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美洲野牛

美洲野牛

美洲野牛(Bison bison)是一种洞角科野牛属的动物,广泛栖息在北美干旱草地、北美大平原、河岸草甸等环境,是北美洲自然分布最广的食草动物。它们体型硕大,雄性体长304-380厘米,体重460-998千克雌性体长210-350厘米,体重为360-544千克,是北美洲体型最大的有蹄类动物。分为平原野牛(B. b. bison)与林地野牛(B. b. athabascae)2个亚种

19世纪时,人类猎杀使美洲野牛濒临灭绝。20世纪时,美国和加拿大已将美洲野牛列为保护物种,通过建立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圈养繁殖和重新放归,成立专业保护组织等方式恢复其种群数量。2017年,北美约有68个美洲野牛保护群,总计约31000头美洲野牛,包括20000头平原野牛与11000头林地野牛。美洲野牛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近危(NT)物种。

美洲野牛额头短而宽,角短而锋利,颈部较短,肩部隆起。毛发呈棕色,头、颈、下巴,肩和前腿的毛发较长,其它部分毛发较短。美洲野牛在冲刺时,速度可达60千米/小时,它们也擅长游泳,可在流速达3~6千米/小时的河流中游泳。营群居生活,非繁殖季节具有按性别分群现象。寿命为25-30岁,最大超过40岁。

分类与演化

分类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美洲野牛分为两亚种:平原野牛(学名:B. b. 野牛属)与林地野牛(学名:B. b. athabascae)。化石记录、形态学研究与现存野牛差异性观察表明,平原野牛与林地野牛存在巨大的地理差异,两亚种在加拿大中部有个模糊的分界线。

1,平原野牛毛发较光滑,较短,角更大,平原野牛在墨西哥北部到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中部分布,曾在美国东部栖息地,从佛罗里达州到大湖区分布,但18世纪末被清除。现代大部分平原野牛与家牛杂交繁殖,只有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与一些加拿大种群,如驼鹿岛的平原野牛,没被家牛基因污染,野外基因保存较完整。

2,林地野牛比平原野牛更大,颜色更深,肩部隆起更明显,毛发更蓬松,下巴的毛发更突出,毛发在夏季脱落,警惕性更强。林地野牛在加拿大阿尔伯塔中部到美国阿拉斯加州分布,79%的原始分布范围在加拿大,剩下的在阿拉斯加。

演化与系统发育

美洲野牛是偶蹄目,牛科,野牛属动物。野牛属有两个现存物种:欧洲野牛(学名:Bison bonasus)与美洲野牛(学名:Bison bison)。自中新世(2300万年前到533万年前)早期,人们就知道牛科动物。上新世(530万年前到260万年前)—更新世(260万年前到1万年前)前后,野牛属首次在亚洲次大陆边界出现。大部分牛亚科成员在热带亚热带环境中进化、生存,但野牛与牦牛都扩散到较冷的地区。

实地研究表明野牛在世界各地占据了不同的栖息地,不同地区的野牛在行为与形态上明显不同。对脱氧核糖核酸血型染色体、免疫学与蛋白质序列的研究表明,野牛属与牛属基因类似。古生物学研究表明,100~140万年前,野牛属与牛属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形态特征

美洲野牛是西半球最大的陆地哺乳纲,是北美最大有蹄类动物。雄性体长为304~380厘米,肩高为167~195厘米,体重为460~998千克雌性体长为210~350厘米,肩高为150~180厘米,体重为360~544千克。性二型显著,但雌性在颜色、身体构造、角箱鲀上,与雄性类似。雄性平均体重比雌性大,在胸围一样的情况下,雄性比雌性重9%。体重与胸围呈明显的线性相关,体重越大,胸围一般也越大。

美洲野牛前额短而宽,吻部较窄,鼻骨较长并突出。头部较重,颈部较短,肩部隆起,腿短、蹄大耳圆,足迹与家牛类似。角在头部两侧分布,向上弯曲,又短又锋利,雌雄都有角,雌性的角更细。

