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唐寅

唐寅

唐寅(1470-1524年),初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苏州府吴县人(今江苏苏州)。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

唐寅生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成化十四年(1478年),唐寅的父母将其送入私塾读书。后唐寅通过童子试,进入苏州府学读书。在唐寅二十五岁左右时(即弘治七年(1494年)之前),其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对唐寅打击极大,他更加无心功名。经过好友祝允明的劝解后,唐寅闭关苦读一年,在弘治十一年(1498年)的应天府(今南京)乡试中,高中第一名解元。次年,唐寅在京城参加会试,身陷科举舞弊案,被黜充为吏役,但唐寅耻于为吏于是愤而归乡,以书画谋生。正德九年(1514年),他在宁王朱宸濠的邀请下前往南昌市,在察觉朱宸意图谋反后,唐寅佯狂装疯才得以脱身归乡。晚年的唐寅穷困潦倒,于嘉靖二年(1523年)十二月初二病逝。后被葬于桃花坞,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被迁葬今之苏州市横塘镇王家村。

唐寅与祝允明、文徵明、徐桢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其画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明四家”,或称“吴门四家”,精于山水、人物、花鸟,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兼具南宋院体派和文人画的特点,代表作有《落霞孤鹜图》等,其人物画以仕女图最为著名,代表作有《王蜀宫妓图》等,其花鸟画主要以水墨写意为主,代表作有《古槎鵒图》等。唐寅书法吸取多家之长,形成了他独具一格的书法风格,代表作有《行书七律二十一首》等。他在文学上的造诣也很高,其诗作多用俚语、俗语,言简意又浅显易懂,以游记、题画、感怀之作为主,代表作有《言志》《桃花庵歌》等,后人将其著作辑录为《唐伯虎集》《六如居士全集》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明成化六年(1470年),唐寅出生于苏州府吴县吴趋里(今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一个商人之家,其父名为唐广德,其母为丘氏。民国学者杨静根据唐寅《与文徵明书》《答文徵明书》推断,唐寅父母所从事的行业“似为酒食之肆”。唐寅小时候很聪明,唐广德虽然是商人,却希望唐寅能通过科举光耀门楣,因此在成化十四年(1478年),唐寅被送入私塾读书。读书期间,唐寅结识了好友刘嘉絠,刘嘉絠家学渊源,其父刘昌进士出身,曾修撰宋元两代史,受其熏陶,刘嘉絠也爱好文史。唐寅与刘嘉絠结交后,刘嘉絠经常引导他读一些文史类的书籍,培养了唐寅对古代文史的兴趣。出于对文言文共同的爱好,唐寅又陆续结识了祝允明文徵明等好友。在他们的引荐和带领下,唐寅开始在苏州古城文坛暂露头角,并频繁参与当时的文人聚会。

后唐寅通过童子试,进入苏州府学读书。但唐寅并不热心科举,仍然沉迷于钻研古文,并沾染上了一些名士放诞不羁的习气,如与好友在府学的泮池内打水战,有时会无节制的饮酒,甚至出入妓院。因此,他在府学的月考、岁考中没有取得好成绩,未获得膳生员或增广生员的资格,只是一名普通的附学生员。

弘治元年(1488年),唐寅与徐廷瑞的次女徐氏成婚。

弘治四年(1491年),刘嘉絠去世,唐寅悲痛万分,他花费数月时间为好友编撰一本文集,将其命名为《刘嘉絠遗稿》(今已亡佚)。随后在唐寅二十五岁左右时(即弘治七年(1494年)之前),其父母妻子、妹妹又相继去世,让唐寅备受打击,无心功名。

高中解元

后来祝允明不愿看到唐寅继续消沉,出言规劝唐寅,让唐寅以事业为先。唐寅听从了祝允明的规劝,决定闭门苦读一年参加科举。唐寅虽不喜欢科举时文,但在八股文上确有较高的造诣。弘治十一年(1498年),唐寅参加应天府(今南京市)乡试,高中第一名解元。此时的唐寅志得意满,在其答谢乡试主考梁储的一首诗中,表达了在明年的会试、殿试再夺佳绩的愿望和决心。梁储非常看重唐寅的文章,回京后还呈给大学士程敏政观览,程敏政也很欣赏唐寅。在进京赶考途中,唐寅结识了江阴举子徐经,两人相处甚为融洽。唐寅进京后,陆续拜访了梁储以及担任本次会试主考的程敏政等人。

