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图
《三顾茅庐图》(别名:《三顾草庐图》)是明代戴进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三顾茅庐图》描绘的是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的故事,高山峻岭下的一座茅舍前,一名童子正迎接刘、关、张三位客人的到来,诸葛亮端坐室内正中。整体画面墨色清雅,运笔粗细兼用,风格刚柔相济。画山石用大斧劈法,松枝颀长,继承了南宋唐朝、马远、夏圭的画法,用笔简劲。人物的描绘生动细致,人物的动态掌握准确,例如刘备恭敬的神态、张飞的深色面庞及武夫样的站姿都描绘得很传神。
画面内容
《三顾茅庐图》描绘的是刘备第三次去隆中在茅庐前与书童对话的情景,画面的背景是万重高山和飞瀑流泉。山上布满挺拔的树木,修竹丛中掩映着几间茅庐,茅庐柴门敞开,茅庐内诸葛亮端坐其间。他身着鹤,手执羽扇。茅庐外柴扉开启,一名书童,正与刘备相互揖手行礼。刘备神情庄重恭肃,对小童拱手答谢,神情谦恭,一副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样子。刘备身后是关羽和张飞,他们均昂首而立,似在交谈,却又不屑一顾,黑面的张飞,状若焦躁,旁边的关羽手捋长髯,正在安抚义弟。童子以手示,请三人进茅庐。距他们不远处,有一块山石嶙峋的小丘山,两株古松虬劲有力,枝叶茂密。松枝辗转曲折,松枝上有藤垂生,小枝上长着稀疏散落的松针,松针长短基本一致,虚交于松枝的一点,内顿外尖呈放射状。
右侧中间落有“静庵”两字题款,下面有“静庵”朱印,无题跋。
创作背景
《三顾茅庐图》取材于东汉末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东汉末年战乱频繁,刘备带领义弟关羽、张飞及一小支队伍与各路人马结盟,当刘备落足在荆州时,听说隆中有一隐居谋士叫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刘备曾三次携关羽、张飞前往敦请诸葛亮出山,从而使得他称霸一方,构成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明朝宣德前后,表现三国故事题材的作品在宫廷中颇为流行。朱瞻基朱瞻基曾亲临墨池,创作了《武侯高卧图》,画诸葛亮隐居南阳市时,仰卧竹丛中的潇洒姿态。正是李忱垂青于三国的求贤题材,且招贤礼士、蕴涵忠孝节义思想的题材,具有政治教化意义,受到统治者的提倡,才引导了这个时期历史画的选题。戴进也选择了这一题材,在进入宫廷画院之前,将历史故事加以形象化,创作了《三顾茅庐图》,整个情节刻画与史书、评话、小说相对照,应是以小说为依据的。戴进是明代“浙派”山水画的创始人之一,《三顾茅庐图》也是一幅具有“浙派”的山水、人物画风格特点的代表作,是戴进在继承南宋画风基础上的发展,属早年手笔。
艺术鉴赏
《三顾茅庐图》在故事情节、环境气氛和人物情态等方面刻画细致,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也着墨不多,但缺乏深度。这是由于作者着重表现“礼贤下士”,这也是一般按圣意作画的宫廷画家易犯的通病。
《三顾茅庐图》采用近景高远左开—角景画法,全画构图雄伟,山崖雄健浑厚,草木葱郁,隐约的远山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作者把主要笔墨放在对环境的描绘上,突出了诸葛亮作为隐士的特点。人物比例虽小,但仍然十分醒目。竹与松象征着诸葛亮文人雅士的气节,崇山峻岭则暗寓三国时期群雄争霸的险恶形势,故描绘的山色、树木、茅庐并非是凭空点缀。画面中的松树以“工”或“弓”字起笔,双勾树干后再以淡墨加赭石皴染,最后再以苔点加重树干的暗部和结疤之处。墨线勾完,再以石绿加淡墨色线复勾。山石用斧劈皴及点苔的表现手法,显出坚硬质地。两株古松既使画面充满了气势,又起到画面构图均衡稳定的作用。
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具有鲜明性格特征,人物比例得当,展示出不同人物的不同的心理特点。如诸葛亮的智慧超群,刘备的谦恭和蔼、礼贤下士,张飞的猛悍坦率,关羽的英武通达,童子的幼年谨慎的性格特征,都描绘得维妙维肖,逼真生动,都刻画得较符合历史故事的内容情节。人物身上的衣纹多褶皱,以铁线描、钉头鼠尾描为主。
重要展览
作品争议
关于作者的争议如下:
但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官网明确显示,《三顾茅庐图》的作者是戴进。
参考资料
戴进三顾茅庐图轴.故宫博物院.2022-11-01
《三顾草庐图》.故宫名画记.2022-11-20
戴进与浙派.故宫名画记.2022-11-20
“浙派集英——明代浙派绘画珍品特展”隆重开幕.浙江省博物馆.202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