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钹

大钹

大,又称作大镲(chǎ),有学者认为是由公元前800年西亚细亚的铜钹,经过不断流传演变,大约在公元四世纪中叶由印度传入中国。大钹是一种金属制造,圆形中间隆起,顶端开小孔穿绳的外来打击乐器

大钹是由一对金属圆盘组成的互击体鸣乐器,无固定音高,用一线记谱。它音色浑厚、浓重、低沉,音量大而余音冗长,穿透力较强,既能奏出惊心动魄的声音,又能营造出调零空旷的气氛。有伴奏、合奏等艺术表现形式,是民间鼓乐、地方戏曲、歌舞、军乐队的重要伴奏乐器,表现力较为丰富。在中国各省区的不同民族中均有流行。

构造

钹又名“铜钹”,有大、小之分,种类也不少,大钹就是其中的一种,钹的整体相对较厚,中心鼓包较大,与周边的直径比约为1:2。它是一种互击体鸣乐器,采用响铜先铸造后锻造制作而成,由一对中间呈碗状凸起的圆形铜片构成,每面钹直径约为27~55cm,碗径14cm以上,重约1~2.5公斤,每两面为一副,在中间凸起的碗状(也称“帽”)顶端开小孔穿绳或红绸,便于演奏者握执。

音谱

大钹没有固定音高,用一线记谱,记谱一般用“才”或“X”。

演奏

演奏时双手握紧大钹,双钹的边缘上下、左右各错开一定距离做垂直上下运动,也可将两钹做斜向运动,两片钹相碰使其震动发出声音,一般不做对得过齐的横向运动,这样只能打出闷音,除非在演奏有特殊的闷声效果时,才可用此方法演奏。演奏时还需要根据音符时值长短控制声音,一般演奏完音符时值时迅速将大钹靠在身前即可断音。大钹的音量大但是余音比较长,不适合演奏过密的音型

大钹音色浑厚、浓重、低沉,并带有深沉的水音,音量洪大。有单击、双击、磨击、闷击、滚击等多种演奏技巧,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常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地方戏曲、歌舞伴奏、锣鼓队、军乐队中。在民间鼓乐演奏中,常在乐曲强拍时击奏;在民间戏曲中主要用于武场戏;在交响乐中则多用于表现辉煌的场面;在军乐队中主要用于烘托浓重的气氛,使乐曲更加威武、雄壮,有亮钹、分列式两种常见的表现形式,亮钹就是敲击后两手向上举起钹,内面向前,根据音符的时值长度来控制钹的举落速度;分列式演奏一般是在阅兵或群众游行时采用,两钹敲击一下,双臂做叉状运动,需要一定的臂力才能完成。

历史

大钹是铜钹的一种,构造相同,只有大小之分。铜钹是一种出现较早的互击体鸣乐器,关于它的起源,学界看法不一。有学者认为铜钹是起源于西亚细亚,在东方先传入印度,再传入中央亚细亚,后来才传入中国;有学者认为公元前800年亚述人就开始使用这个乐器了,后来相继传入希腊波斯、印度之后才入到中国西域一带,成为佛徒僧侣诵经用的工具。

铜钹作为乐器用以伴奏歌舞来到中原的历史,文献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350年前后。根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在隋朝时九部乐中五部乐都有铜钹的身影,以及1971年在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的黄釉瓷扁壶上的乐舞图中出现铜钹伴奏的场景,可见铜钹在隋代时就是重要的伴奏乐器了;到了唐代,根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铜钹是胡人的乐器,在发现的李宪墓壁画乐舞图、苏思勖墓壁画乐舞 、朱家道村墓乐舞壁画、李寿墓石棺内壁线刻乐舞图的4座唐墓,以及临潼区唐代庆山寺舍利塔基精室壁画中均出现了铜钹的形象,可见唐代时铜钹也广泛用于诸乐中,并且可以推算出唐代大铜钹直径约为50cm,小的只有8~10cm;到宋代时,经过长期发展有了不同的型号,据陈旸乐书》记载在乐队中已经根据所演奏乐曲的需要来确定用哪种铜钹了;辽朝时,大乐、优伶、僧道佛事中都运用到铜钹;明清时期,民间戏曲、歌舞、 曲艺音乐中都有铜钹的身影;到了现代广泛运用于民族音乐、地方戏曲、吹打乐和锣鼓乐中。

传承与发展

铜钹自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得到重大改进和发展,衍生出多种类型,大钹就是其中的一种,从宋代开始在宫廷军乐队和民间都运用广泛。大钹作为一种互击体鸣伴奏乐器,在中国各省区中均有流行,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风土文化和语言背景下,与各地区的民族音乐、地方戏曲、吹打乐、锣鼓乐相融合,形成了众多优秀的民间表演艺术,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间风味,如正定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战鼓”、浙江宁波的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马灯调表演”、陕西省的“西安鼓乐坐乐演奏”、云南保山的“永昌大钹舞”等等,还有一些民间民族乐团,在音乐创作时汲取乡土文化,融入了这些元素,每逢春节、庙会、庆典等活动时能见到大钹的身影。不仅让大钹在这些优秀的表演艺术中发挥重要作用,也让更多的人听到这种声音,让大钹得到传承和发展。

大钹不仅出现在中国,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大钹的身影,经过长期演变,其尺寸大小和中国大钹相差无几,只是名称稍有差异。有交响乐手钹、大型管乐团钹、踩钹、轰响钹、轰响架钹、咝响钹、嗖响钹等众多类型,他们起先运用于歌剧乐队,后来运用于管弦乐队,到现在广泛运用于军乐、伴舞、爵士乐及其它乐队。这不仅丰富了大钹的表演形式,也让大钹有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关表演

西安鼓乐坐乐演奏中,多与战鼓、座鼓及大锣配合使用,在部分场景进行演奏,相互交错击奏,营造出热烈宏大的气氛。

保山彝族永昌大钹舞,以一副音色单调的普通大钹,通过表演者采用不同钹位,不同手法和击钹的轻重缓急,打出特殊的韵味,它气势磅礴、音色雄浑,动作刚柔相济,画面丰富多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

河北常山战鼓主要在民间吉庆、典礼等场合中演奏,多和鼓、中钹、小钹小锣等多种打击乐器配合,它的节奏激昂鲜明,艺术风格气势磅礴、威武热烈,演奏场面较为壮观。

参考资料

..2022-11-24

..2022-12-29

..2022-11-24

..2022-11-24

..2022-11-24

..2022-11-24

..2022-11-24

..2022-12-29

..2022-12-29

..2022-12-29

..2022-12-29

..2023-01-08

河北正定:传承非遗常山战鼓.今日头条.2022-11-24

..2022-12-29

..2022-12-29

..2022-12-29

重庆红色文艺轻骑兵送民乐进彭水.今日头条.2022-11-24

..2023-01-14

锣鼓艺术(常山战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2-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