科举贿案

弘治十二年(1499年)会试结束后,二月二十七日,户部给事中华上奏称主考程敏政收受徐经、唐寅贿赂,泄露考题给二人。随后大学士李东阳受命调查此事,李东阳的调查结果显示查无实据。弘治皇帝又诏令锦衣卫将徐经、唐寅、华昹逮捕入狱,核查此事。在锦衣卫审讯中,徐经、华昹各执一词,程敏政则多次上奏要求辞职承担责任,但弘治皇帝未允。但随后在朝廷上,由三法司、锦衣卫共同廷审时,徐经却翻供称程敏政确实收受过他的贿赂。工科都给事中林廷玉随后以同考官的身份列举程敏政阅卷六大疑点,建议将徐经、唐寅、华昹三人释放不再过问,让程敏政罢官归乡。弘治皇帝考虑良久之后,终于在六月结案,徐经、唐寅二人交钱赎罪并被黜充吏役,程敏政致仕,华昹被贬迁他职。

放浪形骸

科举贿案后,在京的孙吴官员吴宽怜惜唐寅之才,托同僚将唐寅派为浙江省布政使通吏,并委以照顾。但唐寅却不愿去做吏(吏被当时士人视为下等职业),在交钱赎罪后,选择回乡。回到家中后,唐寅的第二任妻子与其反目。在休掉其妻后,唐寅心情十分低落,再加上在狱中遭受刑讯,身体一直不太好,而后待唐寅如父如友的文林(文徵明之父)去世,再加上身陷贿案所遭受的流言蜚语,让唐寅身心俱疲,病倒在床。在修养期间,唐寅以饮酒读书度日。为了摆脱科举贿案的阴影,他在佛经中需求禅定法门,并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六如”自喻,号“六如居士”。由于赎罪耗尽其家中积财,且此生再科举无望,他决意以书画谋生。随后他的画名气日增,经济条件逐渐转好,加上科场失意的满腹牢骚和世间的人情冷暖,让他愈发放浪形骸、纵情声色。

建桃花庵

但他的任性举动引起了其弟唐申的不满,与其分家。好友文徵明也来信批评劝告,但唐寅依然我行我素,在其《答文徵明》一文中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与弟弟分家后,唐寅就不怎么再回家居住,他时而寄居佛寺,时而去旁郡好友家居住。长此以往,他有了修建圃舍的想法。在他家不远处的桃花坞,原为北宋名臣章楶的别业,到了明代已成为菜地和花圃。唐寅很喜欢桃花坞,便决定在此地修建新居。他将自己的新居起名为桃花庵,弘治十八年(1505年)三月,他还为自己的新居创作了名篇《桃花庵歌》。

弘治十八年(1505年)下半年,唐寅出外远行,游历了皖南歙县、休宁县、福建仙游、浙江天台山等地,留下了《王氏泽富祠堂记》《爱溪记》《竹斋记》《齐云岩纵目》《嗅花观音》等作品。唐寅返回苏州市时已是正德元年(1506年)二月。大约在正德二年(1507)年的春天,桃花庵落成,乔迁之日,他邀请了沈周、祝允明、黄云等好友小聚,并作《桃花庵与祝允明、黄云、沈周赋》记载了当时的情形。此后唐寅又陆续在桃花庵添置了其他建筑,目前可考桃花庵内的建筑有竹溪亭、梦墨亭、学圃堂、寤歌堂、蝶斋等。正德三年(1508年)底,桃花庵内的建筑工作基本完成,这里也成为了他创作的主要场所。此时唐寅的生活相对安定,除了以书画谋生外,偶尔也会收徒授课,还时常与新朋旧友聚会宴饮、诗词唱和。

南昌之行

正德九年(1514年)秋天,唐寅受宁王朱宸濠的聘请,前往南昌。前往南昌途中他游历了庐山,作诗《庐山》(一说《游庐山开先寺》)以作纪念,并作有《匡庐图》一幅。在唐寅到达南昌后,宁王待其甚厚,两人除了谈诗论画外,还参加了一些应酬和游览。宁王一方面做出礼贤下士的姿态,另一方面则在招兵买马,囤积粮草,为起兵造反作准备。当唐寅发觉宁王的造反意图后,于是他立刻装疯卖傻让宁王放其离开了南昌。与来时的路线不同,他选择从江西省经安徽富春江杭州市,再从运河返回苏州市正德十年(1515年)三月中旬,唐寅回到了桃花庵。返回苏州后,唐寅闭门谢客了一段时间,期间以饮酒、赋诗、作画打发时间,修整一段时间后,才开始正常的人际交往。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四日,宁王起兵造反,唐寅得知消息后非常恐惧,害怕有人将其当做宁王的同党。同年七月二十六日,宁王被王守仁活捉,唐寅得以逃过一劫。

潦倒而终

宁王被处死后,唐寅虽然没有受到牵连,但对他的名声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让他的生活大不如前,他想多卖一些画作补贴家用。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让他晚年过得十分凄苦,且疾病藏身。据其《练药图次弘农杨仪部韵》载,应为肺病。嘉靖二年(1523年)四月,他曾作《钟进士图》,并题有“长啸一声,鬼避千里;佩剑执笏,疾视不已。”希望借此驱邪避祸。同年十二月初二,唐寅因病去世,曾留下绝笔诗一首,“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主要作品

