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是关于归因的观点、学说和模型,也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

归因理论由海德于1958年在其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提出,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前期是归因理论的探索和成型阶段,这个时期占主导的研究是关于归因认知过程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前期,归因研究的焦点转向了归因效果问题;80年代中后期之后是归因理论综合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归因问题的应用研究达到了高潮,理论开始向多个领域渗透。归因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中原地区,心理学者林仲敏于1989年翻译并出版了美国当代归因理论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的著作——《动机与情绪的归因理论》,第一次在中国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韦纳的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主要包括早期海德的内外归因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凯利的共变理论、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和罗特的控制源理论;后来,韦纳的动机情绪归因理论、希尔顿和斯拉格斯基的异常条件聚焦模型、卡那门和米勒的标准理论和莱斯利·怀特的原因加工理论也相继被提出。从不同的维度可以对归因理论进行分类,该理论在多学科具备应用价值,如在社会心理学视角下探讨归因理论,可将归因分为三个因果维度:控制源、稳定性和可控性;教育学视角下的归因理论研究可帮助学生分析学习成败的因素规律。

定义

归因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关于归因的观点、学说和模型。具体地说,归因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它可以分为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研究领域:一个是关于归因认知过程的理论。另一个研究领域是关于归因效果及作用的探讨。前者我们称之为“归因认知过程论”,后者我们称之为“归因效果论”。

历史沿革

国际

产生

在心理学中,归因理论起源于社会心理学“人际知觉”或“个人知觉”的研究。起初,研究者将个人知觉的形成建立在表面特征的基础之上,广泛地研究了人的表情、服饰、言谈举止等外部特征在形成人际知觉、产生人际吸引方面的作用,发现了首因效应、刻板印象等现象。稍后,研究者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人格特征、个人品质等较内在的因素在印象形成中的作用,并开始关心人际间知觉以及自我知觉等问题,这个时候,归因理论就应运而生了。

研究者意识到,人们对自己和别人形成什么样的印象,不仅取决于他们知觉的有关自己和别人表面行为方面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决定于他们对隐含在这种表面行为后面的行为原因的知觉。首先对原因知觉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归因理论基本原理和思想的是海德(Heider)。他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对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原因的活动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加以总结,于1958年出版了《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由此揭开了归因研究的历史,此书的出版也就是归因理论产生的标志,而海德则因此成为公认的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与建立者。

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前期,是归因理论的探索和成型阶段,这个时期占主导的研究是关于归因认知过程的研究。多数研究者试图弄清人们是如何进行归因的,并找出人们归因时遵循的一般原则,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有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和凯利的共变理论。

琼斯和戴维斯(Jones \u0026 Davis)追随海德,承认行为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从而把归因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而凯利(Kelly)的共变理论,是对海德的归因理论的又一次扩充与发展。与此同时,一些起初并非归因取向的理论引入了归因术语,被整合进归因理论的范畴内,如贝姆(Bem)的自我知觉理论、亚尔马·沙赫特(Schachter)的动机情绪唤醒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前期,这一时期由于韦纳(Weiner)的创造性研究及其动机与归因理论的提出,归因研究的焦点转向了归因效果问题。研究者试图通过系统的探索来揭示不同种类的归因与人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变化之间的规律性关系。与此同时,归因的应用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归因研究的成果被用来解释和说明多种多样的实际现象。至此,归因理论渐臻成熟。

80年代中后期至今,是归因理论综合发展的时期。一方面,由于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不断涌现出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材料,使得归因认知过程问题重新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研究者意识到,曾经吸引众多心理学家的归因认知过程问题,并未因一些经典归因理论和模型的提出和建立而得到解决,有必要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重新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索。于是,一些关心归因问题的认知心理学家针对传统归因理论和模型存在的问题,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归因理论和模型。另一方面,由韦纳开创的归因效果问题研究仍在继续不断向深入和具体的方向发展,并由此衍生出许多与归因有关的情绪和动机理论,如成就动机理论、自我效能理论、习得无助理论等。同时,这一时期归因问题的应用研究也达到了高潮,归因理论开始向多个领域渗透。