美洲野牛的毛发又厚又粗,为棕色,下巴的毛发类似山羊胡须,头部、颈部、肩部、前腿的毛发较长,身体的其他部分毛发较短。毛发随季节变化,夏季时会被太阳晒成浅色,还会掉落。有些美洲野牛毛发为灰色,但情况较少。初生牛犊为橙棕色至红棕色、浅黄褐色,4个月大时逐渐变成深色,和成年野牛颜色一致。

美洲野牛在冲刺时,速度可达60千米/小时,擅长游泳,经常在1000米左右宽、流速达3~6千米/小时的河流中游泳。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美洲野牛的原始分布范围从墨西哥北部延伸到阿拉斯加州。在其分布范围的南部地区,美洲野牛的分布范围受土地利用与野生动物管理政策影响;在北美分布范围,受野生动物与疾病管理政策的影响。据2008年报告显示野生美洲野牛的分布范围不到历史的1.2%。

栖息地

美洲野牛是北美自然分布最广的食草动物,从墨西哥西北部奇瓦瓦州的干旱草地,穿过美国与加拿大大平原草地,到阿拉斯加内陆地区的河岸草甸都有美洲野牛分布。它们可以在干旱(如墨西哥、新墨西哥州)与积雪较深(如黄石国家公园)的地区生存。

生活习性

昼夜节律

美洲野牛主要是昼行性动物,但它们也会在夜间活动,尤其在夏末初秋,天气炎热干燥的时候,夜间进食更频繁。

觅食行为

美洲野牛是食草动物,主要吃草,在食物有限时,偶尔食用木本植物。与其他大型有蹄类动物一样,美洲野牛耗费大量时间觅食,休息与行走的时间较少。美洲野牛觅食存在季节性与地区性差异。在草地与北美大平原栖息地中,草占野牛食性的60%以上。

为寻找食物,美洲野牛会在栖息地内季节性迁徙。在夏季,北部地区的野牛在海拔较高的地方觅食,冬季随着积雪累积,野牛离开海拔较高的地区,喜欢在低地草甸中觅食,在春季、夏季、秋季,野牛食用的草、莎草、河岸树叶与灌木树叶较多。

社会行为

美洲野牛是群居动物,社群组成受性别、年龄、季节、觅食状况与栖息地影响。混合群由成年雌性、幼崽与未成年雄性组成,混合群有时也称为雌野牛群,一般为20~60头。成年雄性独居,或组成较小的单身雄牛群。

美洲野牛季节性聚集,社群大小受觅食状况、景观位置、季节性行为、环境状况与种群大小影响。夏季繁殖期,雄性加入混合群,秋季离开。在美国俄赫拉荷马州与怀俄明州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观察到发情期的野牛群超过1000头。在黄石国家公园,随着野牛活动范围增大,群规模下降,从冬季的250头左右降到春季的15头左右。在美国南达科他州恶地国家公园(Badlands National Park),一个围栏野牛群的平均大小为79~157头,群规模受地形位置影响。

美洲野牛存在优势等级,等级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雄性统治雌性,等级类似的个体更容易发生攻击性互动。

美洲野牛经常移动,可以在短时间内穿越大片地区。在黄石国家公园,美洲野牛一天可以行走超过30千米,在加拿大林地野牛国家公园(Woodland National Park),一天可行走50千米,活动范围达140~1440平方千米。家域内的移动受季节性植被变化、觅食地点的分布和大小或质量、发情、叮咬昆虫、积雪、获取能量需求与水源影响。美洲野牛的家域与野牛密度,栖息地质量负相关,野牛密度越大,栖息地质量越好,家域面积越小。

生长繁殖

繁殖

美洲野牛发情周期约为3周,发情时长为1~2天。在6月末到9月,成年雄性美洲野牛进入繁殖期,它们会加入雌牛群寻找配偶。

美洲野牛繁殖具有季节性,4~8月分娩,大部分在5月分娩。在更北的地区,繁殖晚些。妊娠期约为9.5个月,一胎一仔,少数双胞胎,生产间隔为1~3年,取决于雌性年龄与身体状况。