书法作品

绘画作品

文学作品

据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邓晓东考证,唐寅文集中所收录的作品,有部分诗作的著作权存疑,其中大部分为题画诗。

有些作品是辑刻文集者误将他人作品当做唐寅作品收录,如《七夕歌》(北宋·张耒)《惜梅赋》(北宋·唐庚)《爱菜词》(明·钱福《爱菜歌》)等。

而有些署名为唐寅的作品则与他人作品只是稍有不同,如唐寅《为吴征君写韦庵图并赠以诗》,与元初书法家邓文原《赵松雪怡乐堂图赠善夫副使》,仅前两句不同,后六句一样。邓晓东认为有可能,是唐寅将他人作品改动后题在自己的画上,但此种可能性较小,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后人伪造唐寅画作后,再模仿其笔记将他人诗作改动后题在画上,此后又被人当做唐寅真迹收藏,进入了各种书画目录类著作中,又被后人辑录于唐寅文集中。

有些诗作则都是题写于唐寅不同画作之上,但仅有少许区别。如李日华《味水轩日记》中记载唐寅《茂林飞瀑图》上的题诗是:“溅沫飞流白练张,重云深锁树千章。空山尽日惟猿鸟,堪笑红尘市里忙。”而在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卷三中则著录为《唐六如乱山云琐图立轴》上的题诗,“溅墨飞流白练张,乱山云锁树千章。忘机尽日怀猿鹤,应笑红尘市里忙。”邓晓东认为这种情况,有唐寅重复使用自己作品题于不同画作上的可能性,也有可能是造假者所为,但因有些画作已经失传,无从考证真伪。

还有一部分作品,在不同著作中署名不一,有些甚至在同一著作中署名也不一样。有一些可以分辨真伪,如《画鸡》见于唐仲冕刻《六如居士集》,在《石渠宝笈·明沈周画鸡一轴》中稍有不同却又署名为沈周,而《六如居士全集》刊刻时间晚于《石渠宝》,但该诗又未收录于沈周文集,该诗应为清代伪作。但有些作品则缺乏足够的证据,无从判定真实作者,如“满地松阴六月凉”一首,《珊瑚网》卷十六作祝允明,在卷四十便题作唐寅。

明人何大成在其《唐伯虎先生外编续刻》中收集了唐寅套数十六首(其中重复两首),小令四十八阕。今人谢伯阳所编的《全明散曲》在何大成基础新增了五首套数,两阕小令。但其中部分作品的著作权存疑,邓晓东根据前人对比成果,再结合故宫博物院所藏唐寅书法作品《唐寅行书自书词卷》考证,套数《步步娇》(楼阁重重)、《香遍满》(因他消瘦)、《榴花泣》(折梅逢使)、《黄莺儿》(衣褪半含羞)、《排歌》(第一娇娃)不可能是唐寅作品,另有《桂枝香》(东风寒峭)、《步步娇》(满目繁华春将半)、《针线箱》(自别来杳无音信)等作品的作者存在争议。

艺术风格

书法作品

唐寅书法师从哪位名家,史书并无记载。他与同时代多位书画家、收藏家如沈周文徵明等交往密切,因此他有机会观摩前代书家墨迹、师法前代书家,他师古而不泥古,必有一定的变化。他绘画上的成就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书法的光芒,但其书法自有独到之处,他善于吸取前人之长,并转为自己的艺术语言,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展现了不同书风。

从唐寅存世最早的墨迹题周臣《听秋图》和题沈周《壑舟图》来看,其时唐寅二十一岁,其字体瘦长,写的比较局促拘紧。到其二十六岁的行书《自书旧作诗》卷时,则起笔露锋,转笔方劲,显示出唐代欧阳询之笔法,同时结体欹侧,撇笔有挑拂之态,又掺杂宋代书法家米芾的笔意。从另外一副大约为唐寅二十八岁时的行书作品题沈周《杨花图》来看,其字形体修长,结字较舒放;笔法则显圆婉,蕴含怀素之意。而在《黄茅小景图》卷的唐寅题诗中又显示他受过王羲之的影响,更多运用圆婉的笔法,字形大小错落。这些作品显示早期的唐寅即三十二岁前,书法师法范围较杂,楷书主要学欧阳询,行书则兼取欧阳询和王羲之。但总体来说这个时期唐寅书法仍显稚嫩,说明其书法还在探索阶段。

在唐寅会试失利,回到家乡后,为了谋生专志于书画创作,其书法开始确立方向,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从其三十四岁时所书的题吴伟《李奴奴歌舞图》来看,用笔凝重,结体欹正相倚,带有颜真卿赵孟頫之风。在唐寅中年书法代表作《和沈周落花诗三十首》卷中,则显示出他试图融合颜真卿和赵孟頫之长的姿态,该卷中字形方正,字形略向右上欹斜,笔道凝重,行笔圆婉流畅。在其《与海滨中翰札》中除了较重赵孟頫书风外,又结合李邕书法中斜长的姿态。至其四十岁时的《行书七律四首诗》和四十一岁时《联句诗》册,则已融合颜、赵两家之法。

