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
夏侯惇(?-220年6月13日),字元让,东汉沛国谯[qiáo]县(今亳州市)人。是西汉太仆夏侯婴的后人,夏侯渊的族兄,汉末三国时期曹操手下一员大将。
夏侯惇年少时拜师学习,因人侮辱自己的老师便杀害了对方,从而以性情暴烈闻名。曹操刚刚起兵时,夏侯惇便担任裨[bì]将,随曹操征伐。他先后担任司马、折冲校尉,兼任东郡太守,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张邈、陈宫等叛迎吕布,夏侯惇为去邺[yè]城救曹操家小,途遇吕布后被劫持,被手下将领韩浩所救。曹操从徐州回来后,夏侯惇随他征伐吕布,被流箭射伤左眼,军中称为“盲夏侯”。之后他又担任陈留、济阴太守,任建武将军,封为高安乡侯,时值大旱,夏侯惇截断太寿河流来灌溉田地,后转任河南尹。又因攻克邺城遗址(今河北省邯郸市)有功,夏侯惇升任伏波将军,兼任河南尹。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夏侯惇被任命为前将军。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即位,任命夏侯惇为大将军。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220年)四月二十五日,夏侯惇去世,谥号“忠侯”。青龙元年(233年)夏五月壬申,夏侯惇配享太祖(曹操)庙祀。
东汉权臣兼曹魏奠基者曹操认为,夏侯惇的功劳,不比提出和戎之策的魏绛[wèi jiàng]少。曹丕曹丕认为夏侯惇是大魏元功之臣,功勋卓著,应当配享太祖庙。晋朝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夏侯惇尊师重道,虽在军旅却亲自迎接老师学习,而且品行清俭,不会以权谋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夏侯惇出生于沛国谯郡(今亳州市)人,是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的后代。他十四岁那年,拜师学习,有人侮辱他的老师,夏侯惇便杀了那人,因而以刚烈闻名。曹操刚开始带兵征伐时,夏侯惇为其副将,随曹操征战。
濮阳被劫
刘协初平元年(190年),曹操代理任奋武将军,与后将军袁术等人共伐董卓。夏侯惇被曹操任命为司马,驻守在白马,后又转任折冲校尉,兼任东郡知府。
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春,曹操领军征讨陶谦,夏侯惇被留下守卫濮阳[pú yáng]。适逢张邈、陈宫等人背叛曹操投靠了吕布,当时曹操的全家老小都在邺城遗址(今赵都),夏侯惇听说后,就率领轻兵前去救援,中途与吕布狭路相逢,双方开战。吕布撤军后退到濮阳,趁机夺取了夏侯惇的军用物资。吕布又派手下将领假装投降,抓获了夏侯惇,要他交出宝物,夏侯惇的军队都感到惊恐。于是夏侯惇的属下韩浩召集军中诸将,吩咐他们安抚手下士兵,军队才得以安定下来。之后韩浩去往夏侯惇的住所,怒斥劫持者说不会因为夏侯惇,而放任他们为所欲为,劫持者被吓住求饶,韩浩便将他们全部杀掉,夏侯惇因此得救。曹操听说后很认可韩浩的做法,下令以后再有人质被劫持就一起杀掉,于是再也没有发生过劫持人质的事了。
断水溉田
曹操从徐州市回来后,夏侯惇跟随他去征讨吕布,不幸被流箭射伤左眼。《魏略》记载,当时夏侯惇和夏侯渊都是将军,军中就称呼夏侯惇为盲夏侯,夏侯惇很厌恶这个称呼,每次照镜子都发怒摔镜。之后他又担任陈留郡、济阴太守,任建武将军,封为高安乡侯。当时大旱引起蝗虫,夏侯惇便截断太寿水做成一个池塘,他亲自担土,率领将士们劝导老百姓种稻,老百姓因此得益,夏侯惇后转任为河南郡。
受命征战
建安三年(198年),吕布与袁术联和,他派遣中郎将高顺和北地太守雁门张辽一起围攻刘备。夏侯惇被曹操派去救援刘备,但是被高顺等人打败。
建安七年(202年),刘表命刘备北侵到了叶县,夏侯惇和于禁等人受命去抵御敌人。刘备火烧营地撤走,夏侯惇等人要去追击。裨将军巨鹿县李典劝阻他敌人无故撤退,恐又埋伏,夏侯惇等人不听,让李典留守自己去追击,果然中了埋伏,大败,还是李典去救援,刘备才退走。曹操平定河北省后,命夏侯惇担任后卫来阻挡后面的追敌。之后邺城遗址(今赵都)被攻破,夏侯惇升为伏波将军,仍担任河南郡一职,被曹操特许见机行事,不受各种等级的限制。建安十年(205年),卫固等人派数千士兵阻绝陕津,杜畿[dù jī]到了以后数月不得渡过。曹操就遣夏侯惇去征讨卫固,还没到,杜就遂诡道从津度过去了。
