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新干线300系电力动车组

新干线300系电力动车组

东海道山阳新干线的第三代的车辆,乃东海旅客铁道(JR东海)和西日本旅客铁道(西日本旅客铁道)使用的新干线车辆,行走于东海道、山阳新干线。300系是首款服务希望号(のぞみ,Nozomi,意思是“希望”)班次的新干线列车,其最高运行速度达270km/h(测试时为325km/h)。

概要

1990年(平成2年)东海旅客铁道(JR东海)订购的量产先行试制车(J0编组,后来量产化改造为J1编组)登场,之后量产车(J编组)由1992年(平成4年)到1998年(平成10年)间制造。另外,1993年(平成5年)制造的列车替换1975年(昭和50年)3月因新干线延长至博多站后而合并制造的0系。量产车外型由手钱正道集团、户谷毅史、松本哲夫、木村一男设计。

为了实现稳定而高速的运行,车体进行了空气动力学性能的提升及轻量化改进,由东京站新大阪站仅需要2小时30分。此后,1993年3月18日,“希望号”的运营区间延长至博多站西日本旅客铁道(JR西日本)引入相同规格的300系(F编成)9组列车,东京站-博多站间仅需要5小时4分。

截至1998年停产为止,300系共制造了70组、1120辆,包括J编组61组、976辆和F编组9组、144辆,J编组中在新干线500系电力动车组制造结束后落成的编组之外,J52之后的编组在新干线700系电联车的量产先行试制车C1编组落成之后竣工。此外,1号量产车J2编组比100系G编组中的最终增备编组G46编组先落成,但G46编组先报废了。

1999年后,随着700系的量产和100系开始报废,“希望号”的运用逐渐让给了700系,改为“光号”和“回声号”。为置换本系列而开发的N700系自2007年开始量产,300系因而开始了报废进程,相应的“光号”和“回声号”由从“希望号”撤下的700系(一部分为N700系)充当。

制造

第1批

基于1990年落成的先行试制车J0编组长期试验行驶的结果,为了运行“希望号”班次,从1992年1月开始至3月有4编组64辆(J2-J5编组)落成。

第2批

1993年3月18日更新运行图之后,为因应每小时开行一班“希望号”的安排,1992年9月至1993年3月期间有10编组160辆(J6-J15编组)落成,同时也制造了西日本旅客铁道所属的一级方程式锦标赛F5编组。

为应对东京-博多间长距离运行,除了进行水箱扩容之外,为了降低车内噪音,变更了加速时电动机的电流值并插入了隔音板。

第3批

为置换0系,1993年3月到1994年7月间生产了8编组128辆(J16-J23编组),同时也制造了JR西日本所属的F6-F9编组。

车厢门由内塞拉门改为推拉门。

第4批

为了替换老旧车辆,1994年11月至1995年6月期间制造了6编组96辆(J24-J29编组)。

第5批

为了替换老旧车辆,1995年8月至10月期间制造了4编组64辆(J30-J33编组)。

更换了绿色车厢(グリーン车)的靠脚。将以往固定在座椅台改为固定于座椅上。

第6-9批

为了替换老旧车辆,制造了J34-J58编组。此间,J51编组和J52编组之间导入了新干线700系电联车先行试制车,而在同一时期西日本旅客铁道导入了9组新干线500系电力动车组

第10批

为了替换老旧车辆,制造了J59-J61编组。

各车厢的特高压引通线改为以4节车厢为单位的电缆接头式连接。已经生产的编组则通过追加施工的方式改造。

车辆退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