晚年唐寅融合各家之长,观其五十岁时的《双鉴行窝记图》题记,在赵孟頫圆婉笔意之上,参合米芾回旋曲折之意,体势稳健又抑扬起伏、欹侧多姿,显示其书风已臻于成熟。同为其五十岁或五十后的《西洲话旧图》轴,结体偏于长方形,更加欹侧跌宕,笔画细劲、意态俊秀,在融合赵孟頫、李邕两家技法的表现上更加自如熟练。在其最后的书作《行书七律二十一首》中,将赵孟頫之雅正温润、李邕之奇绝纵逸、米芾之跌宕劲疾融为一体,形成了他独具一格的书法风格。

绘画作品

唐寅在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

山水画

唐寅山水画师从职业画师周臣,而周臣画法取自李唐、刘松年南宋院体派画家。而唐寅曾与文徵明沈周等人来往密切,唐寅绘画也受到沈周文人画风的影响(一说唐寅在周臣之前师从沈周)。因此唐寅传世画作兼具南宋院体派和文人画的特点。后唐寅又师法范宽赵孟頫高克恭以及“元四家”等南宗画法,取各家之长贯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唐寅最早一副有记载的画作是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的《贞寿堂图卷》,但今已不存,但现存《贞寿堂图》从题款字迹和铃印来看,应为唐寅早期之画作,无锡博物院副院长盛诗澜推测其为《贞寿堂图卷》不久后的摹本。此画布局、用笔、意境都接近文人画,如两段式的前后两景布局,山石染粗简,树干线条细劲。

而在唐寅师从周臣后(三十一岁后),其画风开始接近南宋院体派。如其三十岁左右画的《骑驴思归图》就已具明显南宋院体画派画风,画面淡设色,其石法使用带水长皴,显得湿润清雅,秋树青黄,多作空勾夹叶,画风近李唐。但唐寅师古却不泥古,在其《沛台实景图》中,近景山石使用小斧劈皴法、以及树木作空勾夹叶,皆取李唐之法,而远处云雾、山峦则轻描淡抹,树丛粗笔点簇,都带有元人高克恭笔意。

晚期唐寅(三十八岁后)的山水画则脱离南宋院体派画风,逐渐形成自己细笔山水风格,其特点为近景突出,远景简略;用笔细劲中锋,刚柔相济;皴法灵活多变,短长皴、顺笔逆毫、方折圆转交替使用;墨色淋漓,又极富浓淡变化,布满全幅却不显局促,及具灵润、空灵之美感。如其四十七岁所作《落霞孤鹜图》,画面着意于近景刻画,远景为极简略的一抹平川;以干笔淡墨点染出山石轮廓,虽取南宋院体画派画法却无其意;墨色浓淡变化。整幅作品意境优美,又体现出浓郁的文人画气息。五十一岁所作《双鉴行窝图册》则更显成熟之风,远山与近景合为一个整体,呈特写构图,以多变的皴法使峻峭山石呈圆转之势,线条由粗变细,化刚为柔。

人物画

唐寅的人物画,是明代以来文人画中最多的,不仅技艺高超,而且题材广泛,有名人高士、亲朋好友,但以仕女图最为著名。唐寅仕女画远学唐宋名家,近受明代画家杜堇吴伟的影响,但更显文气。其题材多取于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尤其以描写风尘女子居多,如《李端端图》《陶榖赠词图》,究其原因,明代诗人王世懋在《陈玉叔倦绣图》题跋中认为,“盖其生平风韵多也”,即唐寅生平多风流韵事,同时他还认为唐寅仕女画的成就已超过宋末元初钱选、明代画家杜堇。书画鉴定家王连起也认为,唐寅仕女画“可以说越明超元,不下宋人”。

唐寅人物画风格有两种。一种为工笔,以《王蜀宫妓图》为代表,作品继承了唐朝张萱人物画的特点,采用工笔重彩画法,衣纹作铁线描,线条劲练,额、鼻、颔敷粉“三白”式样,为传统的着色方法,服饰设色妍丽、纹饰描绘入微,人物造型生动;而《陶榖赠词图》则为工笔淡彩,人物、树木、芭蕉画法有杜堇之风,湖石则带有南宋院体派的风格。

另一种为写意,如《秋风纨扇图》,仕女形态近杜堇,但形态更加活泼,为了表现随风舞动的衣裙,唐寅以类似书法的顿挫转折线条勾勒衣带裙摆,笔墨灵动,风格简逸潇洒,为水墨写意人物画杰作。而《风木图》则采用了水墨淡色写意画法,构图简单,用笔工细而洗练,形象生动的描绘了孝子黄志谆哀悼双亲亡故的场景。

