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金体
“瘦金体”,也称“瘦金书”“鹤体”,是楷书的一种,由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所创。宋徽宗的书法笔画瘦硬,初习黄庭坚,后又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并杂糅各家,取众人所长且独出己意,最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书”体,影响颇大。
宋徽宗的“瘦金体”代表作品有《楷书千字文卷》(上海博物馆藏)《秾[nóng]芳诗》等。“瘦金体”运笔刚劲犀利,下笔尖而重,行笔细而劲,笔道腴润洒脱,自成一家。今天的“仿宋体”也是从“瘦金体”演变而来。
宋徽宗的《晴竹图》在北京保利2021春季拍卖会上以1610万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南宋岳珂在《宝真斋法书录》中称“瘦金体”:“金缕之妙,细比毫发。殆[dài]与神工鬼能。较奇逞并与秋毫间。”迟昌炽在《语石》中赞“瘦金体”:“瘦硬通神,有如切玉。”
名称由来
“瘦金体”或“瘦金书”原名为“瘦筋”,意指其点画尖细而富有弹性。由于宋徽宗宋徽宗身居高位,而把“筋”字改为“金”,称“瘦金体”。
历史沿革
背景起源
“瘦金体”为宋徽宗赵佶所创。赵佶是宋朝的第八位皇帝,生于1082年,卒于大约1135年。登基初期,赵佶在政治方面还有一些成就。但不久后,政治逐渐腐败。
赵佶自幼热爱文学艺术,尤其对书法和绘画兴趣浓厚。他与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辙、艺术家王诜等交流切磋,书画水平不断提升。赵佶主持编辑了《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和《宣和博古图》三部作品。北宋时期,篆、隶、楷、行、草书都已完备,宋宋徽宗赵佶掌握了所有常见字体。他的草书技艺高超。他的楷书更是融合众家之长。他学习唐代褚遂良、薛稷、薛曜和宋代黄庭坚,笔意遒劲,细看其点画撇捺间带有工笔画的韵味。
赵佶注重“诗书画印”的结合。“诗书画印”结合是元明以后中国画的特征,但在北宋还处于草创时期,是赵佶开此风气之先河。艺术形式的发展与其相关媒介的发展关系密切。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发展,对“瘦金体”的出现也有贡献。
概念提出
“瘦金体”的概念最早是由南宋周密提出的。他的《癸辛杂识别集·汴梁杂集》中写道:“宋徽宗定鼎碑,瘦金书。”之后,元代倪瓒称宋徽宗的书法为“瘦金书”,明代陶宗仪则说宋徽宗“自号瘦金书”,清代叶昌炽却说是世人将宋徽宗书法称为“瘦金书”。因此,根据现有的资料无法断定,“瘦金体”是宋徽宗自己命名的,还是被他人冠名的。但宋徽宗是“瘦金体”的创造者,这一点是被公认的。
发展现状
清末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学习“瘦金体”比较有名的是工笔画家于非闇。新中国成立以来,写“瘦金体”比较有名的是书法家庄严先生。
时至现代,“瘦金体”被收录进计算机字体库。目前有汉仪字库开发的“汉仪瘦金隶”、“汉仪瘦金书简”、“汉仪瘦金书繁”、华康科技开发的“瘦金体”,和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开发的“方正瘦金书”等。国内建筑制图标准所规定的常用工程字体“长仿宋体”就是从“瘦金体”演变而来。
2000年以后,随着小说、电影的流行,瘦金体开始受到更多关注,许多人开始投入心力研究瘦金体,瘦金体的曝光率逐渐增加。2019年,以宋朝为背景的连续剧《鹤唳华亭》播出,剧中人物写的“瘦金体”书法受到大众注意,形成了一股“瘦金体”热潮。
艺术特点
宋徽宗所创的瘦金体,因其与晋楷唐楷等传统书体区别较大,个性感强烈,故可称作是书法史上的一个独创。“瘦金体”属于楷书的一种,原名“瘦筋”,因其笔道细瘦而挺劲得名。其起笔收笔、转折提顿处痕迹夸张,撇捺竖弯钩与黄庭坚书法的长画外送极为相似,末端锋利如刀尖。有纤细爽利、瘦挺苍劲、清丽从容的特点,容易识别。下图为《祥龙石图》(局部)。