生长发育

新生小牛毛发为棕褐色,在30分钟内就可以站立与哺乳。一周后,小牛就可以吃草,但继续喝奶,直到5~6个月后断奶。10周后,小牛毛发颜色变深,约15周大时变成深棕色。4个月大时,雄性比雌性大,8~9个月大时,小牛达135~180千克

美洲野牛2~4岁性成熟,雌性一般3岁首次分娩,年轻雄性经常被年龄、体型更大,经验更丰富的同类阻挠,一般5、6岁才繁殖。雄性约6岁达到成年体型,雌性约4岁。美洲野牛寿命为25~30岁,最大超过40岁。

种间关系

美洲野牛的捕食者众多,包括狼、灰熊熊瞎子北极狼獾美洲狮猞猁、以及郊狼。狼是北部美洲野牛主要捕食者。在加拿大林地伍德布法罗国家公园(Woodland National Park),美洲野牛占狼冬季食物的65%,但似乎对野牛种群未造成负面影响。但狼与人类的捕食加剧美洲野牛数量减少,在奴河(Slave)低地,严峻的冬季与捕食造成野牛数量从1990头降至750头左右。

雌牛群面对灰熊与狼群袭击时,会形成紧凑的牛群应对逼近的敌人,小牛躲在成年野牛后面或牛群中心。

物种

种群现状

2017年国际保护联盟(IUCN)统计,北美约有68个美洲野牛保护群(由政府与环境组织管理),总计约31000头美洲野牛,包括20000头平原野牛与11000头林地野牛。

致危因素

美洲野牛的主要威胁有:栖息地丧失、基因污染与操控(商业野牛人为基因筛选、野牛与家牛交配、野牛亚种间杂交等)、小种群效应、疾病、捕杀。

在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美洲野牛被列为国家级野生动物与家畜,在州、省管辖区的法律地位各不相同。在加拿大,4个省与2个地区将美洲野牛列为野生动物与家畜;在美国,只有10个州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将美洲野牛列为野生动物。

为防止牛结核病与布氏杆菌病的传播,美洲野牛遭到人类捕杀,19世纪,人类猎杀几乎使北美野牛灭绝。

保护级别

2016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美洲野牛列为近危(NT)物种。

保护措施

1,将美洲野牛列为保护物种,成立美洲野牛恢复项目。加拿大林地野牛恢复项目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开始存在,该亚种被加拿大濒危野生动物委员会(COSEWIC)认定为“受威胁”物种,2004年5月,加拿大濒危野生动物委员会评估了平原野牛的现状,并提议将其列为“受威胁”物种,2017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美洲野牛列为近危(NT)物种。

2,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建立国家公园与保护区。加拿大与美国国家、州保护区与公园在美洲野牛保护方面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野生美洲野牛由政府机构管理。自然保护协会管理13个圈养野牛群,美国草原保护区管理一个围栏野牛群,主要出于保护目的。

3,通过重新引入、易地放归等,保护美洲野牛。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美国科罗拉多州南部、亚利桑那州蒙大拿州北部正致力于恢复平原野牛大种群,1988~1992年,林地野牛被重新引入到美国阿拉斯加州育空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2015年春,130头林地野牛成功释放到阿拉斯加野外。2018年7月29日,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Banff National Park)引入31头美洲野牛。

4,制定美洲野牛保护与评估计划,更好地保护美洲野牛。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北美野牛专家组制定了美洲野牛保护评估与行动计划,包括公共与私人管理的北美野牛数量评估、地理分布与基因现状分析,为公共与私人部门项目的政策制定、保护规划与管理提供支持与指导。

参考资料

Bison bison.iNaturalist.2024-08-25

Bison bison.IUCN.2024-08-25

Bison bison.ITIS.2024-08-25

Bison bison.animaldiversity.2024-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