《临李公麟饮中八仙图》则是唐寅少有的白描佳作,线条流动爽利,如行云流水,富有韵律感。《东方朔像》笔墨寥寥,将东方朔诙谐多智、大隐于朝的形象描绘的形象入微。

花鸟画

唐寅的花鸟画主要以水墨写意为主,洒脱随意,格调秀逸,富有生趣,存世作品不多。其代表作为《古槎鸜鵒图》,该作的构图采用折枝法,笔法则采用书法的笔法,以写代描,以枯笔浓墨画树木枝干,树上八哥则用浓墨,秃笔点叶,整个画面浓淡疏密错落,秀逸爽利,风格介于沈周、林良之间。这可以被看作是花鸟画大家陈道复、徐渭之前的写意花鸟画杰作,对后世花鸟写意画的发展有着卓越的建树。

文学作品

唐寅在文学上也有较高的成就,他的诗多为游记、题画、感怀之作,表达其孤傲、狂放的心境,以及对事态言凉的感慨,通常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言简意赅。但唐寅早期的创作却崇尚“六朝文风”,其代表作《金粉福地赋》便以极为华丽的骈俪辞藻,描绘了一副奢靡享乐的场景。

在唐寅众多诗歌中,其《言志》一首流传甚广,影响较大,它是唐寅俚俗诗风的代表作。唐寅在当时城市经济日趋繁荣的情况下,能倡言不使造业钱,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明朝画家胡宗仁、清朝画家李子隆都曾咏诵该诗,以为自得。清朝学者龚伟认为该诗为唐寅清廉耿介的表现,对其大为赞赏,另一位清代学者马星翼则认为它具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另外“公安派”成员江盈科、明末学者胡我琨、清代学者赵翼等都在自己著作中收录了该诗,可见其影响力。除《言志》外,唐寅还有一些诗歌也受到后人好评,如《咏帽》《桃花庵歌》等,《桃花庵歌》中唐寅塑造了一个傲视王侯、脱离世俗、自由自在、饮酒赏花的桃花仙人,展现了与世人奔波为功名相反的价值观,是对多数人人生价值观的垫付,也是怀才不遇者的精神寄托。这些作品是唐寅经历了人生波折后的感悟,在突出其峻洁人格的同时,能够警醒世人,对人生处世有借鉴作用。

在唐寅诗歌流传的过程中,有对其赞美者如思想家王夫之、教育家郑振铎、学者胡适等,认为唐寅诗歌独立于明代的文学论证,抒写了自己的性情,有自然之趣,反映了唐寅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但也有批评者如学者王世贞、“公安派”文人袁宏道等,认为其诗风俚俗。

家族成员

清代学者唐仲勉曾对唐寅家世作过追溯,唐寅始祖为前凉陵江将军唐辉。其家世谱系为:唐辉→曾孙,唐瑶(为晋昌知府)→孙,唐褒(封晋昌公)→来孙,唐俭(随李世民起兵,封莒国公,位列凌烟阁)→后裔,唐介(曾为北宋侍御史,皇佑年间直谏被贬至淮南)→后裔,唐泰(曾任兵部车驾主事,死于土木堡之变),唐寅便为唐泰之后裔,唐寅在其绘画作品中也常署名“晋昌唐寅”。

轶事典故

九鲤祈梦

唐寅曾前往福建九鲤湖祈梦,梦中仙人赠唐寅予一锭墨,并有“中吕”二字,起初唐寅并不知其为何意。唐寅回到家乡后,便盖了一座亭,名曰“梦墨亭”。此后,唐寅成为一位书画大师,应验了仙人赠墨之预兆,但仍不知“中吕”为何意。某日,唐寅拜访同乡前辈王鏊时,在起府上一副苏轼《满庭芳》词,下有“中吕”二字(《满庭芳》作为词牌名,常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南音中吕宫,即字句格律与词牌同,用作引子;还有一种为北曲中吕宫,与词牌前半阙略有不同,用作小令或用在套曲中)。唐寅顿时惊骇不已,想到自己梦中的“中吕”二字,再看其词中有句“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后来唐寅终年五十余岁,应验了“百年强半”之说。

风流才子唐伯虎

唐寅在经历科场变故后,看透世情,更加放荡不羁,纵情欢场,并自命“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在其死后,世人给其附加了诸多风流韵事。关于唐寅的轶事,流传很多,如唐寅曾与好友、祝允明、张孟晋,在大雪中模仿乞丐唱莲花落,将讨得的钱,拿到野外的一个寺庙中痛饮,等等诸如此类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传颂最广的当属“唐伯虎三笑点秋香”的故事,在明嘉靖、万历年间,项墨林的《蕉窗杂录》就载其唐伯虎和秋香和故事,稍晚的《泾林杂记》将其演绎的更为详细,基本成形“三笑”的雏形,之后更是被搬上舞台演出,如明末孟舜卿的杂剧《花前一笑》等。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影视作品以此为题材,如《唐伯虎点秋香》等。

