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雕鸮

雕鸮

雕(拉丁学名:Bubo bubo)又名角、大猫头鹰等,是鸱鸮科[chī xiāo kē]鵰鸮属鸟类。是中国鸮类中体型最大的鸟类之一,体长55~89厘米,平均长度为65厘米;体重为1.6~4.2千克,平均体重为2.8千克。通体羽毛大都黄褐色,具较宽的黑褐色横斑和褐色斑点。其耳羽特别发达,显著突出于头顶两侧,外侧呈黑色,内侧为棕色。面盘呈深黄色,外缘有浓密的棕黑色斑点,形成脸部的“框架”。虹膜金黄色或橙色,眼先密被白色的刚毛状羽。颏[kē]及喉呈白色。颈部有黑褐色的皱领,杂以棕白色。雕鸮下腹中央呈棕白色。翼下覆羽浅黄褐色,端部黑褐色,形成一深色带。腿较短,呈浅黄褐色。

雕鸮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及非洲地区,例如德国波兰意大利俄罗斯印度、中国、朝鲜埃塞俄比亚等国。雕鸮的栖息海拔高度上限为4500米,栖息地差异很大。主要栖息在有悬崖和峡谷、洞穴、小片林地、散落的树木或小树林的岩石区域,通常在未受干扰的荒野地区。

截至2016年,雕鸮的全球种群数量趋于减少。2016年10月1日,雕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其定级为无危(LC)物种。2021年2月1日,雕鸮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雕鸮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命名与分类历史

命名

雕鸮的食虫类“Bubo bubo”源自于希腊语“buas”和拉丁语“bubo”,意为“鸮”。“bubo”是它的鸣叫声“boubou”“oohu”的拟声词。

分类

雕鸮是分布较广、亚种分化较多的种类。由于雕鸮在分布上是互相连续的,在相邻分布区也会发现混杂类型,因而存在大量个体变异,它的亚种分化问题,难以形成一种权威性意见。

形态特征

雕鸮是中国鸮类中体型最大的鸟类之一,体形粗壮。体长55~89厘米,平均长度为65厘米;体重为1.6~4.2千克,平均体重为2.8千克。个体大小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趋于减小。通体羽毛大都黄褐色,具较宽的黑褐色横斑和褐色斑点。体色在东北地理区域越来越苍白,并且随太平洋沿岸而逐渐变暗。

雕鸮的头较圆,呈黑褐色,羽缘为棕白色,并杂以黑色波状细斑。其耳羽特别发达,显著突出于头顶两侧,外侧呈黑色,内侧为棕色。前额和冠上有一团斑点。面盘呈深黄色,外缘有浓密的棕黑色斑点,形成脸部的“框架”。虹膜金黄色或橙色,眼先密被白色的刚毛状羽,各羽均具黑色端斑。喙呈铅黑色,一条带有棕色斑点的窄浅黄色带从喙根部上升到眼睛内部上方。

雕鸮颏及喉呈白色。颈部有黑褐色的皱领,杂以棕白色。后颈和上背呈棕色,有黑色羽干纹和黑色端斑。胸、胁部有浓密浅黑色条纹。腋羽白色或棕色,具褐色横斑,翼展150~200厘米。

雕鸮

雕鸮腹部及尾下覆羽有狭小黑色横斑,腰和尾上覆羽具黑褐色波状细斑,下腹中央呈棕白色。中央尾羽暗褐色,具6道不规则棕色横斑,外侧尾羽棕色,具黑褐横斑。翼下覆羽浅黄褐色且具褐色细横纹,端部黑褐色,形成一深色带。腿较短,脚强健,脚和趾均披密羽,呈浅黄褐色,两趾向前,两趾向后。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雕鸮主要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及非洲地区,例如德国波兰意大利俄罗斯印度、中国、朝鲜埃塞俄比亚等国。

中国分布

雕鸮在中国几乎遍布各省,例如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甘肃省青海省四川省贵州省等地。其中在北方和西北的山地丘陵地带比较常见。

亚种分布

本分布情况依据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ITIS),共16个亚种。在中国分布的有5个亚种,分别为:雕鸮天山亚种(B.b.hemachalanus)、雕鸮华南亚种(B.b.kiautschensis)、雕鸮塔里木亚种(B.b.tarimensis)、雕鸮东北亚种(B.b.ussuriensis)、雕鸮北疆亚种(B.b.yenisseensis)。

