毛,其毛长0.5毫米;箨片直立,易脱落,基部抱竿,呈不对称的卵状披针形,其长度常超过箨鞘,背面无毛,幼时薄被白蜡树粉,腹面稍粗糙,先端渐尖,基部有偏向一侧的肿大,作近圆形收窄,其基底显然窄于箨鞘先端,边缘于中部以下被极短纤毛。叶鞘常无毛;叶耳倒卵状椭圆形至镰刀形,边缘具放射状繸毛多条;叶舌高0.5毫米,边缘微齿裂;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0-16厘米,宽14-20毫米,上表面疏生长硬毛,以后变为无毛,下表面粉绿色,密生短柔毛,先端渐尖具钻状尖头,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
假小穗单生或2或3枚簇生花枝各节,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3厘米,宽5-7毫米;先出叶具2脊;苞片腋内具芽;小穗含4或5朵小花,只有中间2或3朵为两性;小穗轴节间体扁,长3-4毫米,顶端膨大呈漏斗状,边缘被微毛;颖1片,卵状长圆形,长6.5-7毫米,无毛,具11-13脉,先端急尖;外长圆状披针形,长12-15毫米,无毛,背面具极小的紫色斑点,具17-19脉,近顶端的脉间还具小横脉,先端急尖具短尖头;内稃较窄,长10-12毫米,具2脊,脊近顶端被以短纤毛,脊间4脉,其脉间也有小横脉,脊外每边3脉,顶端具画笔状毛;鳞被3,边缘被长纤毛,前方2片较窄而偏斜,长14毫米,后方1片近长圆形,长3毫米,顶端具3齿,花药黄色,长4.5毫米,顶端微凹;子房宽卵球状,具柄(长约1毫米,具3棱),顶端增厚而被短硬毛,花柱长0.8毫米,被短硬毛,柱头3,长2毫米,羽毛状。颖果幼时倒圆锥状,长约7毫米,顶部被短硬毛,并有残留柱头。笋期9-10月。花期延续时间很长,但多在春季和夏季。
繁殖
分株繁殖
在竹丛中挖取,每2-4株一小从,保证各株连成一个整体,竹丛中需有1年生竹1-3株,挖竹丛时尽量保持更多须根。定植前小竹丛用黄泥浆浆根,以泥浆粘至苗竿基部为宜,根系充分粘上泥浆,然后竖直放入定植穴内,每穴种植一小丛,覆土踏实,覆土高至苗丛基部以上2-3厘米淋水后盖草或农膜莫。移植小苗分蘖能力强,成活率高。
带蔸埋竿
宜在2-3月进行。选择1年生健壮母竹,在竹竿柄处切断,将母竹挖起,留2-3节,砍去梢部。育苗时将竹竿斜放或平放于育苗沟中,竿柄向下芽向两侧,盖土3-6厘米,踩实后盖草淋水。加强肥水管理,每条母竹一年可发笋6-7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