天平山上植青松

苏州天平山的“高义园”中,有一颗树龄约四百多年的罗汉松,相传为唐寅所植。当年唐寅、祝允明、文徵明三人曾相约在天平山的“白云精舍”吟诗作画,三人兴之所至,便各植树木一颗以志情怀,如今文徵明所植之树枫树和唐寅所植罗汉松依然健在,并成为“高义园”一景。

墨宝一件寄深情

唐寅曾有一位日本友人名为彦九郎,正德七年(1512年),唐寅送彦九郎归国的席间,赋七律一首并手书赠予彦九郎,诗前小序为“彦九郎还日本,作诗饯之。座间走笔,甚不工也。”诗曰:“萍踪两度到中华,归国凭将涉历夸。剑佩丁年朝帝,星晨午夜拂仙槎。骊歌送别三年客,鲸海征万里家。此行倘有重来便,须折琅一朵花。”这件墨宝一直珍藏在日本。后某日本博物馆代表团在访华期间,曾专程到苏州市将印有该墨宝的纪念册赠送给苏州博物馆

相关争议

科举舞弊案争议

《明孝宗实录》对科举舞弊案记载较为详细,其中有徐经三份口供,起初他称是华昹为诬告,第二次则招认曾给程敏政行贿,第三次则称因为仰慕程敏政的学问,故向其送钱请教学问,两人交谈中提到了三场考题的出处,此后他在与唐寅预作文章时将此事外泄,后来会试中,考题就有程敏政所提及的部分,因此被人认为是出钱购买考题。他声称从未贿赂过程敏政,第二次口供是刑讯逼供的结果。《明孝宗实录》所记载的结案定性也是依据徐经的第三份口供,称徐经、唐寅为汇缘求进之罪,认为程敏政是“临财苟得,不避嫌疑”。

邓晓东认为徐经的三份口供中,第一、三份可能是朱祐樘为了袒护程敏政锦衣卫东厂刑讯逼供的结果,第二份口供是三法司、锦衣卫以及科道言官会审的结果,真实性较高。但唐寅在对亲友讲述该案时一直坚持自己是冤枉的,邓晓东认为唐寅对徐经与程敏政之事毫不知情,他只是无辜被牵连者。另一名当事人徐经也认为是冤枉的,但其《贲感集》未能流传下来,除口供外没有他对科举案的言论流传,但据《徐霞客家传》载,徐经的叔叔徐元寿曾说徐经一直想找机会申冤,文徵明在《贲感集序》中也认为徐经是冤枉的。邓晓东认为徐经可能不是对指认行贿感到冤枉,而是对案件的审理过程有看法。

除了《明孝宗实录》的记载外,还存在一些其他版本,《明史·唐寅传》载是徐经贿赂程敏政家僮得到试题。明人雷礼《列卿记》则称,程敏政将考题泄露给徐经,礼部尚书徐琼告知程敏政被弹劾的消息后,程敏政自称考题为家人泄露,并立刻查阅试卷,将知道考题出处者全部黜落,销毁了证据。明陈鎏《皇明历科状元录》与此说法类似。

告密者身份

唐寅在《与文徵明书》提到了曾有告密者,在《又与文徵仲书》中提到这个告密者是他的朋友。后孙继芳在其《矶园史》中称此告密者为唐寅好友都穆,他当时为华昹家西席,他将徐经、唐寅“舞弊”一事告知华昹,并与其约定不可泄露都穆为告密者之事。嘉靖初年,华昹、都穆都已致仕归家,孙继芳才从华昹侄孙华钥口中得知此事。邓晓东根据,孙继芳、华钥两人在京为官时间从无交集两人并无机会见面等几个疑点,认为孙继芳之言并不可信。

明人秦酉岩在《游石湖纪事》也称都穆为告密者,他称徐经、唐寅、都穆三人同时上京赶考,徐经通过程敏政家人拿到考题,并将此事告知唐寅,后唐寅将其告诉了都穆。放榜前都穆在一马姓侍郎家饮酒,华昹也在席。席间都穆听闻有人说唐寅此次会试也将是第一名,便嫉妒心起,将徐、唐二人作弊之事告知华昹和马姓侍郎,科举案后,都穆与唐寅两人终身都不相见。秦酉岩还称此事为文徵明所说。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谈晟广提出,首先其文中曾记载徐经、都穆、唐伯虎三人一起参加乡试,但实际上他们三人并非同时参加的乡试,其次华昹弹劾时也从未提及程敏政家奴,还有唐寅和都穆并没有绝交,祝允明文徵明等唐寅的好友在事后也与都穆交好,诸如此类的疑点,证明秦酉岩之话并不可信。