中国

归因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中国。中国心理学者对归因问题既有理论上的介绍与探讨,又有实证的探索。在理论探讨上,林仲敏于1989年翻译并出版了美国当代著名归因理论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的著作《动机与情绪的归因理论》一书,第一次在国内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韦纳的归因理论。刘永芳介绍了归因理论的最新发展,对各种归因理论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厘清了归因理论发展的脉络,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李梅在1998年分析了归因研究的整体模式,并将众多派别的归因理论分为两大类:对归因前提的研究和对归因后果的研究,二者合二为一,即成为归因研究的整体模式。张爱卿于2003年对归因理论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该理论发展的进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介绍了当今有关研究的新进展和发展方向。

在实证研究方面,从范围上讲,涉及学业、工作、生活事件、人际交往、体育运动、股票投资、工矿事故等许多方面;从内容上,涉及自我归因、他人归因、群体归因偏见;从研究对象看,有学生、教师、运动员、企事业单位职员、城市居民等;从归因倾向看,有能力、努力、运气、命运、神灵、缘分、因果报应、事情难易、他人帮助、心境、家庭背景、天赋、受教育水平、政治身份等。有的将归因方式作为一种中介变量来探讨,例如,李旭等于2002年研究了青少年的归因方式在教养方式与抑郁情绪间的中介作用,也有的研究侧重于比较归因特点的文化差异,姒刚彦在1994年比较了中德被试在体育成就情景归因知觉上的差异,赵景欣等在2006年对中美小学教师归因反应模式进行了比较;此外,大多数研究还对不同群体归因特点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基本内容

海德的内外归因理论

海德(Heider)于1958年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提出内外归因理论。他将个人行为的原因分为两个大的类别:内部的和外部的原因。前者是指导致行为产生的个人方面的原因,后者是指导致行为产生的环境方面的原因。

海德还指出人们在归因时通常使用的两个原则:一是共变原则,即某个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和某个特定的结果相联系,该原因不存在时,结果也不出现,我们就以把结果归于该原因;另一个是排除原则,即如果内外因素中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件,我们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

海德的归因理论假设人类有两种强烈的需要:第一个是要理解周围世界的需要,第二个是控制周围环境的需要。要满足这两种需要,人们就根据各种线索对已发生的行为和事件进行原因解释,人们只有了解了事件和行为变化的原因,才能了解这个世界,预测世界的变化,从而达到控制周围世界的目的。在现实生活中,人如果缺乏对世界的了解、预测和控制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所以,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有意无意地进行着归因活动。

按照海德的观点,行为的结果可以归因于个人(个人的压力)或环境(环境的压力),或者同时归因于这两个因素。有效的个人压力是由“能力”和“努力”的因素所构成的,“努力”又是由“意向”和“尽力去做”因素所构成的,“意向”是一个人想做什么,是质的成分;而“尽力去做”是量的成分,它反映着一个人做出多大程度的努力。

环境的压力是由“任务难度”和“运气”所构成的,海德把其中的“任务难度”看得更为重要。他把个人压力维度中的“能力”因素和环境压力中的“任务难度”因素结合起来,分出了称之为“能够”(或者“不能够”)的维度。这就是说,如果任务很难,必须有很高的能力才能完成它。相反,如果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失败的话,必定是因为任务的难度太大。根据任务的难度和个人的能力就可以归因于“能够”或者“不能够”。“运气”这个高度不稳定的因素也被海德列入许多归因的情境之中。“运气”是以无系统的方式使结果变好或变坏的多种多样的环境因素。

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所有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结果。海德认为,个人的原因与环境的原因是互补的,因而,他提出了公式:行为的结果=个人的压力十人际间的压力。海德的关于行为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的分析,奠定了归因研究的一个基本方面。

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

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Jones \u0026 Davis)在《从行为到倾向:人际知觉的归因过程》一书中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又称对应推理分析理论。相应推断,就是寻找或推测对应于行为后果的那个行为意图(动机、目的、目标、设想等)或内在特质(dispositional trait,人格、态度、心情等),即如何让某种行为后果归属于行为者属性(意图或内在特质)的过程。行为者有很多属性,并通过多种行为后果表现出来。但是就某一行为后果而言,与之对应的行为者属性是比较固定的,成对应关系。

相应推断理论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是有所预见的,如果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无法预见,行为者本人就不会采取这种行为或者可能放弃这种行为,观察者也就不能根据行为者的行为后果推断出其内在的行为意图。二是观察者对于行为者的能力、经验等有所了解,如果不了解,就无法对其行为后果进行对应推论。

