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School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Fudan University)是复旦大学二级学院,成立于2005年,设有数学系、应用数学系、金融数学与控制科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概率统计与精算系、数学研究所等五系一所。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源于1943年复旦大学设立的数理系数学组,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前身为1956年苏步青教授创立的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室,后改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数学研究所,1958年更名为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2005年1月,数学系与数学研究所合并成立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2007年,复旦大学数学学科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2017年,数学学科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2021年再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截至2024年2月2日。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设有5系1所。2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13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

历史沿革

1905年,复旦公学初创,数学类课程应时而启;1943年,复旦大学设立数理系数学组并首次开始招收数学专业学生;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复旦大学成立数学系,由原复旦大学数理系数学组,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交通大学和大同大学等校数学系合并组成,苏步青、陈建功等一批教授来到复旦,建立了微分几何、函数论等研究方向。复旦数学一时英才齐聚,蔚为大观,由此正式开启了黄金时代。

1956年,苏步青教授创立中国科学院上海数学研究室,后改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数学研究所,1958年更名为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数学系和数学研究所陆续增加了偏微分方程、泛函分析、积分方程、计算数学、代数、概率论等研究方向,相继设立了力学和计算数学两个新专业。举办数学训练班,培养了一批教学科研骨干。在1960年全国文教群英会上,复旦大学数学系获评“先进集体”。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苏步青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结合生产、联系实际,与江南造船合作进行船体数学放样研究,催生了“计算几何”研究方向;谷超豪教授等为中国某一型号导弹的定型计算作出了重要贡献;李大潜教授等建立石油电阻率测井数学模型,基于此模型所制造的测井仪器应用于大庆市、江汉等众多油田。七十年代初,数学系部分教师参与研制719计算机。1975年,计算数学教研室、概率论教研室与物理系自动控制教研室联合筹建计算机科学系(现为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1977年,苏步青教授参加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的教育工作座谈会,提议并得到批准恢复招收研究生,召回流散的多名骨干教师。

1980年开始,先后设立纯粹数学应用数学流体力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等博士学位授权点,成为全国最早具有所有数学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1985年,中国建立博士后制度,复旦大学成为全国首批设立数学博士后流动站单位,在历次评估中均获评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

1984年,在应用力学专业基础上成立应用力学系,后陆续更名为力学与工程科学系、航空航天系。同年,在统计运筹专业基础上,成立统计运筹系,1985年并入管理学院。

2005年,复旦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成立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崭新蓝图渐次铺开。设有数学系、应用数学系、金融数学与控制科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概率统计与精算系、数学研究所等五系一所。2010年,在谷超豪教授建议下,教育部和上海市联合批准,依托复旦大学建设上海数学中心。2012年5月,上海数学中心揭牌。2018年4月,上海数学中心筹建工作通过专家验收,进入正式运行。2015年3月,复旦大学成立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2015年10月,复旦大学成立大数据学院。2020年10月,由科技部批准设立,依托复旦大学等高校建设的上海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揭牌。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2月,设有数学系、应用数学系、金融数学与控制科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概率统计与精算系、数学研究所等五系一所。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两个本科专业。

师资队伍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截至2024年2月1日,有教职工133人,其中专任教师107人,教授等正高级职称69人、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33人;党政管理、实验技术、图书资料、编辑出版等2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30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29人次;“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 人;教育部各类人才计划15人;上海市各类人才计划50余人。

类别

教学建设

复旦大学数学学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落实“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责任”,坚持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并重重,全方位谋划基础研究领域数学人才培养―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通过打造“探究式、实践式、项目式”教学模式,完善课程体系与现代教材建设,打通本硕博一体化培养通道,接轨国际化培养路径,不断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引导、扶持、提升、输送的全链条,坚持走基础研究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谷超豪教授获评上海市教育功臣,入选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李大潜教授获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杰出教学奖”,陈纪修教授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全国模范教师称号,雷震教授获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首届“卓越青年研究生导师奖励基金”;“数学类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无学分讨论班”获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计划”十周年典型案例,雷震教授获优秀导师奖;“本科数学荣誉课程体系建设”荣获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荣誉奖项 - 创新案例奖。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5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部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规划教材11部;编著教材80余部。

复旦大学数学学科1993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两个本科专业即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入选国家优秀教学团队。高等代数、数学分析A 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高等代数入选首批上海市示范性本科课堂,现代概率论基础课程先后入选上海市重点课程和上海市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学科是教育部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实施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数学英才班计划、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卓博计划等完备多元的人才培养体系。2009年入选数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19年首批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学科以《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等基础课为基石的一流专业课程体系,基础性、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兼具,已成为国际国内公认的、成熟而扎实的数学人才培养品牌。坚持数学学科特点、遵循数学学科教学规律,贯彻“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配备最优质师资,充分运用第一、第二课堂教学资源,开设小班习题课加强基础训练,开设无学分讨论班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性,锻造学生扎实的数学功底,提高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创新型数学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科着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吸引有志于投身数学研究的优秀学生,实施数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苏步青计划),培养数学尖端人才,加强学生数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设立“苏步青班”,以无学分讨论班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荣誉课程体系,加深和拓宽分析、代数、几何 / 拓扑、应用数学四个基础方向,安排知名教授授课,邀请海内外知名教授开设暑期短课,将学科前沿融入本科教学,为培养未来领军人才打下坚实基础。2019年启动数学英才班,实行小班教学,进行了一系列包括课程体系、课程大纲、学分调整、A类成绩不设限的改革与创新。2020年实施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配备一流师资,编著现代教材,实行导师制,提供一个促进优秀学生更好成才发展的环境,根据学员的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的学术发展道路,并通过各类科创活动,鼓励尽早进入科研,培养未来数学科研和应用人才。

