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颈雉
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别名雉鸡,是雉属的一种鸟类。原产于亚洲地区(阿富汗、韩国、蒙古、中国等),后被引进到欧洲(法国、德国、英国等地)、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以及美洲(美国、加拿大等地)等地区。其形象常出没于各类艺术作品中,如天宝诗人霍总的《雉朝飞》,宋朝画家李迪的《枫鹰雉鸡图》;在瓷绘艺术中,有“富贵至极”之意。人工繁育的环颈雉肉质细嫩鲜美,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雄性环颈雉羽色华美,可做玩赏鸟;鸡肉可加工为食补保健品,皮毛则可制成观赏标本或工艺品。
环颈雉体长590~870毫米。雄鸟体大,头侧具耳羽簇,面部红色,头颈暗蓝绿色,尾羽长,带交错排列横斑。雌鸟羽色暗淡。栖息环境类型多样,偏好活动于灌木丛、竹丛或草丛中;主要采食谷类、浆果等植物性食物及昆虫;善于奔跑但不善久飞;集群行为因地域及种群不同而有差异,如新西兰一些地区的环颈雉大多无集群行为,英格兰农田及中国华北部分区域的环颈雉会在冬季结群。
环颈雉分布广泛且种群数量大,成熟种群数量约为1亿6580万~2亿1400万只,于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但由于栖息地的缩减、人类过度的狩猎活动及人工养殖等因素,威胁着野生环颈雉的种群数量和遗传多样性,1988年锡尔河亚种几乎灭绝,2007年,生活在高加索西部的指名亚种种群数量减少,2013年,生活在阿塞拜疆的高加索亚种已濒临灭绝。2023年6月26日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仅限野外种群)。
研究历史
命名历史
1758年卡尔?冯?林奈(Carl Linnaeus)在第十版《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中首次描述了环颈雉,并将其定名为Phasianus colchicus。学名中的“colchicus”意为科尔基斯(Colchis),一个临近黑海的国家,也就是现代的格鲁吉亚,当时欧洲人在那里初次发现了环颈雉。
分类研究
历史上环颈雉被划分成30个或31个亚种,中国境内就生活着其中18或19种,中国分类研究的主要争议点在于阿拉善盟亚种(P.c.sohokhotensis)可能属于甘肃省亚种(P.c.strauchi)的同种异名。而上述亚种根据羽色差异及地理学又可分为5组,即黑颈组(colchicus group)、白翅组(principalis group)、吉尔吉斯斯坦组(mongolicus group)、塔里木组(tarimensis group)及中华组(torquatus group)。
截止至2023年,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ITIS)承认的环颈雉亚种共30种,雄鸟羽色特征区别如下:
形态特征
环颈雉属大型鸡类,体重一般在880~1650克,体长为590~870毫米,其中嘴峰长约24~36毫米,翅长210~250毫米,尾长235~590毫米,跗[fū]部长58~71毫米。
环颈雉性二态显著,不同亚种间的羽色差异较大,但形态特征基本相似。通常雄鸟额顶至喙基呈黑色,闪蓝绿色光泽,头顶为褐色或淡绿色,脸部裸露的皮肤呈赤红色,眉纹细白,虹膜红栗色,眼后各具一簇耸立的暗蓝绿色耳羽簇,喙角质色;上颈部为金属暗蓝至暗绿色,基部具完整或有中断的白色颈环,亦有部分亚种不具颈环;跗蹠部为黄绿色,其上具短距。雄鸟体羽多彩,可呈墨绿色至铜色再至金色,东北亚种背和肩羽色呈栗红色,上背部羽毛基部为紫褐色,具白色羽干纹,羽缘金棕色,下背蓝灰色,中部灰绿色,兼具黄黑相间排列的波浪形横斑;腰部为灰蓝色;胸部呈带紫的铜红色,闪金属光泽,羽端具倒置的锚状黑斑或羽干纹;飞羽褐色,初级飞羽具锯齿形白色横斑,次级飞羽具白色虫斑和横斑,三级飞羽棕褐色带波浪形白色横斑;两胁淡黄色,近腹部处呈栗红色,且羽端具一大形黑斑;腹黑色;尾羽较长且以中央尾羽最长,呈黄灰色,除最外侧两对尾羽外,均具一系列交错排列的黑色横斑,其两端又连结栗色横斑;尾上覆羽黄绿色,尾下覆羽棕栗色;跗蹠部具一短距。