结构特征
结字
“瘦金体”的结字很有特色,其四面张开、中宫紧缩,字的重心多在三分之一处,给人以视觉上的伸展,有萧散之态。如下图“风”字,外框张开,首画一撇与右半部的竖弯钩各自向外延伸,展现出大气的萧散感。而中间部分则写的很满。其结体既外扩又端庄紧凑。
“瘦金体”字形偏长,这既是初唐书法的共有风貌,也是薛曜的结字特色。
布局
在宋宋徽宗的书法中,单字结体和整篇章法布局常出现“巧拙对比”。从九宫格的角度看“瘦金体”的章法布局,当其中间字型较小或用笔较为粗拙时,四周的字型往往较为舒展,或用笔较为轻巧,这达到了一种视觉上的和谐统一。为了避免章法布局平铺直叙,失去灵性,宋徽宗利用特殊的用笔方式来调节用笔和布局的节奏,运用跳荡顿挫之法,创造出婉转流美、跌宕起伏的布局和节奏感。
笔法特征
用笔特点
首先,大多数书法起笔、行笔都是藏锋的。而“瘦金体”起笔露出的笔锋较多,且露锋行笔。
其次,“瘦金体”顿笔的动作明显。在写长横时,中间多细若游丝, 收尾处却重重顿一笔;写长竖时,收笔处往右下重顿一笔;在折笔时,顿角尤为明显。
最后,“瘦金体”把捺脚加长,呈现出竹叶的形态。相比于以往楷书的捺脚,“瘦金体”的捺脚带有流动感,使字体更为舒展。
下图是宋徽宗的“瘦金书”《欲借风霜二诗帖》与黄庭坚的“行楷书”《送四十九侄诗》卷(局部),可以看出“瘦金体”相较于传统楷书,笔法特征明显。
如果细读徽宗的书画作品,可以看出徽宗“瘦金体”风格总体一致但略有差异。其早期风格稚嫩婉约,后期成熟书风则更为刚劲强健,锋利如“屈铁断金”。其后期笔画之间呈现明显游丝,而前期则不明显。如下图,宋徽宗的《秾芳诗帖》展现了其后期风格。而《题李白上阳台帖》(拼接,局部)则展现出其早期风格。
书面气象
宋徽宗与其师法对象薛稷,都喜欢画鹤。宋徽宗对鹤的观察细致入微,其传世作品《瑞鹤图》就是一个例证。自古以来,鹤都被认为是富有神仙气息的吉祥物。宋徽宗爱鹤,也因为鹤能体现出他的帝王身份。从《瑞鹤图》的题款看“瘦金体”所展现出的气象,正如丹顶鹤一样,恍若出尘,仙气十足。
书写工具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作为重要的书写工具,其发展进步对书法的进步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唐代盛行短锋毛笔,而宋朝普遍使用笔锋偏长的毛笔。从“瘦金体”风格推测,其书写时所用的大概是长锋且毛质偏硬的毛笔。“瘦金体”提按较为丰富,长锋毛笔的笔锋相对灵活;且“瘦金体”经常出现“露锋”和“出锋”,连带用笔较多,其运笔速度应该较快,长锋笔可以增加笔头的蓄墨量,运笔不易滞涩。同时,“瘦金体”书法只用笔尖,写小字仅用四分之一笔锋,写大字也不超过三分之一笔锋,控笔难度高。宋徽宗常画工笔花鸟画,用的就是长锋细毛笔,这种特定的书写工具和书写习惯也促成了“瘦金体”独特的艺术风格。
宋代,绘画和书法的形式逐渐多样化,纸张需求量增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宋徽宗以前,宣纸的发展已经比较完备,这为宋徽宗书法和绘画艺术的精进提供了良好条件。宋代的制墨工艺也取得了重大发展,以桐油墨(油烟墨)取代松烟墨,墨色更黝黑亮泽、经久耐用,不易褪色。唐、宋时,砚台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在砚台上研磨能调控墨汁的浓稠度,研磨越久,墨色的层次越明显。
代表作品
存世作品
现存宋徽宗的“瘦金体”手迹主要有《秾芳诗》《夏日诗帖》《赵佶闰中秋月诗帖》《棣棠花诗帖》等。下表列出了部分赵佶的“瘦金体”书法作品。
经典作品赏析
《楷书千字文》是宋徽宗23岁时所作,是其存世书迹中最早的作品,是写给奸臣童贯的。宋徽宗“瘦金体”书法《千字文》卷,每行十字,前后共有百行。其字大寸许,间架开阔,笔划劲利,清逸润朗,可见其青年时期的艺术修为就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当代书画鉴定家杨仁恺评价其“结体疏朗端正,下笔尖而重,行笔细而劲,撇捺出笔锋而利,横坚收笔顿而钧,整体道丽瘦硬。
宋徽宗的“瘦金体”多为寸方小字,但《秾芳诗》为大字,用笔畅快淋漓,锋芒毕露,富有傲骨之气,如断金割玉一般,别有一种韵味,堪称“瘦金体”杰作。