影响相应推断理论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其一,非共同性结果,是指所选行动方案有不同于其他行动方案的特点。其二,社会期望。一个人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动时,我们很难推断他的真实态度。其三,选择自由。如果人们知道某人从事某行动是自由选择的结果,不是受到某种因素的强迫,人们便倾向于认为这个行为与某人的态度是对应的。如果不是自由选择的,则难以做出对应推论。

相应推断理论的核心是行为者属性与行为后果之间对应关系的建立。例如,某学生正在努力学习社会心理学,那么寻找和推测这种行为后果的意图就可以归因于他想通过这次“社会心理学”的期末考试。这样,想通过这次期末考试就同他努力学习社会心理学这种行为之间有了一种对应关系。一个人关于行为和行为原因所拥有的信息越多,他对该行为所做出的推论的对应性就越高。一个行为越是异乎寻常,观察者对其原因推论的对应性就越大。属性与行为后果之间对应程度越高,知觉者越有把握将行为后果归因为某种属性。

凯利的共变理论

1967年,乔治·凯利(Kelly)在吸收了海德的共变原则和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的有机成分的的基础上发表了文章《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形成了共变理论,又叫多线索分析理论、三度理论、三维理论。共变理论认为,尽管行为的原因很多,并且原因的作用方式也很复杂,但是结果总是随着一定的原因而产生的,在特定的行为与导致这一行为的原因之间总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固定不变的关系。凯利把这种原因和结果之间相随共存、相应变化的关系称为“共变”。

凯利把归因定义为“对处于一定环境中的个体倾向进行特定推理或知觉的过程”。受海德影响,他认为归因理论应该探讨人们对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某些特定部分引起某事件做出解释的过程。同时,他也提出人们究竟是利用哪些条件做出归因的。他认为人们可以利用单线索归因,也可以利用多线索做出相对正确的归因。

单线索归因是指通过一次观察就进行归因,即观察者只有一次观察的机会就需要对行为做出相应的归因。多线索归因是通过多次观察同类行动或事件发生的归因。这时,观察者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得信息并能考察结果和各原因之间的共变关系。

多线索归因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刺激物(Stimulus Objects)、行动者(Actors)以及行为发生时的情境因素(Contexts)。如对张三打李四这件事的归因,李四是刺激物,张三是行动者,打架时的时间和地点是环境因素。一个事件的发生最终归为上述三种因素中的哪一种因素,有时仅凭一次观察难以推断,必须在类似的情境中进行多次观察,根据多种信息做出正确的归因。凯利认为,要找出行为的原因,主要使用三种信息:区别性信息(Distinctiveness Information)、一贯性信息(Consistency Informa-tion)和一致性信息(Consensus Information)。

区别性信息是指行动者是否有区别地对待刺激物,即行动者对其他对象是否也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是否此人只对这项刺激以这种方式反应,而不对其他事物做同样的反应;如果行动者只对这种刺激物做出这种反应,而不对其他刺激物做出这种反应,人们倾向把行为的原因归于该刺激物。一贯性信息指“行为者的反应前后一贯”,不因时因地而异,此时一贯性高;反之一贯性低。一致性信息是指“所有的行动者都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时,一致性高;反之则一致性低。

罗特的控制源理论

控制源理论又称控制点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Rotter)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他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有的人认为自己有能力控制事件的发生,罗特称之为内控者;有的人则认为事件的发生与自己无关,而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则为外控者。倾向于进行内部归因的人,控制感较强,他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事件发生的原因、行为是受自己支配的,比如,学习好是因为自己聪明,或者自己努力;而倾向于进行外部归因的人,控制感较低,他们认为事件都是由自己以外的外部因素造成的,比如考得好是因为题目简单,是因为老师教得好,是因为自己运气好。

罗特和他同事们的研究表明,控制源对于成功期望有重要影响。他们发现,在成功后,如果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技能,那么他们对于下次成功的期望就比较高;如果将成功归因于机遇,那么对于下次成功的期望就比较低。罗特还认为,控制源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倾向,它反映着个体看待世界、解释世界的特定方式。他还制定了一份29个题目的量表来测定人们的控制源。

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

贝姆(Bem)于1972年提出了自我知觉理论。贝姆提出人们用以推断自身态度的过程,与推测他人态度的过程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异,人们经常从环境因素推断自身内在反应,环境因素为人的自我知觉提供了线索。也就是说,个体在某种程度上通过观察其行为与行为发生的环境,来推断自身的态度或情绪等等。

