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吉兹·阿布拉泽
钦吉兹·阿布拉泽的俄语化的全名是钦吉斯·叶夫盖尼耶维奇·阿布拉泽Абуладзе,Тенгиз Евгеньевич,是苏联时代的格鲁吉亚导演,苏联功勋艺术家(1980)。毕业于全俄国立格拉西莫夫电影学院,1967年导演充满诗意与象征的《祈祷》,1978年执导的影片《愿望树》获苏联和意大利各种大奖,1984年执导了影片《悔悟》。阿布拉泽执导的大部分影片都是由他本人任编剧或者是与他人合作编剧。从1974年起他在卢斯塔维里戏剧学院任教。
人物生平
1943年至1946年就读于第比利斯国家戏剧学院。1953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导演系(谢尔盖·尤特凯维奇教研室),毕业作品是纪录片特写集《德米特里·阿拉基什维利》(1953)。此后他开始与P.齐赫依捷的合作(纪录特写片《格鲁吉亚国家民间歌舞团》和《我们的宫殿》,1954)。短故事片《马格丹娜的驴》(根据E.加比什维利作品改编,1955,与齐赫依捷合作,1956年获戛纳国际电影节主要奖)深刻地展示了与非正义和专横不相容的民族性格。
1958年开始自行拍片,被认为是带动格鲁吉亚电影复兴的主要人物。在电影《人家的孩子》(根据刊登在报上的H.亚历山德罗娃的随笔改编,1958)中,阿布拉泽描绘了电影主人公的感情世界。
1963年,他执导了《我,奶奶,伊里柯·伊拉里昂》(根据H.B.郭巴泽的作品改编)。在风格上,这是一部悲喜剧。其中的幽默可和戏剧并驾齐驱。影片的主题之一是人应该对自己的人民、祖国和个人良心承担道德责任。影片《哀求》(根据瓦扎·普沙韦拉作品改编,1968年获全苏电影节奖)如同一篇讲述善与恶、爱与恨和生与死的哲学寓言,导演完善的表现水平使影片引人注目。根据达格斯坦作家A.阿布巴卡尔的中篇小说执导的抒情喜剧《给我心上人的项链》(1973)展示了一个美丽和欢乐的奇遇世界。
1977再从纪录片的领域回到剧情,拍摄哲学寓言《欲望之树》,通过几个人物形象表现革命前格鲁吉亚农民的悲惨生活和对旧社会制度的控诉,热情地描绘格鲁吉亚的民族精神,赢得国际国内多次褒奖。由于对独裁政权无情的批判,1987年的《忏悔》历经苏联官方两年的行政杯葛,终于得以开拍。完成后代表苏联参加戛纳影展,获得空前的掌声。随后影片巡回世界放映,被西方世界当成是戈尔巴乔夫重建政策(perestroika)时期的代表作。1994年逝世。
阿布拉泽的影片,在题材和表现形式上都深受高加索传说和格鲁吉亚民间艺术的启发,将现实的观察、幻想和喜剧相互交织在一起,具有超凡脱俗、扣人心弦的抒情磁力。主要作品还有:《别人的孩子》(1959)、《我,奶奶,伊里柯和伊拉里昂》(1963)、《祈祷》(1968)、《送给情人的项链》(1972)、《露天博物馆》(1972)、《悔悟》(1984)。他的《祈祷》、《欲望之树》与《忏悔》彼此之间故事并没有关联,但被认为是阿布拉泽的格鲁吉亚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