唐寅逃离南昌方法争议

关于唐寅是如何装疯从宁王朱宸濠出脱身,存在不同说法。袁袠在《唐伯虎集序》中说,唐寅暗中得知宁王有谋反之意后,遂装疯将酒洒了一身,宁王认为唐寅是个“妄庸人”,遂将其遣送回家。何良俊的《四友斋从说》则更为夸张,宁王派使者赠送礼物给唐寅时,唐寅全身裸露当众把玩性器,口中还讥讽喝斥使者,使者回报后,宁王认为唐寅是个狂生,便将其遣返了。王世贞《增补艺苑言》则与何良俊说法类似,稍微简洁修饰了一下,只说唐寅当众露阴。徐咸《西园杂记》则说,宁王与唐寅谈诗论画时,口出悖逆之言,唐寅即装疯卖傻,宁王担心唐寅泄露他的秘密,遂将其遣归。

人物评价

明代王樨登《吴郡丹青志》品评唐寅时,赞其:“才雄气逸,花吐云飞,先辈名硕,折节相下,庶几青莲之驾,无金龟之席矣。”评价很高,之后评价唐寅画技:“画法沉郁,风骨奇峭,刊落庸琐,务求浓厚,连汀叠嗽,洒洒不穷;信士流之雅作,绘事之妙诣也。”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清代学者钱大昕曾赞扬唐寅的真性情与才名,“土木其形骸,冰雪其性情。藐千驷以若,拥万卷而自荣。狂士标格,才子声名。”

唐寅诗文浅显易懂,教育家郑振铎曾说:“伯虎诗文真率自然,间有浅易语。”学者胡适为了推广白话文,也曾说过:“明诗正传,不在七子,亦不在复社诸人,乃在唐伯虎、王守仁一派。”

书法家启功曾作诗评价唐寅:“无今无古任天真,举重如轻笔绝尘。何事六如常耿耿,功名傀儡下场人。”称赞唐寅的书法不拘泥于古法,又不追风于今人,同时对唐寅的遭遇表达了极大的同情。

在纪念唐寅诞辰540周年时,楹联家陈志岁《纪念唐寅》联云:“画臻禅定境,梦觉六如身。”

书法鉴定家潘深亮认为:“唐寅的山水画,融南入北,在苏州市绘画中别具一体,占据着以沈、文为代表的‘吴派’绘画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位置,这一历史的现实是显而易见的。”

美术史学家方闻曾高度评价唐寅,他说:“以技巧精湛与才思敏捷而论,唐寅是无可比拟的。以掌握古人的笔法语汇而论,他用绘画手段模仿自然又超越了这种模仿。”

当然也有批评唐伯虎的声音,清代学者朱庭珍曾说:“唐子畏、祝允明辈,随笔任意,堕落野狐禅也。”“唐子畏则负才名,与文徵明沈周皆有诗集矣。然子畏纵笔率意,俚俗颓唐,与解大辈同堕野狐禅魔道中,不足言诗也。”他认为唐寅是歪门邪道,清代诗人袁枚也曾说:“唐能诗,恰无佳句。”

人物影响

唐寅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此说法最早见于晚明钱益谦的《列朝诗集小传》。他们对于科举制度时文背后的程朱理学提出了不满,为了和道统思想及其文学较为彻底的划清界限,他们以振兴文言文辞为口号,提出了文学复古运动,即“倡为古文辞”,极大改变了当时的吴中文风。唐寅在科举舞弊案之前,其诗赋创作在“吴中四才子”中为佼佼者,体现了六朝之风。同时他们在书法、绘画的创作上也以复古、求古为口号,寻找各自的晋唐趣味或者古意,通过学古,他们获取了一种精致、细腻、典雅的艺术表现语言。

通过古文辞运动,四人建立了才子之名,但“倡为古文辞”运动维持的时间不长,便结束了。祝允明、唐寅、文徵明走上了各自的艺术发展道路,他们在书法、绘画上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渐渐高于诗文。从正德年间开始,吴中复古文学运动逐步演变为以书法、绘画为中心的综合性文艺潮流,这种转变变向的提高了祝允明等苏州市文人的社会知名度。

唐寅在绘画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或“明四家”。他们四人均技艺全面,题材广泛,所画山水既能表现雄伟险峻的北方山川,也能描绘清雅秀润的南方风景,将山水画提高的新的水平。但唐寅作为吴门画家中的重要人物,却没有像沈周、文徵明那样,有众多追随弟子,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绘画派别。而且在晚明时期,书画家董其昌在论及“南北宗”时,都未提到唐寅,当时其余有影响力的理论家、评论家也少有论及唐寅者。

唐寅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由于地理条件和风格的不同,至北宋初期,中国的绘画分为南北两个画派,它们各有其长又各有缺点。唐寅打破了这种门户之见,融合两派之风格,扬长避短,又吸收元画的长处,形成别具一格的风格。他的画既有宋画的深厚功力,又有文人画的书卷气,为吴门画派的崛起、文人画的发扬光大做出巨大贡献。其二,唐寅不仅是一位画家,他在书法、诗文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因此他将诗、书、画三者做到了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体现在其书风与画风的和谐一致,以及诗意与画意的紧密贴合,作到了诗、书、画三位一体。同时唐寅还将书法的笔法运用在绘画中,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后世纪念