展览拍卖
展览
宋徽宗“瘦金体”传世书画数量不多,且宋代距今已近千年,作品不易保存,主要典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市和辽宁省博物馆,以及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等。目前中国馆藏宋徽宗作品仅有39件。
现代展览主要有2012年举办的武世发“瘦金体”书法展和2018年5月12日,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王正良“瘦金体”艺术展。
拍卖
中国嘉德拍卖公司的拍卖中,一枚“北宋宣和通宝瘦金体背陕小平”的成交价为3850元。
而宋徽宗的书画作品由于年代久远,不易保存,每次展出拍卖,都会吸引很多书法爱好者。2011年,在深圳市五洲宾馆举行的中翰清花“清花岁月”跨年拍卖会中,展出了一套宋徽宗《瘦金千字文》,深圳市民因此有机会一睹“瘦金体”书法的风采。
价值与影响
影响
宋代在中国铸币史上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除了品种、铸量、出土量多之外,北宋钱币因精湛的书法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著名的北宋“御书钱” 就是由皇帝亲自书写钱文。赵光义赵光义开创了这一先河,到了宋徽宗时期,“瘦金体”钱文尤为精美,代表了宋代货币文化最高水平。“瘦金体”为宋徽宗“御书”,当时的“大观通宝”“宣和通宝”“崇宁通宝”“政和通宝”等钱币上的题字都是徽宗的御书“瘦金体”。宋徽宗还开创了“诗书画印”结合的先河。
此外,现代美术字体中的“仿宋体”也是来源于宋宋徽宗所创的“瘦金体”,是建筑制图的通用字体。下图为方正字库收录的“方正刻本仿宋”字体。
相关评价
故宫博物院形容“瘦金体”:“疏朗端正,下笔尖而重,行笔细而劲,撇捺出笔锋而利,横竖收笔顿而钩,整体遒丽瘦硬,只剩筋骨,故称‘瘦金体’”。“运笔挺劲犀利,笔道瘦细峭硬而有风神,如南天竹般舒展,风神飘逸,成一家之法,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后人多有模仿而难得其深。”
清代陈邦彦曾跋宋徽宗瘦金书《秾芳诗帖》:“此卷以画法作书,脱去笔墨径,行间如幽兰丛竹,泠作风雨声。”既是对这一诗帖的评赞,也是对“瘦金书”艺术效果的概括。
明代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写道:“徽宗行草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
元朝文学家、藏书家袁桷赞美“瘦金体”“笔法飞动,有凌云步虚之意。”
宋末元初书画家赵孟頫 评价瘦金体“天骨遒美,逸趣蔼然。”
元朝文学家柳贯认为“瘦金体”“鸿笔宛委扬清风”。
邓白先生评价“瘦金体”“自辟蹊径,独树一帜,笔势飘逸,如冲霄鹤影,高迈不凡。掠水燕,轻盈无迹。 瘦劲而不纤,端整而不板”。
相关研究
虽然现代学习“瘦金体”的人很多,但近代以前,却很少有人学习“瘦金书”。第一,是因为“瘦金书”是当时的“御笔”,在当时人们不敢模仿和学习皇帝的字。第二,宋徽宗是亡国之君。由于很多人对书法持“成王败寇”的观念,有人认为“瘦金体”是亡国之体,所以也影响了大家学习“瘦金体”。第三,由于关于“瘦金体”的理论指导和相关资料匮乏,也给学习带来阻碍。此外,还有人认为它是美术字或题画字,没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只适用于题字用。因此,“瘦金体”的传播和影响受到了很大局限。
书法本体研究
水佑的《赵佶的书法艺术》,周振的《宋徽宗瘦金体及其笔法》,以及王平川、赵梦林编著的《宋徽宗书法全集》等作品以字帖形式对“瘦金体”书法本体进行了研究。龙建人的《宋徽宗的瘦金体》,分析了“瘦金体”的美学特征,认为其笔法蕴含刚柔并济的秀美。韩晗的《宋徽宗宋徽宗的画家眼光与“瘦金书”》则从线条、笔法、结构等方面分析,认为赵佶以工笔画的眼光看待书法,笔体突兀夸张,世人评价言过其实,以其创造义掩盖了书体本身的毛病。《赵佶瘦金体书法艺术摭谈》分析了“瘦金体”的书法艺术风格特征,称其“打断骨头连着筋”,刚中带柔。杜薇的《谈“漆书”和“瘦金体”的形式美》认为“瘦金体”注重统一的美感,追求规范性,具有程式化特征,极易辨别,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形式美感突出。宋芳斌在《宋徽宗“瘦金体”技法特点及“书画同源”之说的践行》中分析了“瘦金体”的基本点画和布局章法。