栖息环境

雕鸮的栖息海拔高度上限为4500米,栖息地差异很大。主要栖息在有悬崖和峡谷、洞穴、小片林地、散落的树木或小树林的岩石区域,通常在未受干扰的荒野地区。它也栖息于开阔的森林、针叶林和其他类型的林地、树木繁茂的草原、有峡谷的河谷、杂草丛生的采石场和有合适的岩石区或悬崖的农田。白天多见于枯树干、悬崖峭壁或草原凹陷处,在冬季,经常光顾平坦的地形。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雕鸮是一种非候鸟,即使在寒冷的天气里,也不会离开它们的原生范围。雕鸮性格凶猛,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是夜行性动物。其中前半夜及凌晨活动较为频繁,拂晓后即返回栖息地。白天一般栖息在林中,直到黄昏时分,缩颈闭目,一动不动,但是当食物稀缺时,它们会在白天捕猎。

防御行为

雕鸮听觉灵敏,稍有惊动,立即伸颈张目,在原处转动一二周,以观察情况,并随时准备飞走。雕鸮会激烈地保卫自己的领地免受其他物种的侵害,只有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才会略微重叠领地。雕鸮更喜欢呆在同一片领土内,除非它们因食物短缺或被其他猫头鹰赶走而被迫离开。

鸣声描述

雕鸮以其响亮的叫声闻名。偶发出两声一度的“wu~wu~”声。繁殖期夜间的鸣叫为“hen-hu,hen-hu”,声似“恨狐”,故得此别名。

黄昏时,各个雕鸮分别从栖地飞出。有时候,在不同地点栖息的一对鸟,飞出前雄鸟先发出“ge-ge-ge-”的呼叫声,雌鸟则发出“ji-ji-ji-ji-”声回答,然后飞在一处,各自整理羽毛,共同飞向同一方向不同地点寻食。

在1~2月,其鸣叫的主要作用变成了求爱,雄性倾向于大声鞠躬和嘶吼。但在10月~次年1月,其叫声主要起领地警示的作用。当它感到受到威胁时,鸣声不再低沉,似“吠叫”和“咆哮”,用各种嘶吼和咯咯声让其他个体知道已经进入或正在进入某些领域。不同的叫声代表不同的情绪,并且在物种的每个成员之间很容易识别。此外,猛鴞能够根据它们的叫声强度知道入侵者的体型大小和距离长度。

觅食行为

雕鸮是食肉动物,具有很强的捕猎技术,主要在夜晚和黎明时分捕猎。常使用树枝、岩层、带有大岩石的瓦砾、长满高草的山丘甚至建筑物作为狩猎栖息处。凭借它们的夜视能力、先进的听力和无声的飞行。从栖息处观察猎物活动,然后在发现猎物后迅速俯冲下来;飞行时大幅度扇动双翅,但动作迟缓而无声,善贴地低空飞行,在飞行中或在地面上能够轻易捕获猎物,雕鸮几乎以任何能捕捉到的东西为食。到了白天雕鸮则会相对处于劣势状态,一些猛禽如金雕(Aquila chrysaetos)、游隼[yóu sǔn](Falco peregrinus)等则会攻击和捕杀雕鸮,同样也会把它作为食物吃掉。

雕鸮主要以鼠类、野兔、鸟类等的哺乳动物为食,被人们誉为“捕鼠专家”。但它也吃爬行纲青蛙、鱼和更大的昆虫。它还捕食其范围内的其他鸮形目物种。优势猎物可能因栖息地而异,但较为常见的是小型啮齿动物

雕鸮取食时通常会将猎物整个吞下,甚至像兔子那么大的猎物都能整个吞下。因此,在雕鸮吞食后经过数小时的消化,会从胃中呕出不能消化的皮毛和骨头等,在雕鸮的栖息地中,均可见到粗长、外缘粗糙、球状及枣核状的食物残块。

生长繁殖

发情交配

雕鸮一般是独居,但在求偶期间进行配对生活,雕鸮在求爱过程中,会在黄昏时上升到天空,在一定高度进行盘旋。该物种通常是一雌一雄制,但也有个别多配偶的情况出现,能够在2~31岁之间繁殖。

它们通过在地下挖一个浅洼地,发出轻微的断断续续的鸣音和各种咯咯声来宣传潜在的繁殖地。它们还使用这些声音来跟踪伴侣的位置。雕鸮对环境非常敏感。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资源,交配的速度会慢得多,当它们有足够的栖息地和丰富的食物时,它们的交配率会显着增加。

繁殖期随地区而不同,中国东北地区雕鸮的繁殖期为4~7月,在中国南部12月开始繁殖。

筑巢产卵

雕鸮在1月底~2月初开始筑巢。它筑巢于隐蔽的悬崖峭壁或裂缝中、洞穴入口处、陡坡地面或针叶林中较平坦的地面上。偶尔会使用其他物种的废弃巢穴。同一个巢点通常会使用数年或与其他受欢迎的巢穴轮流使用。巢内无铺垫物,或仅有稀疏的绒羽。在繁殖时,雄性雕鸮为雌性提供各种筑巢的地方,抓挠以获得浅凹陷,并发出咯咯的声音。