论功行赏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统计了夏侯惇前后的功劳,给他增加封邑一千八百户,加上之前分封的,夏侯惇有共计二千五百户封邑。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夏侯惇跟随曹操征讨孙权返回后,被任命都督二十六路人马,留守居巢,还被赐予有名的乐伎,表示这是他应得的待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军驻扎于摩陂[mó bēi]。曹操经常招呼夏侯惇与他同乘一辆车,夏侯惇得曹操特别看重,可以出入太祖的内室,其他将领没有可以相比的。后夏侯惇又拜为前将军,督领各路军队返回寿春,后转移到召陵驻扎。
逝世
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在洛阳市去世,曹丕曹丕即位,夏侯惇被任命为大将军,于同年四月二十五日去世,谥曰忠侯。
青龙元年(233年)夏五月壬申,夏侯惇配享太祖(曹操)庙祀。
家族成员
夏侯惇共有七子二孙被封关内侯。
人物评价
东汉权臣兼曹魏奠基者曹操认为,夏侯惇的功劳,不比提出和戎之策的魏绛少。
魏文帝曹丕认为夏侯惇是大魏元功之臣,功勋卓著,应当配享太祖庙。
晋朝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夏侯惇尊师重道,虽在军旅却亲自迎接老师学习,而且品行清俭,不会以权谋私。
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评价夏侯惇是魏国的功臣,不应该忘记他。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夏侯惇写下赞诗,夸他开疆展土夏侯惇,枪戟丛中敌万军。
轶事典故
《魏书》记载,当时军中诸将领都受封魏的官号,唯独夏侯惇受封汉的官职,于是他便上疏自陈,表明自己也想要受封魏官,曹操说我知道你首先是众臣的老师,其次是众臣的朋友。作为大臣,你是尊贵且品质高尚的人。区区魏的官职,怎么能够让你屈担。夏侯惇坚持请求受封魏官,于是被拜为前将军。
研究书目
《三国志》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作《三国演义》中有夏侯惇一角的出场,对他描写较多的是第十八回,这一章节写夏侯惇与高顺大战,高顺不敌夏侯惇,假意回撤,他一手下曹性暗中射箭,夏侯惇左眼因此被射瞎,他当即拔下箭矢,带下了自己的眼珠,夏侯惇认为这是父母精血,不可弃也,于是自己吃了下去,再回头斩杀了曹性。
影视形象
墓葬争议
关于夏侯惇墓究竟在哪,目前并未有一个统一的主流说法。有一记载夏侯惇墓地位于许昌市城西7公里的河街乡贺庄北,占地3300平方米,该墓址原为东西二墓并立,如今东墓夏侯惇墓已经损毁,现存西墓为夏侯渊墓。另有民国31年《重修恩县志》记载,山东省德州平原县恩城镇的前后夏寨村以北6公里的杨诗庄与周全庄之间,有一坟形土阜,被称之“夏家坟”,后人相传其为夏侯惇墓。此恩城夏侯惇墓被列为平原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而《河南通志》卷四十九“陵墓·东京汴梁”条也有记载:“三国夏侯惇墓在祥符区境内。 ”第四个是《光绪山西通志》卷一百七十二“陵墓一·平阳府襄陵镇”有记载:“大将军高安乡侯夏侯惇墓,在县东南三十里下梁村。”
参考资料
被低估的能臣.济宁晚报.2023-11-16
三国志.微信读书.2024-11-22
华佗与曹操.豆瓣电影.2023-06-10
诸葛亮.豆瓣电影.2023-06-10
三国演义.豆瓣电影.2023-06-10
三国英雄传之关公.豆瓣电影.2023-06-10
诸葛孔明.豆瓣电影.2023-06-10
武圣关公.豆瓣电影.2023-06-10
三国.豆瓣电影.2023-06-10
回到三国.豆瓣电影.2023-06-10
曹操.豆瓣电影.2023-06-10
武神赵子龙.豆瓣电影.2023-06-10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豆瓣电影.2023-06-10
恩城夏侯惇墓考证.德州新闻网.2023-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