唐寅故居遗址

唐寅故居遗址位于苏州市西大营门双荷花池13号,建于明代,即宝华庵,又称文昌阁。弘治十八年(1505年),唐寅于桃花坞择地建宅,署额桃花庵。清顺治初年,名医沈明生得其址,时人称为唐家园。乾隆禅林、道心将其改建为宝华庵,光绪年间又曾改作文昌阁。1982年,该遗址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991年苏州相关部门曾对该遗址仅存建筑进行过整修,但由于该遗址已散为民居,古建筑风貌遭严重破坏。2010年,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正式启动,在该遗址基础上打造唐寅故居文化区。2022年,一期工程中的唐寅故居文化区已基本建成,并于中秋节在唐寅故居文化区举办了“桃花坞中秋游园会”。

唐寅墓

唐寅墓今位于苏州市横塘镇王家村。唐寅死后原被葬于桃花坞,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被迁葬于今之王家村,崇祯十六年(1643年),文人雷起剑、毛晋等七人到苏州凭吊唐寅墓,见墓地荒芜,于是出资重修了唐寅墓。清嘉庆六年(1801年),唐仲冕任吴县知县,他以唐寅族裔身份再修唐寅墓,修了石碑、石亭,石碑上书“明唐解元之墓”。1956年,唐寅墓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57年至1958年,苏州市文管会重修唐寅墓。当时,石亭及墓碑尚存,除整治基地外,新建石坊一座于墓道起端,上刻“唐伯虎墓,背刻“名传万口”,并种植桃花数十株、松柏20余株。1966年,墓碑、石亭、石坊、树木被破坏尽。1985年,苏州市文管会再次整修,于墓冢周围砌石护壁,墓地加筑石墙,按原貌重立墓碑、碑亭、石坊,次年又在墓南先后筑六如堂、梦墨堂、闲来草堂、禅仙居等,并建门厅桃花仙馆,辟为唐寅纪念陈列室,随后对公众开放。2008年,苏州市文保所再次对唐寅墓进行了大修,修缮后的唐寅墓园占地9300平方米,分为“桃花仙馆”“梦墨堂”“六如堂”三进,北为墓冢,占地约1亩,四周为明式冰梅墙,封土高约3米,前筑石亭,亭内立“明唐解元之墓”碑。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沉寂五百年的苏州唐寅墓终于找到归宿——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8-05

台北“笔歌墨舞”换展:呈现米友仁、钱选等名迹.澎湃新闻.2024-01-03

倪瓒王蒙等元代名迹亮相,台北“笔歌墨舞”换展.澎湃新闻.2024-01-03

台北故宫明四大家特展唐寅书画特展欣赏.人民政协网.2024-01-03

唐寅,李端端落籍图.南京博物院.2023-12-23

【每周一画】唐寅《李端端图》.澎湃新闻.2023-12-23

明 唐寅 古槎鸜鹆图轴.上海博物馆.2023-12-22

唐寅书画尽得风流.人民网.2023-08-09

唐寅故居遗址.苏州园林和绿化管理局 苏州市林业局.2023-08-04

金阊街道激活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政府.2023-08-05

唐伯虎点秋香 (1926).豆瓣电影.2023-08-05

唐伯虎点秋香 唐伯虎点秋香 (1937).豆瓣电影.2023-08-05

唐伯虎与秋香 的全部演职员.豆瓣电影.2023-08-05

唐伯虎三戏秋香 唐伯虎三戏秋香 (1983).豆瓣电影.2023-08-05

唐伯虎点秋香 唐伯虎点秋香 (1993).豆瓣电影.2023-08-05

风流唐伯虎 (1997).豆瓣电影.2023-08-05

风流才子唐伯虎 (1998).豆瓣电影.2023-08-05

秋香情戏唐伯虎 (2001).豆瓣电影.2023-08-05

风流少年唐伯虎 (2003).豆瓣电影.2023-08-05

唐伯虎飞秋香 (2005).豆瓣电影.2023-08-05

唐伯虎点秋香2之四大才子 (2010).豆瓣电影.2023-08-05

秋香怒点唐伯虎 秋香怒点唐伯虎 (2010).豆瓣电影.2023-08-05

北京遇上唐伯虎 (2017).豆瓣电影.2023-08-05

金装少年唐伯虎 (2018).豆瓣电影.2023-08-05

唐伯虎之天竺妖姬 (2019).豆瓣电影.2023-08-05

唐伯虎点秋香2019 (2019).豆瓣电影.2023-08-05

唐伯虎之醉美人 (2020).豆瓣电影.2023-08-05

唐伯虎之偷天换日 (2021).豆瓣电影.2023-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