例如,如果别人问我我的朋友喜欢什么音乐,我会通过思考他经常买什么盒式录音磁带、选择哪个音乐电台等等来推断他是喜欢流行音乐还是古典音乐。而当别人问我喜欢什么音乐时,我也会经历同样一个思考过程,我经常买什么磁带,选择哪个音乐电台等等,最后我会得出我喜欢什么音乐。这种推测过程和推测别人的内心状态时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试图使用本质上相同的资料以及相同的归因过程对我们自己的行为进行因果关系的推论。

贝姆对这个自我归因过程作了限定。首先,贝姆认为,要通过行为推断态度,必须要看这个人的行为,是在外在控制下发生的(外在诱导下发生的),还是自动地(自己选择决定的)发生的。只有行为是自动发生的,一个人才可以根据自己的行为推论态度。其次,当内在线索是模糊或者是微弱的时候,才可以利用外在行为来推论自己的态度。第三,当缺乏有关个人态度的外在反馈源的时候,一个人就会利用外在行为来推论自己的态度。

韦纳的动机情绪归因理论

1972年,韦纳(Weine)在吸取了海德的基本模式中四个主要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运气)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归因维度:稳定性和控制点。1979年,韦纳又提出了第三个归因维度:可控制性。

韦纳的归因分类模式之中。能力是稳定的内部控制因素,努力是不稳定的内部控制因素。能力和努力实际上都是个人的因素,或者都是内部控制的因素。任务难度和运气都属于外部控制点的因素,所不同的是,任务难度是稳定的或不可变的(比如,某个对手的能力水平),而运气是不稳定的或可变的。此外,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四个基本维度中,只有努力是可以控制的,其余都是不可控制的。韦纳认为,人们一般把他们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原因之中的一个,从而形成不同的归因类型。当一个人把行为结果归于可控制的维度时,就很难再把行为结果归于外部的或不可控制的原因。

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及其研究认为,觉察到原因的稳定性会影响未来成功的期望,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三条推论:(1)如果把事件的结果归因于稳定的原因,那么,这一结果被期望将来还会出现。(2)如果把事件的结果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那么,这种结果将来可能会变,也可能不变。(3)将结果归因于稳定的原因比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在将来有更大重复的可能性。

韦纳及许多归因研究者的实证研究都表明,当个体面对成功时,将成功更多地归因于能力、任务难度等稳定的因素,更少地将其归因于不稳定因素时,对后继成功的期望就越大;相反,当个体面对失败时,将失败更多地归因于能力、任务难度等稳定的因素,会削弱后继成功的期望,而将其归因于临时的努力、运气等不稳定因素时,能够继续保持或增强后继成功的期望。

卡那门和米勒的标准理论

1986年,卡那门和米勒(Kaheman \u0026 Miller)提出标准理论,该理论指出人们用来和外部刺激和信息进行比较的内在标准有两种:“范畴标准”和“刺激标准”。前者是由概念和知识构成的,影响人们如何理解抽象的符号和信息的意义;后者由范例性知识构成的,支配着对具体刺激事件的判断,并表明哪种刺激事件是异常的、不能接受的,或哪种刺激事件是正常的、可以接受的。

传统观点认为判定事件正常性或异常性的标准在事件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于头脑中了,这种标准就是人们关于事件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一种预期或期望。它与事件本身的特征无关;而标准理论则强调,刺激事件本身的特征决定它唤起哪些表征作为它的比较标准。卡那门和米勒认为:标准是在刺激产生之后被激活和建构起来的,而并不是预先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刺激事件本身的特征或属性影响了它所唤起或生成的标准。卡那门和米勒所谓的标准就是一种主观的概念,它是由刺激事件的稳定的不易变化的特征或属性决定的。

希尔顿和斯拉格斯基的异常条件聚焦模型

1986年,希尔顿和斯拉格斯基(Hilton \u0026 Slugoski)提出了“异常条件聚焦模型”的基本思想。他们指出:人们在解释某一种特定的事件时,首先会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影响该事件的异常条件上,并把这种条件作为该事件的原因,那些经常保持恒定不变的条件不会被作为事件的原因,即使它们对事件的产生也是必要条件。通常,任何事件的产生都有许多个必要条件,严格地说,这些条件都应该被看成事件产生的原因,但人们在实际归因过程中并不把这些条件都作为事件产生的原因,而是选择一个或几个条件作为事件产生的原因。被选择出来作为事件产生原因的那些条件或因素一定是在某些方面有些异常,因而更容易引起归因者注意的条件或因素。

