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圣德列萨祭坛

圣德列萨祭坛

《圣德列萨祭坛》是一个大理石雕像作品,作者是乔凡尼·洛伦茨·贝尼尼,讲述了16世纪一个名叫特列萨的西班牙修女的故事。

乔凡尼·贝尼尼从1645年开始创作著名的《圣德列萨祭坛》,完成于1652年,长达七年之久。艺术史上将其称为“十七世纪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在雕塑作品中,修女和天使被罩在一个彩色的大理石红宝石般的雪花石制作的背景之中,并被由上方三角墙后的黄色玻璃窗倾斜而下的温暖光束所沐浴。祭坛所在的神高约14米,宽7.5米,深仅仅3米多。这是一个充分运用光线集建筑、雕刻、绘画于一体的组合体:由地板一直升腾到天窗以上,形成四个层面,可供进入礼拜堂的人依次“阅读”:两具大理石雕刻的骷髅贴着底层的地面,仿佛从阴间窥视祭坛上发生的神迹;在与观众视线平行的层面,祭坛两侧的“包厢”里,分别站立着卡纳罗家族的8位成员,包括红衣主教和他的家人,他们代表着世俗的现实世界。这些人物以及背后的楼宇都是以深度不等的浮雕制作的,前景人物身体向前探出,所以从教堂的入口方向,即包厢的侧面观看,具有立体的效果。

作品介绍

《圣德列萨祭坛》,大理石雕像,作者是乔凡尼·洛伦茨·贝尼尼,创作于1645--1652年。

这件作品是乔凡尼·贝尼尼为卡尔那罗礼拜堂所做的祭坛雕塑。它讲述了德列萨,一个16世纪的西班牙修女的故事。德列萨少年时就进修道院作了修女,潜心修炼,侍奉上帝。她常常会产生幻觉,看见上帝,于是就写了一本自述,把自己每次的幻觉记录下来。这份自述流传到17世纪后,被教会用来宣扬宗教思想,并把德列萨封为圣女,这件事在民间有着很大的影响。

这件雕塑作品描写的是圣德列萨在幻觉中见到上帝的情景,表现了她对上帝之爱的渴望。她躺在浮云上,宽大的衣袖向下低垂,两眼轻合,嘴唇微张,脸色苍白,在昏迷中祈求着神的爱。在她面前,小爱神面带顽皮,将一支金箭射向她的胸膛。德列萨在她的自诉中写道:这支箭已刺穿了我的心,当他把箭抽出时,我感到无限的痛苦和甜蜜,我想把这种痛苦永远地继续下去……当时的意大利正倡导着禁欲主义,禁欲的痛苦折磨着无数和德列萨一样的少女。而乔凡尼·贝尼尼则用坚硬的大理石刻画出了德列萨的病态,表现了一个正在渴求爱欲的女人最柔软的内心。小天使代表幸福,与德列萨的卧姿构成了和谐的节奏,意味着痛苦与幸福的撞击。整个雕塑被放在祭坛上,祭坛上方安放了一些镀金的金属条,光线从祭坛顶上照下,被金属条反射,其金色的散光打在白色的大理石上,衬托出人物的形体,减弱了体积感和大理石的重量感。同时,多样的光和影增强了人体线条的韵律和美感,从而产生出十分强烈的舞台戏剧效果,使人如同进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

从思想上看,这件作品反映了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突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当时的社会中,是有其进步意义的。从雕塑技巧上来看,圣女多而乱的衣褶,云朵的飘浮效果以及人物复杂的曲线,都充分显示了乔凡尼·贝尼尼的雕塑天才。可以说,这件作品达到了贝尼尼雕塑艺术的顶峰。

参考资料

047 恍惚与悸动:贝尼尼的雕塑艺术.三联生活周刊.2024-03-28

暑期文艺鉴赏 | 慧眼识珠 雕琢万物.微信公众平台.2024-03-28