学科建设

  2007年,复旦大学数学学科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在前三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综合排名均名列第二,第四轮评估中获评A+学科,第五轮评估中续获佳绩。纯粹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在1988年、2002年和2007年度均获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为国家首批博士点,其余3个学科均在1985年被批准为博士点,现具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1985年设立了数学博士后流动站,2005、2010年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复旦大学数学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有一批在学术界有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在2002年、2006年、2012年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综合排名第二;1993年,获原国家教委批准为国家理科数学人才培养基地;1994年国家教委批准成立“非线性数学模型与方法”部门开放实验室(现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998年成立了中法应用数学研究所;2001年成立了上海市现代应用数学重点实验室。复旦数学学科还是“211工程”(一至三期)、“985工程”(一至三期)重点建设学科。

2009年,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成为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011年、2015年先后增设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应用统计专业硕士授权点。2015年,复旦大学数学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现为上海市I类高峰建设学科,高峰学科第一期建设成绩优秀。

2017年,数学学科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并在2021年国家第一轮“双一流”学科建设成效评价中,7个指标全部获评“显著”,2021年再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在全国最早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5、2010、2015、2020年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两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当前学科全球声誉和排名稳步提升。

教学成果

学生在中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具有重要影响的竞赛上屡获佳绩,共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57个,二等奖32个,在更具世界影响的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中同样表现优异,共获得金牌3枚,银牌13枚,铜牌38枚,特别是在2017年第八届丘赛中,获2金2银3铜的优异成绩。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中连续两届获上海市一等奖,全国二、三等奖

恢复招收研究生以来,1983年全国首批18 位博士学位获得者中,4位是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培养的。在历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该评选自1999年开始,至2013年以后不再开展),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有10篇入选(另有6 篇获提名奖),名列全国高校同类院系前列。

合作交流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组织优秀学生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赴法国巴黎高校、科研单位考察学习。主办、承办了东亚博士生论坛、全国偏微分方程博士生论坛和暑期学校等一系列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术活动。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将对外交流与一流学科建设目标紧密结合,不断巩固和发展深层次、宽领域、立体化的国际合作,持续扩大学科开放程度。学院与英国牛津大学京都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东北大学、韩国KAIST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交换项目,不断提升师生赴海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科研训练和学术交流频率、数量及质量。学院积极主办或承办重要国际会议,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不断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2月,依托复旦大学数学学科,先后成立上海应用数学咨询开发中心、教育部非线性数学模型与方法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友邦-复旦精算中心、中法应用数学研究所、复旦大学数学金融研究所、上海市现代应用数学重点实验室、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上海·复旦大学)、复旦-华为应用数学创新实验室、国家国防科技工业联合应用数学创新中心(复旦分中心)、高性能saber仿真软件算法校企联合实验室等数学研究平台。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2月,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谷超豪教授获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李大潜教授获2015年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苏步青奖。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2项,其中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20项;何梁何利奖6项;上海市科技功臣2人;中国数学会华罗庚数学奖科学探索奖阿里巴巴集团青橙奖等多项重要奖项。教育部非线性数学模型与方法重点实验室在2015年、2020年评估中获评优秀。多位教师在国际数学家大会和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上做邀请报告,多位教师在国际公认的顶尖数学杂志上发表高质量论文。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项,腾讯控股新基石研究员项目 1 项,“111”引智计划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4项,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上海市重大专项计划2项,上海市高峰学科创新团队7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10余项。

复旦大学已经成为国际数学界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自2016年至2023年初,复旦大学数学学科举办专题“学术年”活动4次、院士论坛28期、杰出学者讲坛68期、午间学术报告165期;累计接待访问学者2704人次,出国交流872人次,举办各类学术讲座2400余场,召开各类高端会议170余次,其中包括46次国际会议。

学术期刊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设有《数学年刊》,创刊于1980年,是教育部委托复旦大学主办的国际性、综合性的数学期刊,旨在反映国内外数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促进国际数学界的学术交流,专门刊登纯粹数学应用数学方面具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现分A、B两辑出版,均面向国内外发行:A辑为中文版双月刊,B辑为英文版季刊,每年共出版10期。 A、B两辑内容不重复。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1月

校友情况

截止时间:2024.2.2

主要荣誉

1994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国家理科数学人才培养基地。

2007年,复旦大学数学学科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2009年,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成为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015年,复旦大学数学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现为上海市I类高峰建设学科。

2017年,数学学科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2021年再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参考资料

华波波 中文主页.复旦大学.2024-02-02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介绍.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24-02-02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简介.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简介.2022-05-10

院长致辞.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24-02-02

系所介绍.复旦大学.2024-02-02

人才计划.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24-02-02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24-02-02

教学名师.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24-02-02

概况.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24-02-02

数学年刊.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24-02-02

现任领导.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24-02-02

杰出校友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24-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