因此,在希尔顿和斯拉格斯基看来,归因过程有两个步骤:(1)通过逆向标准确定哪些条件对于事件的产生是必要的;(2)通过对照标准确定在所有必要条件中哪些条件是异常的。由于不同的归因者注意的焦点不同,所以选择和确定的异常条件就不同,这样做出的归因也就不同。人们的知识背景、理解问题的方式、直觉、信仰等主观因素都可能对异常条件的选择产生影响,所以归因过程不可能是一种完全客观的推断过程。

怀特的原因加工理论

1988年,莱斯利·怀特(White)提出“原因加工理论”,该理论把归因过程理解得更加主观化。他认为,原因加工包括人们寻找原因的所有内部认知活动,诸如原因知觉、原因思维、原因推断等。他把原因加工分为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两类,前者包含较多的有意识的逻辑分析成分,后者则是不受意识控制的自动加工过程,主要受人们的直觉和经验的影响,是一种非逻辑化、非理性化的过程。

分类

外在归因与内在归因

外在归因是指人们根据影响人的行为的外在条件,如工作难度、环境稳定性、环境适应性等进行归因,其特点是将外在环境看作是导致人们行为的主要条件。外在条件又可分为稳定的外在条件和不稳定的外在条件,如工作难度就是一种稳定的外在条件,因为工作难度在短时间内无法变化,相比而言,运气则是一种不稳定的外在条件。如此,外在归因又可以分为稳定的外在归因和不稳定的外在归因两类。

内在归因,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内在品质,如情感、道德、态度等进行归因,人们将这些内在条件看作是影响行为的主要原因。内在条件也可以分为稳定的内在归因条件与不稳定的内在归因条件,如能力就是一种稳定的、短时间内不易改变的内在归因条件,而努力或对事物的认识就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不具有稳定性的内在归因条件。外在归因与内在归因相结合,指既考虑外在归因条件又考虑内在归因条件的一种结合与妥协方式,是一种折中的推论行为原因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流行的、常见的、常用的归因方式。

积极性归因与消极性归因

积极性归因指的是有利于自己或有利于他人的归因,即在归因过程中,喜欢将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向着有利于自己或他人的方面来解释。消极性归因指不利于自己或他人的归因,在归因过程中,倾向于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朝着不利于自己或他人的方面来解释。

合理性归因与偏差性归因

合理性归因是指在寻找行为事件原因的过程中,其推论符合正确的逻辑推理,其结构可信并合乎行为事件的情理。合理性归因有两个要点:一是过程合理,即推断过程合理,逻辑推理的过程推理顺序正确,推理有据,只有保证了过程合理,其结果才可能合理。二是结果合理,保证过程合理,还不一定能保证结果合理,推论出的结果必须经过加工和处理后,才是人们真正需要的结果。

偏差性归因是指由于个体差异、社会角色的差异、所处环境的不同与发展目标的不同,人们获取的信息不同,可能导致归因的不同。出于某种考虑,认知者会故意或者无意的错误评判某些原本正确的信息,夸大或弯曲某些系统性的杂音,从而使正确信息偏离其本质的传递价值。

能力归因与道德归因

能力归因是指对于行为实施者所做出的事件的成败,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能力。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事情处理的角度、方向与力度,直接决定了事情的成败。持有能力归因观点的人,大多是能力较强的人,其对于能力的掌控也是非常强的。一般来说,旁观者更加倾向于运用能力归因来解释归因。

道德归因是指对于行为实施者所做出的事件的成败,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道德。道德描述的做这件事情的对与错,世人的接受程度与认可程度,直接决定了事情处理的标准、情操与后续处理程度,间接决定了事情的成败。持有道德归因观点的人,大多是道德感较强的人,其自身的道德修养也非常高。一般来说,实施者更加倾向于运用道德归因来解释归因,尤其是失败的事件或不好的事件。

