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鼓
边鼓,壮族混合击膜鸣乐器,在壮族铜鼓乐合奏中是主要的衬托性乐器,是壮族祖先创造的混合击打乐器。
边鼓是一种外形呈扁圆状的单面鼓,面大脚小,鼓框用竹或木制成,历史较为悠久。它音量较小,音色坚实、清脆,主要作为衬托性乐器使用,原为巫师道公乐器,现在多用于壮族铜鼓乐合奏,以及道公戏、民间歌舞的伴奏,用来烘托热烈的氛围,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东兰县、巴马瑶族自治县一带,是壮族人民喜爱的手鼓。
构造
边鼓外形呈扁圆形,鼓框用竹或整木雕凿而成,上口较粗,下口较细,上口蒙上皮革,皮面四周边缘用双排鼓钉固定,鼓框下口敞开,在鼓框涂上红漆,边缘钉有彩穗为饰。它的规格尺寸大小不一,通常鼓面直径约22~28厘米、鼓下口直径约20厘米,鼓框高约4~5厘米、木制鼓壁厚约2.5~3厘米。
边鼓主要在广西境内流行,而各地的边鼓规格尺寸又各不相同。广西武鸣一带的边鼓较小,鼓面直径约22~25厘米,单面蒙牛乳业皮或蛇蜕;东兰县、巴马瑶族自治县一带的边鼓稍大,鼓面直径约25~28厘米,单面蒙羊皮、猪皮或蛇皮。
演奏
边鼓的演奏手法和新疆手鼓相似,一只手托住边鼓以保持演奏稳定性,另外一只手弹击鼓面,或借助外物来敲击,使其发声。在不同地区的演奏手法稍有不同,广西武鸣一带用左手托持鼓框,右手拍击或以小木棍敲击;广西东兰、巴马一带用双手拇指和掌心托持鼓框两侧,其余手指同时或交替弹击鼓面。
历史渊源与传承
边鼓是鼓的一个分支,而壮族的边鼓现在没有可靠的文献,无法证实其演化出现的具体时间。汉朝时,鼓发展较快,出现了大小、形状、质地、装饰不同的鼓,大约有二十多个品种,六十多个规格,各民族也有自己的鼓,出现了朝鲜族和瑶族的长鼓、傣族的光亚,藏族和维吾尔族的手鼓,苗族的铜鼓等,壮族的边鼓可能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现在边鼓主要流行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东兰县、巴马瑶族自治县一带,是壮族人民喜爱的手鼓。在壮族铜鼓乐中,通常常由四面大小不同、音色各异的铜鼓交替演奏,是主要的衬托乐器;而在道公戏中多用于“度身”仪式,以前常用两头鼓,后来为图方便省事,道公师公就用边鼓代替了,仪式进行时敲锣打鼓、人声鼎沸、场面较为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