雌鸟较雄鸟体型更小,尾羽更短,且羽色更暗淡,上体通常呈棕褐色,下体沙色,周身密布有浅褐色斑纹,跗踱部红绿色。东北亚种头顶至后颈呈棕白色,具黑色横斑;肩和背栗色,杂有黑纹,羽缘呈、宽的淡红白色;胸和两胁具黑色沾棕的斑纹;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羽色逐渐变淡,呈棕红色和淡棕色,且具黑色中央纹,羽缘呈窄的灰白色;尾羽灰棕褐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环颈雉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寒温带至亚热带地区,原产于亚洲地区(阿富汗、韩国、蒙古等地),欧洲(法国、德国、英国等地)、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以及美洲(美国、加拿大等地)等地区亦有引进。
中国分布
除西藏自治区部分高原地带和海南岛,环颈雉在中国其他地区均有分布。
栖息环境
环颈雉生境类型多样,分布高度更是可从沿海滩涂一直延伸至海拔3000米的高度,通常出没于低山丘陵到平原、沼泽和农田,在半荒漠、沙漠绿洲亦可见其栖息,夏季时多在山地繁殖活动,在秋冬季节迁徙到山麓草原附近或平原田野间觅食,偏好在灌木丛、竹丛或草丛中活动。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环颈雉属杂食性鸟类,主要采食谷类、浆果等植物性食物及昆虫,食性随季节不同而有变动,春季常常啄食初生的草茎、草根和嫩芽,或前往耕地刨食谷籽及禾苗;夏季主要采食各种昆虫以及部分植物的茎叶、浆果;秋季主以各种植物的果实、种子、植物叶、芽、草籽和部分昆虫为食,冬季则通常食用植物的嫩芽、嫩枝、草茎、果实、种子和谷物。
社群行为
环颈雉的集群行为因地域及种群不同而有差异。生活在新西兰某地区的环颈雉大多无集群行为;而生活在英格兰农田及中国华北部分区域的环颈雉会在冬季结群,并出现了雌、雄鸟单独集群的性别隔离现象;生活在美国和挪威部分农作区的环颈雉同样在冬季集群,但并未出现性别隔离。
家域行为
雄性环颈雉会独自占据一处领域,领域内可划分为活动区、取食区及巢区,雄鸟通常在活动区内鸣叫护区。在发现其它雄鸟入侵领地时,占区雄鸟立即鸣叫示威靠近入侵者,并发生激烈的斗争,直到将一方赶出领地。
防御行为
环颈雉善于奔跑但不善久飞,其中雌鸟毛色偏暗,在繁茂灌丛中隐蔽性较强。环颈雉在受惊时往往发出尖锐的鸣叫,并奔走逃入灌丛中隐匿,时而停步观望,至情况危急时才快速起飞,飞行距离较短,滑翔落地后又再行窜入草丛奔跑和隐蔽。
生长繁殖
发情交配
环颈雉的繁殖期通常在3~7月,为一雄多雌制,在一只雄鸟的领域内通常存在数只雌鸟,雄鸟与雌鸟进行交配并保护雌鸟不受天敌及其它同类的伤害。到了越冬后的繁殖期,环颈雉即开始分群,雄鸟鸣叫占区,寻觅配偶,领地形状随地形而变动,范围从2公顷到10公顷不等。发情期间雄鸟在领地内不时发出清脆响亮的“咯-咯咯咯”的鸣叫声,尤以清晨最为频繁,在此期间雌鸟会对占区雄鸟进行选择,并最终定居于某一领域,雄鸟跗蹠部越长,能吸引到的雌鸟越多。环颈雉的主要炫耀姿态为典型的侧面型,雄鸟会环绕在雌鸟旁,边走边叫,时而猛跑几步,当接近雌鸟头侧时,则将靠近雌鸟一侧的翅下垂,另一侧向上伸,尾羽竖直,头部冠羽竖起,此外亦有点头炫耀、振翅鸣叫及追逐等其它炫耀姿势。重复数次后,有意交配的雌鸟腹部着地趴下,雄鸟当即跳上雌鸟背部并咬住雌鸟头羽,完成交配行为后恢复常态。
产卵抚育
环颈雉的产卵期多在6~7月,产卵前环颈雉就开始营巢,巢区通常选择在通风向阳、被草木隐蔽且食物丰富的较干燥地区,国家体育场建在灌木丛、草丛中的地面凹陷处,或是亲鸟在地面刨出的浅坑,巢内垫有落叶、枯草等巢材,巢呈碗状或盘状,大小约为23厘米×21厘米,深6~10厘米。每窝产卵4~22枚,南方种群产卵数偏少而卵偏大。卵橄榄黄色、土黄色、黄褐色、青灰色、灰白色等不同类型,卵大小约为45毫米x32毫米,重26克。中国北方种群通常一年繁殖一窝,而中国南方种群可达一年两窝,数量较北方少但卵较大。孵化由雌鸟负责,雄鸟在巢附近警戒。环颈雉东北亚种的孵化期平均在22~23天,雏鸟早成性,出壳羽干后即可随亲鸟出巢活动。幼鸟通常在10~11月龄达到性成熟,雄鸟比雌鸟性成熟晚约1个月。
人工饲养
养殖历史
早在1881年,美国就引进了华东环颈雉进行驯养杂交,在之后的20世纪70年代左右,日本、罗马尼亚等国也相继引进驯养,环颈雉人工养殖已取得一定成果,截止至2017年,中国饲养的环颈雉品种主要有左家雉鸡、中国环颈雉(美国绿色野生七彩雉鸡)、天峨六画山鸡等数类。
养殖技术
种用环颈雉应选择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且无明显缺陷的环颈雉,配种时可分大群配种或小房间配种,放种配对选在交配前5~10天为最宜,人工饲养的环颈雉繁殖期多在每年3月底至四月初,在4月中下旬即可产卵,通常每只雌鸟可产卵20~25枚。鸟卵采用人工孵化技术,在37.9℃~38.5℃下孵化约23天即出雏。