应用

社会心理学

归因理论起源于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海德在其《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首先提出归因理论,主要是对人际关系心理学进行了探讨,也就是少数人之间的关系,通常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即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想法和感受,他对他自己的看法和行为,他期望他做什么或想什么,他对另一个人的行为的反应,这些都是一些将要被处理的现象。海德将个体的原因归属分为两大类:内部归因外部归因。在海德归因理论的基础上,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和凯利提出了方差分析模型,韦纳也对其进行了发展与深化,他的归因理论集中于成就归因,并提出了动机和情绪的控制理论,认为人们对其行为的归因,不仅会对后续这种行为的动机产生影响,也会对结果的期望和情绪产生影响。并将归因分为三个因果维度:控制源、稳定性和可控性。

教育学

教育学中归因的研究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成败的归因。从归因角度分析学生学习的成败,有助于分析学生学习的动因,预测其动机。研究指出,那些将成功归因于内在因素的学生,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并相信自己能够应对学业挑战。即使他们有不成功的经验,他们并不将能力视为失败的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内在因素的学生,他们常常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成功,无法避免失败,也不追求成功,这种失落感和无力感最终可能演变成学习无助感。

体育竞赛方面,由于体育竞赛仅包含输或赢两种结果,因而参赛的运动员对体育比赛成败的归因会影响其后续的训练动机及其认知,并且会对其未来的期望产生影响。例如,研究人员对运动团队的归因进行了研究,认为团队控制的归因与更高水平的赛后幸福感相关,与失败的团队相比,获胜团队的参与者具有明显的内部和稳定的归因,即当团队胜利被团队控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对稳定时,参与者表现出更高的集体效能;对于失败的团队,只有当团队的失败没有被其他人控制时,不稳定的归因才有助于集体效能。

医学

归因理论在医学方面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医患纠纷的归因和医护实践的归因。医患纠纷中的双方对事件的认知态度非常重要。研究人员对医患纠纷现状的认知研究指出,在对医患纠纷原因的认知方面,医务人员认同率较高是患方因素,而患方认同率较高的是医方因素。医务人员将导致医患纠纷的原因归为是任务量过大;患方将其归因处理流程不合理、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等;医患之间的沟通、信任、态度以及医疗技术等是导致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

医护实践方面,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改变患者的态度来对其症状进行控制。研究指出,患者的信念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健康结果,同时医护人员对疾病缘由的归因,将会影响他们的治疗计划。如果患者需要帮助的原因是他们可以克服的因素,那么旁人就不会伸出援助之手。从归因理论的角度来说,大多数的援助是给予那些丧失某种能力的受害者,而不是给那些丧失某种努力的受害者。研究结果表明,护理人员将问题行为归因于不稳定因素的趋势与较高的员工乐观度有关,而较高的员工乐观度又与增加帮助行为有关;护理人员通常会对目标患者做出内部、可控制、稳定和全局的归因。

管理学

归因理论在管理学中的运用,是管理者的认知与归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融合,使其能对高管的决策进行完善。例如,当决策者认为永久性的外部原因是可控的,应对策略即是领域攻击或领域防御;当决策者面对无法控制的外部原因时,通过域攻击、放弃或创建进行战略重新定位是有必要的。研究人员指出,管理者在对员工的绩效进行归因时,当与明星员工做绩效辅导的时候,管理者倾向于对员工进行能力和努力的归因,而员工也倾向于内归因。

在对管理层的业绩归因研究中,管理者倾向于用外部原因来解释坏消息;当业绩下滑时,管理层更可能用外部原因来解释;当业绩上升时,管理层更可能用内部归因来解释。管理者对先前决策成败的归因也会影响其后续的行为。研究认为,外向型特征低的管理者倾向于内归因,外向型特征高的管理者则倾向于外归因;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色会使用不同的叙述归因类型,特别是宣泄的叙述归因几乎完全是由企业家来表达的;而背叛的叙述在被雇佣的高管中最为常见。管理者不同的性格特征也会影响其对事件的归因。

实践案例

医疗康复

临床对卵巢癌的治疗依旧以手术为主,手术治疗可以大幅度提高患者生存率。但中晚期卵巢癌仍有较高术后复发和转移风险,所以大多数患者对预后仍然十分担忧,过度担忧会增加患者心理不良情绪,干扰日常生活质量,因此对卵巢癌患者术后心理干预尤为重要。研究人员选取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1月1日收治的82例卵巢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基于归因理论的心理行为疗法用于卵巢癌患者,观察其效果。