书法渊源研究
李冰林在《浅议唐太宗、宋徽宗、清高宗三位帝王的书法》中追溯了薛稷、褚遂良、王羲之等人的师承关系。 水赉佑在《赵佶的书法艺术》中列举了黄庭坚、薛稷、褚遂良等六种渊源说法。宋芳斌则认为宋徽宗书法应是先学吴元瑜,后溯薛稷,还受到“欧书”的影响。 在《赵佶瘦金体书法艺术摭谈》中,作者从作品风格和用笔特点分析了赵佶书法的渊源。
宋徽宗崇尚道教,其书法也受道教思想及美学的影响。徐惠的《论道家文艺观对宋徽宗书画创作的影响》认为宋徽宗把“无为之真”视为最高美学标准,“瘦金体”体现了恬淡、自然之道。 岳久媛的《道教意识对宋徽宗书画的影响》从“瘦金体”模仿鹤态入手,认为其清劲的审美取向符合道教的美学追求。
宋徽宗的工笔花鸟画得到了历代评论家的普遍认可。邓白从绘画角度分析“瘦金体”,认为其秀劲的字体和工丽的画面相得益彰。雷森林则研究了绘画对“瘦金体”笔法和章法的影响,分析其书法题画的形式美,也指出其重构图、造型、程式化的弊病。 曹宝麟认为,宋徽宗“瘦金体”与其双钩花鸟画技法存在一定的关联。
宋史学者伊沛霞在《宋徽宗》一书中探讨了其书法作品背后的政治意义,认为宋徽宗是 “以文人的身份来履行自己的皇帝职责”。宋芳斌也认为宋徽宗的艺术风格和他的皇帝身份有很大关系,其身份为其结交书法家、阅览书画珍品以及书法学习带来了极大便利。
书法影响研究
朱柳敏在《浅议宋徽宗的“瘦金体"和“宫廷画"及其对南宋画风的影响》中指出宋徽宗“瘦金体”所展现的审美取向对南宋画风影响深远。《赵佶瘦金体书法艺术摭谈》指出赵佶在艺术上富有创造精神,其书法风格体现了北宋风貌,为后人留下丰富的临摹学习材料。
参考资料
Bilingual Arts: The “Slender Gold” Calligraphy of Emperor Song Huizong 雙語藝術:宋徽宗的瘦金體書法.taipei times.2023-09-08
瘦金体(文物考古卷).大辞海.2023-09-07
瘦金书.故宫博物院.2023-08-22
赵佶:瑞鹤图.国家艺术档案.2023-09-07
瘦金体(美术卷).大辞海.2023-09-07
瘦金体.故宫博物院.2023-08-22
1964 宋徽宗 晴竹图 立轴.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23-09-07
宋徽宗秾芳诗帖绢本.国家艺术档案.2023-08-22
宋徽宗“瘦金体”书法风格关联性探源.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2023-08-22
宋徽宗之后的瘦金体.中国周刊.2023-08-30
汉仪瘦金隶 简.字体家.2023-08-26
汉仪瘦金书简.汉仪字库.2023-09-07
汉仪瘦金书繁 .汉仪字库.2023-09-07
华康瘦金体.华康字型.2023-08-26
方正瘦金书.方正字库.2023-08-26
工程字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3-08-26
宋徽宗《瘦金千字文》现身深圳 最初赐给童贯. China News.2023-08-22
宋徽宗存世的十几件“瘦金体”真迹 风姿绰约.中华网.2023-08-22
黄庭坚行楷书.故宫博物院.2023-08-22
赵佶.中国书法家协会.2023-08-22
瘦金体作品有哪些.北京中国书画协会.2023-08-22
武世发瘦金体书法展昨开展-瘦金体,艺术家,家协会,协会会员,艺术学院-北方网-新闻中心.北方网.2023-08-31
王正良书瘦金体艺术展亮相省图.今日头条.2023-08-31
北宋宣和通宝瘦金体背陕小平.中国嘉德.2023-08-22
大观通宝(折五).上海博物馆.2023-08-22
全部字体.方正字库.2023-08-22
赵孟頫.大辞海.2023-08-22
柳贯.大辞海.202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