孑孓
孑[jié],俗称跟头虫,是无脊椎动物,昆虫纲、双翅目蚊科动物的幼虫,是蚊子由卵成长至蛹的中间阶段。它的名字与它在水中游泳时的样子有关,“孑孓”是象形字,意思是肢体屈伸的样子。它由雌蚊在淡水中产卵孵化而成,身体细长,呈深褐色,胸部比头部和腹部更宽大,部分品种有呼吸管在身体尾端。孑孓在水中上下垂直游动,以水中的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为食,经4次蜕皮后发育成蛹,由蛹成为蚊。孑孓在除南极洲外的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多生活于稻田、溪流或家庭缸、盆积水、污水,夏季尤其多。孑孓可作为动物性钓饵。孑孓长为蚊子后,会传播多种疾病,因此要控制孑孓生长。
形态特征
孑孓身体细长,呈深褐色,胸部较头部及腹部宽大,幼虫体分为头、胸、腹3部,各部着生毛或毛丛。头部有触角、复眼、单眼各1对,口器为咀嚼式,两侧有细长密集的口刷,借助口刷的迅速摆动以摄取水中的食物。胸部略呈方形、不分节。腹部细长,可见9节。
前7节形状相似,第8节背面有气孔器与气门或细长的呼吸管。一般长2~5毫米。不同蚊属的幼虫形态不一样,疟蚊属的幼虫无呼吸管,有气门,有掌状门,静态时与水面平行;库蚊的呼吸管长而细,有多对呼吸管毛,无掌状毛,静态时头垂下,与水面呈角度;伊蚊呼吸管短而粗,有一对呼吸管毛,无掌状毛,静态时与库蚊一样。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孑孓作为蚊子的幼虫除南极洲外,各大陆均有分布。
栖息环境
孑孓生活在淡水流域中,多在稻田、溪流或家庭缸、盆积水,污水中生存。
生活习性
孑孓在水中以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为食,并且上下垂直游动,具有呼吸管的孑孓(库蚊幼虫),呼吸时,身体与水面成一角度,使呼吸管垂直于水面;不具有呼吸管的孑孓(按蚊幼虫),尾端的呼吸器开口于身体表面,呼吸时,身体与水面平行。
生长繁殖
蚊子的繁殖力很强,它的繁殖要经过卵、孑孓、蛹、成虫这四个阶段。
一般卵1-2天,幼虫期5-7天,蛹2-3天,成虫羽化至吸血产卵3-7天,整个世代1-2周左右。
雄蚊寿命为一到两周,雌蚊寿命为一个月,雌蚊与雄蚊一次交配,获得足以供它一生产卵之用的精子,每只雌蚊一生产卵总数约为1000~3000个。雌蚊每次在水中产卵数百枚,仅需10~15天便可以从卵孵化成孑孓。
幼虫共分四龄,经3次蜕皮,成为第四龄幼虫时,体长可较第一龄幼虫增长8倍。最后一次蜕皮前,孑孓的身体收缩,身体中段变大,然后蜕皮:头部和胸部连在一起,嘴巴、翅膀和腿折叠在胸部,两条呼吸通道放在背部。孑孓以这种姿势成为蛹。
2到3天之后,蚊子从茧中爬出并在茧上晾晒身体,晒干翅膀后便可飞翔,成为成虫。
主要价值
经济与生态价值
孑孓营养丰富,蛋白质、粗脂肪营养成分含量较高,是一些鱼类的天然饵料,在动物性饵料开发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具有经济效益。
孑孓食细菌和单细胞藻类,既能清理沼泽,又能防止多种病原出现,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同时它本身也是小鱼小虾的食物,由此进入水中生物的食物链,是生态环境中重要的部分。
物种危害
孑孓成长为蚊子后,可以传播多种疾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黄热病、疟疾、丝虫病等等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蚊子吸血的习性可分为三类:吸人血,兼吸人、畜血和吸畜血。单吸畜血的蚊子会在动物间传播疾病;兼吸人、畜血的蚊子是人畜共患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因此,人类预防疾病要灭蚊防蚊,不给蚊子提供生的场所是减少蚊虫的关键。此外,保护生态环境,不捕捉灭蚊生物(如蜻蜓、青蛙),适当使用化学药物能降低蚊虫密度;家庭防蚊可使用蚊帐等物理防蚊。
参考资料
Culicidae Meigen, 1818.ITIS.2023-09-16
Culicidae.COL.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