结果显示,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联合基于归因理论的心理行为疗法更能提升患者健康行为能力。究其原因:及时表扬和肯定下床走动、定时翻身的患者,使其认可此种康复运动对病情好转的重要性,增强其健康责任感:护士指导患者做放松训练,如正念呼吸和正念冥想,通过身体与心理的放松训练,使患者心情愉悦,从而提升其健康行为能力;通过耐心为卵巢癌患者讲解痊愈的可能性,转变其癌症等于死亡的错误观念,并邀请卵巢癌康复良好的患者现身说法,讲解康复经验,增强了患者面对疾病的信心与勇气,从而改善了患者回避、屈服的消极应对方式。综上所述,基于归因理论的心理行为疗法用于卵巢癌患者中,能降低提升心理弹性、心理健康状况及健康行为能力,同时改善患者应对方式。

体育训练

某高校以体育系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归因理对高校足球技战术训练做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在训练中对足球停、传、运、射、过五大技术的内部归因方式较多,如能力、努力、身心状况;外部归因方式较少。能力可以通过可控的努力来提高,所以大部分足球训练者更倾向于这种归因方式。但是归因方式的均衡也存在弊端,在停球中任务难度也很重要,需要传球者的配合,射门也与对手的水平及一部分运气因素有关,所以说对不同的技术要有针对性。

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归因理论的认识与应用,并且训练时的成败归因有很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尤其是针对足球比赛中的归因认知和有效解决存在很大的短板;成功情境下不能很好地将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充分结合,归因影响因素广泛,倾向性不明确。失败情境下归因方式较为正确,但仍缺少部分内部归因,虽然减少了挫败感增强了自信心,但以后应该怎么做还比较迷茫,需要加以归因干预;学生在训练中追求成功的倾向性较强但缺乏引导,成就动机还未完全形成,需要进行培养与训练。避免害怕失败的动机较为强烈,需要提高自信心与自我效能感来不断提升归因的实践效果;足球训练归因应用缺少针对性,特殊状况需要对训练者进行特殊调整,并根据队员的实际情况和赛场环境及时跟踪调研。

企业管理

员工工作繁荣是促进个人成长、提升组织绩效的重要决定因素,在组织管理情境中,有关上级职场负面八卦对员工工作繁荣亦会产生影响。根据归因理论,个体对于他人为何以某种方式对待自己(如传播职场负面八卦)会形成自己的解释,这些解释会影响个体的后续认知和行为反应。该研究将上级职场负面八卦视为一种威胁性的消极工作情境,会威胁到工作自我效能感这种能够塑造个体主动性行为的关键认知资源。进一步地,内部归因外部归因反映了员工对上级职场负面八卦的解读结果,这两种对立的归因方式可能是影响上级职场负面八卦与工作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继而作用于员工工作繁荣的重要权变条件。

研究人员以国内3家企业(涉及生物医药、IT和房地产行业)的员工为研究对象,在人力资源部门的协助下,随机选取部分员工以匿名方式进行问卷作答,并在问卷指导语部分强调了“问卷信息严 格保密”和“问卷作答结果仅用于学术研究”等。该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8份,对226份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表明:内部归因强化了上级职场负面八卦与工作自我效能感之间的负向关系,外部归因弱化了上级职场负面八卦与工作自我效能感之间的负向关系;外部归因调节了工作自我效能感在上级职场负面八卦与工作繁荣之间的中介作用,表现为有调节的中介。

儿童心理

儿童青少年食物选择偏好是儿童营养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其形成受遗传、文化、个体因素(如对食物的感知程度)、社会环境(如父母给予的进食压力)、物理环境(如家庭、学校中食物的可及性)等因素影响。儿童食物选择异常主要表现为挑食和食物恐新症,是拒绝食物的两种常见形式。基于归因理论分析:儿童食物恐新的内因可能是儿童的性格、气质等;外因可能是父母的喂养方式等情境因素。

研究人员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在江苏省扬州市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县城1所、农村1所公立幼儿园的575名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CFNS、照护者喂养方式问卷、3至7岁儿童气质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学龄前儿童食物恐新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食物恐新症发生率处于中等水平,儿童食物过敏史、居住地、父母喂养方式、儿童气质、食物准备、父母自身尝试新食物意愿等是影响食物恐新症的重要因素。父母自身食用新食物意愿对儿童食物恐新症呈负向预测作用,很少或有时给孩子准备他/她未吃过的食物、专制型喂养方式(相比忽视型父母喂养方式)、易养型气质是儿童重度食物恐新症的保护因素;困难型、启动缓慢型气质是儿童重度食物恐新症的危险因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