养殖管理
环颈雉的饲养管理可分为育雏期、青年期和种鸡三个阶段。雏鸡养殖阶段需及时断喙,注重饲喂营养,按时调整温度、饲养密度,并保持环境安静;青年环颈雉亦需及时二次断喙,按时转群,加强运动并控制体重;成年种雉饲喂时需注重营养调控,防暑降温,繁殖期间人为帮助确立“王子雉”地位,有计划实行交配轮换制,勤收蛋降低损失。
养殖环颈雉的主要病害通常分为传染病、普通疾病及寄生虫病三大类,常见病害如下: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环颈雉分布广泛且种群数量大,截止到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预估其世界成熟种群数量约为1亿6580万~2亿1400万只,其中欧洲共计约有829万~1070万只成熟个体。但环颈雉的遗传多样性正在流失,1988年锡尔河亚种几乎灭绝,2007年,生活在高加索西部的指名亚种种群数量减少,2013年,生活在阿塞拜疆的高加索亚种已濒临灭绝。
致危因素
栖息地缩减、过度的狩猎活动及人工养殖威胁着野生环颈雉的种群数量和遗传多样性。环颈雉的飞翔与扩散能力较差,对栖息地依赖性高,林业采伐、毁林开荒、兴修公路等破坏其生态的行为,正使其生境不断退缩,威胁着环颈雉的生存和遗传多样性;作为一种珍贵的猎鸟,19世纪英国通过了狩猎法案后,每年约有4,500万人工饲养的环颈雉被释放到英国的森林中,其中每年被射杀的数量大约在2,500万只,而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境内每年捕杀的环颈雉数量可达数十万只;大量的人工繁殖及相互引种导致的种间杂交,污染了野生环颈雉的基因,威胁着该物种的多样性。
保护等级
2000年8月1日环颈雉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在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主要价值
在中国2020年颁布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中,明确了环颈雉分类下的天峨六画山鸡、中国山鸡、左家雉鸡、申鸿七彩雉及美国七彩山鸡这五类属于家禽,可在符合相关法规的情况下被利用。人工繁育的环颈雉肉质细嫩鲜美,富含营养价值,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雄性环颈雉羽色华美,尾羽长兼具横斑,可做玩赏鸟,极具观赏价值;鸡肉可加工为食补保健品,皮毛则可制成观赏标本或工艺品,具有一定经济价值。
相关文化
环颈雉被引进到世界各地最初是出于食物需求,早在公元4世纪末期或5世纪初期,罗马美食家阿比修斯(Apicius)的美食中就包含了雉鸡饺子,后来狩猎运动才逐渐风行,环颈雉也随之成为猎鸟,在近几个世纪以来,被捕获并释放到北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野外。
环颈雉有关的文化在中国同样源远流长。距今有三、四千年的商朝时代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雉字,汉朝考订物类的书籍《尔雅》中也提到了雉。自古以来雉鸡的形象就出没于各类艺术作品中,唐朝诗人霍总的《雉朝飞》中“群群飞自乐,步步饮相随”形象的描述了雉鸡在野外生活的情景,宋朝画家李迪也以雉鸡为主题之一绘制出栩栩如生的《枫鹰雉鸡图》,在瓷绘艺术中亦可见雉鸡牡丹图,取“富贵至极”之意。
参考资料
Phasianus colchicus Linnaeus, 1758.物种2000.2024-08-23
Common Pheasant.The IUCN Red List.2023-06-08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5-06
Phasianus colchicus.ADW.2024-08-26
BirdLife.国际鸟盟.2023-05-06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中国政府网.2023-11-05
雉鸡 Phasianus colchicus Linnaeus.中国动物数据库.2023-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