雕鸮产卵通常在冬季结束时开始,有时更晚,以每年一窝的速度,每窝产卵2~5枚,产卵数取决于它们所在地区可用的食物。产卵后由雌性单独孵化,孵化期约35天。一旦卵孵化,在未来两周期间雄性雕鸮会猎杀食物来喂养它的配偶。

孵化育雏

雕鸮为晚成性鸟,幼鸟孵出后,需经亲鸟70~75天的喂育,才初离巢穴。在整个孵化过程中雌性负责孵化和雏鸟的哺育工作。在孵化期中雄性则负责配偶和幼鸟的食物供应和警戒工作,以保护雌鸟和幼鸟的温饱与安全。

初期,雌性与幼崽起在巢中停留4~5周,保护其幼崽免受捕食者的侵害,并教它们如何自己进食。雄性会将食物带到巢穴或将其存放在附近,雌性将小块提供给幼崽。在3周时,它们开始自己进食和吞咽。在5周时,幼鸟在巢周围走动,并开始飞行大约60天。在7周时,它们能够飞行几米。幼崽由父母双方喂养20~24周。它们在9月~11月之间独立,离开家庭领地或被父母“赶走”。

所有的雕鸮都会模仿它们看到的第一只物种。这使得如果不是由其父母抚养的,就很难将雕鸮放归圈养状态。雕鸮在野外的寿命约为20年,但在圈养条件下可以活60多年。

换羽行为

雕鸮的第一次换羽在孵化后的第二年开始,另一次换羽发生在其生命的第6~12年,每年7月~12月之间发生。一些体羽和翅上覆羽被更替,次年,每只翅膀上的三个中央次生羽毛和三根中尾羽脱落并重新生长。最后剩余的初级羽毛都会被替换。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截至2015年,雕鸮在欧洲的繁殖种群数量估计为18500~30300对,相当于36900~60600只成熟个体。欧洲的雕鸮种群数量约占全球范围的20%,因此对全球种群规模的初步估计为18万~30万只成年个体。因此,全球雕鸮种群数量约为10万~50万个成熟个体之间。然而,自1970年代以来,位于亚洲地区的雕鸮种群明显减少;截至2016年,雕鸮的全球种群数量趋于减少。

致危因素

雕鸮主要因为食物来源缺乏,如草原大面积灭鼠。其次受到人类非法狩猎和采卵的威胁。此外,与架空电缆和电线碰撞也造成了雕鸮野外种群数量减少。大多数下降是由于人类活动,它极其敏感,最轻微的干扰都会导致弃巢。例如越野滑雪、登山、登山和其他休闲活动常常使人们不知不觉地靠近雕鸮巢穴。

保护级别

1998年,雕鸮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卷》稀有物种。

2004年,雕鸮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定级为近危(NT)物种。

2015年5月,雕鸮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定级为近危(NT)物种。

2016年10月1日,雕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其定级为无危(LC)物种。

2021年2月1日,雕鸮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雕鸮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保护措施

主要价值

雕鸮能够嗜食多种鼠类和害虫,于农林有益。雕鸮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它们在减少各种生态系统中的啮齿动物数量方面特别有效,会导致特定地区的啮齿动物种群显著增长。

相关文化

出现在电影、电视上的很多猫头鹰其实都是该物种。在美国,《候鸟条约法》禁止好莱坞的电影制作人在电影中使用美洲雕鸮(Bubo virginianus)等本地鸟类,所以电影中的大多数“美洲雕鸮”其实都是雕鸮。

参考资料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18

Bubo bubo (Linnaeus, 1758).GBIF | 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2023-05-18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The Red List Partnership.2023-05-18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3-05-18

附录.《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2023.2024-08-17

Bubo bubo (Eurasian eagle-owl).ADW.2023-05-18

雕鸮.《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08-17

Grand-duc d'Europe.Oiceaux.2023-05-18

鸱鸮科猛禽之雕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5-18

鵰鸮 Bubo bubo (Linnaeus, 1758). 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共享平台.2023-05-18

Bubo bubo (Linnaeus, 1758).ITIS.2023-05-18

术语库.中国生物志库.2023-05-18

Downloadable Checklist.Clements Checklist.2023-05-18

Eurasian Eagle-Owl Bubo bubo (Linnaeus, C 1758).Avibase.2023-05-18

Eurasian Eagle Owl. Animal Corner.2023-05-18

eagle owl.britannica.2023-05-18

物种评估与保护.Species Assessment and Protection .2023-05-18

鸟类.《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23-05-18

楚雄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2023-05-18

Eagle Owl.Animal Network.2023-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